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等於是在給大明打工。
divcass=”ntentadv”所以張氏就想著這次回京師,可以讓朱高熾去到倭國燕城。
“你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應該為兒子想一想,他可是世孫,難道就一直待在安南嗎。”
張氏聽出了朱高熾嘴裡的敷衍,當即就說道。
朱高熾聽到兒子,這才認真道:“我明日便進宮求見太孫。”
張氏這才滿意。
這邊,徐儀華也在對抱著孫子的朱棣道:“此番熾兒回來,我看就不去安南了,等北伐的事情結束,就跟著我們一起去燕城吧。”
朱棣聞言冷哼一聲:“這難道不是他當初自己的選擇嗎,好像跟在我的身邊,他就不自在一樣。”
徐儀華說道:“你再怎麼不喜歡老大,也應該為你懷中的大孫子想想,況且老大是世子,他一直待在安南,以後怎麼繼承燕城。”
朱棣道:“他有的是治理內政的本事,你還擔心他接管不了燕城嗎。”
徐儀華當即有些生氣,從朱棣的懷中抱過大孫子:“我可不想大孫子一直待在安南那邊,幾年都不能見上一麵,這次大孫子出生,我們都不知道。”
“如果你堅持要這樣做,那你就帶著老二老三回倭國,我跟老大去安南算了,我可舍不得我的大孫子。”
朱棣聽著這話,當下氣勢就下去了。
“行了,都聽你的,讓老大一起回燕城。”
“也不是這段時間的事情,沒必要如此著急,這次可是父皇要禦駕親征,北伐草原,還不知道打仗打多久。”
“說起來,太孫這一手真厲害,差點誤導我們。”
朱棣的語氣中帶有幾分感慨,在路上的時候還提心吊膽,得到父皇好好活著的消息,這才落下心來,要不然他都有些不敢進南京城。
感情是太孫擺了他一手。
“我看或許是多想了,興許太孫根本就沒那個意思呢。”徐儀華一邊逗著大孫子,一邊回道。
朱棣搖頭道:“絕不可能,不要小看太孫,他的手段比我們猜測的還要高深。”
“我聽到消息,前日涼國公府上,聚集了大量的都督將軍,他們想要參加這次的北伐。”
“但是藍玉從宮裡回來後,就告訴了他們父皇禦駕親征的事情。”
徐儀華聞言道:“父皇禦駕親征,太孫那邊也管不到吧。”
朱棣冷哼一聲:“通知我們回來,完全就是太孫的意思,父皇是後來才知情的,依照父皇對太孫的寵溺,他要是有什麼安排,父皇能不答應?”
“真正對淮西勳貴們下手的,我看可不是父皇,而是太孫。”
徐儀華奇道:“太孫不是一直護著淮西勳貴們嗎,怎麼這次突然下手了。”
朱棣道:“他可不是護著淮西勳貴,他是護著藍玉。”
“曾經他入宮的時候,可是得到了淮西勳貴的大力支持,當年淮西勳貴就代表了大明軍隊,他還有父皇的寵溺,如此誰敢說什麼閒話。”
“狡兔死,良狗烹。太孫靠著建立的軍事學院,不斷滲透軍隊,現在淮西勳貴已經成了阻礙了,他借著這次北伐,就是想要奪取淮西勳貴手裡的兵權。”
“我們這些皇叔,不過是他手裡的棋子罷了。”
“這個大侄子,是真的不簡單呐。”
捫心自問,朱棣對於朱英還是有幾分佩服的,不管是搞經濟,搞政治,搞軍隊,朱英的手段都讓他歎為觀止。
原來有些事情,還可以是這樣去辦。
最早之前,大家都看不出什麼,這幾年的時間過去,才懂得朱英的布局多麼遼闊。
這等潤物細無聲的手法,朱棣現在也感覺自己輸得不冤。
朱棣現在早就沒了造反的心思,大明在朱英的治理下,達到如此程度,朱棣自問如果自己是皇帝,絕對達不到現在這樣的程度。
是以不得不承認,朱英手段高深,卻也是真正的聖明之君。
徐儀華此刻突然想到寧王,便道:“太孫整出來的火車,我們都還沒有坐過,聽說在科研司那邊,有個專門用作測驗的火車,明日左右也是無事,不如去體驗下。”
這個消息徐儀華還是從你彆處聽來的。
太孫特意開放了科研司的火車,都可以坐著去感受,最近在勳貴圈子裡傳得神乎其神。
因此徐儀華也生了興趣。
朱棣點頭道:“不錯,我們也去看看,或許能在倭國也把火車建出來。”
火車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其用處有多大。
有了火車,就意味可以更好的掌控地方,朱棣當然也想在自己封國裡弄出來。
轉眼幾天時間悄然而過,因為北伐的事情在邸報上刊登出來,這讓整個京師的百姓都熱情高漲。
大家議論紛紛,和吐蕃不同,這次可是跟草原打。
大明建國至今三十三年,很多老一輩的都還是在蒙元統治下長大,回憶起曾經的日子,當真滿是唏噓。
此番之戰,牽動大明國運,不僅要勝,且還要勝得漂亮。
這邊大明雖還未宣布出征,但通往九邊的火車早正月過後,就已經是轟隆隆的開動了起來。
大量的士兵,糧草,火器,不斷的被裝在火車上向著九邊駛去,開始做足準備工作。
隻等著三月三這日大朝會後,朱元璋就禦駕親征,直達草原。
禦駕親征的決定,也代表了此次北伐的決心。
其實朱元璋是很少親征的。
倘若他知道朱棣後來搞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必然會覺得荒唐。
朱元璋的政策,是藩王守邊,天子守國。
作為皇帝,就應該在後方發展經濟,支援指揮。
這次之所以親征,首先是因為他自己的心願,最主要的是現在大明有了大孫。
他會帶上所有能戰之皇子,這樣即便出現了什麼意外,太孫也能順利登基。
至於如果路上駕崩,身邊的皇子會不會對皇位有想法,這不在朱元璋的考慮之內。
自古以來,政變跟造反完全就是兩碼事。
司馬懿也好,李世民也好,他們可不是帶著大軍去攻打王宮,恰恰實際上是少數兵力出其不意,快速的控製王宮。
哪怕是朱棣,如果沒有李景隆的裡應外合,他也不可能進得了南京城,最後也是失敗的局麵。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