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門為例,三重大境界分彆是‘儒者境’、‘夫子境’、‘大儒境’……”
“其中儒者境中又分為三個小境界,才是自見境、落筆境、成詩境。凡這三個小境界的儒家門徒,對外都可稱作儒者。”
“儒家門徒在成詩境繼續前行,積累足夠的學問,就可以突破到‘夫子境’。這個境界的儒生,可以在識海中見書山,望學海!”
陳洛疑惑:“書山學海?”
紀仲點點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儒家是做學問的修行,和道、佛不同,儒家講究溫故而知新,所以從夫子境到大儒境,修行其實就是翻書山、越學海的過程。因此儒家門徒也會自稱山海人。”
“書山學海是什麼樣子?”陳洛問道。
紀仲搖搖頭:“我還沒有到那個境界,看不見書山學海,隻是道聽途說。”
“書山是一座由無數典籍形成的巨山,自古以來所有儒門先賢的各種典籍都能在書山中找到。隻有讀完一本經典,得到經典的認可,那本經典就可以化作一段通行小徑,等走到小徑儘頭,然後再讀下一本,再得到一條小徑。循環往複,直到越過書山。”
陳洛想了想:這不就是個雲在線圖書館嗎?
紀仲繼續說道:“越過書山之後,就可以看見汪洋學海。儒門學子踏入學海,以心神化作舟船,此時學子會感到疲憊、迷茫、心力憔悴,這便是讀書之苦。”
“趁舟前行,會有浪頭朝你撲來。這些浪頭都是之前在書山中讀書時在心中的困惑。被浪頭卷入學海之中後,需要在溺水的痛苦中解開困惑,才能重新登船,繼續前行。”
“直到心中再無困惑,風平浪靜,才能看到學海的儘頭。”
“這便是一重山海。”
“‘夫子境’下有三個小境界,便是三重書海。”
“越一重書海,叫做‘啟蒙境’,可以啟發幼童,大大提升‘通讀’天賦的成功率。”
“越二重書海,叫做‘開化境’,可以開化飛禽走獸的靈智,促使飛禽走獸的血脈覺醒。”
“越三重書海,叫做‘傳道境’,可以分解經典,闡述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能夠自己著書立說的開端。”
“夫子境之後,便是大儒境了。我也沒有了解,不過大儒的書山學海與夫子的書山學海有著天壤之彆,其中能誕生不可思議的神通。”
“這便是我了解的儒門修行之路,公子可還有問題?”
陳洛砸吧砸吧嘴,這條修行路,聽上去就很苦逼的樣子啊……翻山越嶺,趟河渡海,果然,不管在哪個世界,讀書都是艱苦的。
“感覺沒什麼參考性啊!”陳洛想到,要是自己的修行路也設計得這麼苦逼,自己享受美好富二代人生的美夢不就破碎了嗎?
“還是再琢磨琢磨……”
……
就在陳洛和紀仲探討儒門修行路的時候,距離萬安縣百裡之外的官道上,一輛,一頭渾身雪白的駿馬拉著一輛華貴的馬車前行著。惹人注意的是那匹駿馬的額頭,竟然有一道顯眼的血色紋路。
這拉車的,赫然是一隻達到了煉血層次的妖獸!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