divcass=”ntentadv”“隻要陛下安好,一切都好。”
兩人四目相對,似乎有千言萬語。
“陛下估計也累了,小花,去準備給陛下洗漱。”
……
甘泉宮內,自從經曆過那天的事情之後,漢武帝越發的蒼老,他就像是被抽走了脊柱的軟體動物。
宮裡所有尖銳的東西都被收走了,既怕漢武帝自殺,也怕漢武帝砍人,派了些以前宮內的宮女和內侍過來伺候漢武帝,甘泉宮四周更是被劉瀚的親兵團團圍住,幾乎使這個地方與世隔絕。
霍光倒是被劉瀚留下來,特地照顧漢武帝,畢竟他和漢武帝也算是相處快接近30年了,十幾歲就被霍去病帶回漢武帝的身邊,那時候應該是在公元前120年前後,現在已經是公元前91年了,時間過得太快了。
“今天是那逆子登基的日子吧?”
霍光猶豫了一下,點頭說道:“是的。”
“罷了,罷了,看這逆子能做的如何,看他有什麼顏麵去見列祖列宗?”
漢武帝如今記憶力其實不好了,時常忘東西,有點老年癡呆的前兆了,可他還是鄭重的記住了這一天,劉據的登基,就意味著他徹底失去所有的權利,帝王隻有一個。
太上皇看似地位尊貴,其實決策權並不強。
當然,這也算是老劉家的傳統,差一點,他們就成為了創造太上皇這個詞的創始人。
華夏史上第一位正式被尊稱的太上皇應該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不過秦莊襄王未曾稱帝,生前也並未稱太上皇,其太上皇之號是秦始皇稱帝後追尊的。
自此之後,除唐玄宗隔代追尊老子之父李敬為太上皇外,少有死後被追尊為太上皇之例。
唐朝皇帝姓李,為了抬高自己,他們自稱為老子後裔,尊老子為聖祖。唐高宗乾封元年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其後,玄宗又於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於西京、亳州設太清宮……
而第一位在生時已被尊為太上皇的人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華夏曆史上唯一未成為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所以,這麼看,劉據尊漢武帝為太上皇,似乎有理有據了,漢高祖就是這麼乾的,劉邦可算是孝死了,“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史記項羽本紀》有記載:及相持成皋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隻益禍耳。”項王從之。
其實他當時投降那是最下策,這麼說反而很高明。
而且看看人家後來的做法,也不能說他不孝順。
劉邦當皇帝之後,對劉太公也是禮敬有加,他把劉太公接到了皇宮中居住,日理萬機的他還是堅持每五天去拜見自己的父親一次,陪老父親說說話聊聊天。
後來,就有人說劉邦是皇帝,劉太公隻是算是臣子,哪有皇帝給臣子請安問好的?
劉太公覺得也是這樣,為了維護劉邦皇帝的尊嚴,每次劉邦前來拜見他的時候,他就出門迎接,不讓劉邦下跪。
劉邦最後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封自己的老爹為太上皇,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下跪請安了!
劉太公在皇宮裡久了,就像是後世家鄉的老父親來到大城市一般,看著繁華,吃得好,住得好,可惜不開心,很少有人說話,人也不熟悉。
在老家的時候,人家劉太公可以與左鄰右舍說說話,沒事鬥鬥雞,吹牛喝酒,小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
劉邦想了一下後,立即在皇宮旁邊新建了一座小城,完全模仿老家的模樣,並且把部分鄰居接過來陪同老父親……
這麼來看,他似乎很孝順,但裡麵好像又摻雜了些彆的東西,因為劉邦是帝王,他的好些動作就不能那麼單純的看待了。
漢初的功臣認為秦朝滅亡是由於未能用仁孝治國,法律太嚴厲了,致使人心潰散,反叛四起,所以應加強社會仁孝教化。
劉邦乾掉異姓王之後,大封劉氏諸侯王,建立起“家天下”。
而按漢初製度,諸侯王內政獨立,劉邦唯恐他們尾大不掉,所以強調“天下同姓為一家”,希望以“孝”團結劉氏諸侯王,從而理清君臣關係,使諸侯王安守本分,共同輔佐天子以享富貴。
劉邦倡導孝道,自己也以身作則,如尊其父為太上皇,如在社會基層重置三老,如注重對下層百姓的教化,強調孝道,其實是為了地位的穩固,為了解決劉氏宗室內部問題。
所以,從某些方麵看,劉據這也算是繼承高祖遺風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