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新把“殲1”的編號給了“拉5”,畢竟“拉5”是八路軍能自產的一款戰機而且在戰爭中還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史上“殲1”是“拉9”,又有種說法是我國自行研製但沒能成功的“殲教1”,還有可能是兩種都有……畢竟“殲教1”隻試製了3架項目就中止了。
“殲3”和“殲4”是“米格9”的改型,隻用於實驗未批量列裝。
網上之所以會將“殲4”誤以為是“米格15”,是因為自媒體想當然的認為“米格15”是“米格9”的後期型,它更先進,因此“米格9”的改型應該是“殲2”、“殲3”,而“米格15”應該是“殲4”。
實際情況是這編號是按引進時間給的。
華夏在誌願軍戰場上因為戰爭的需要先引進了“米格15”並投入戰場,在部份區域保護誌願軍戰場的後勤運輸線,也就是著名的“米格走廊”。
這時不可能知道後續要引進多少前期型戰機吧?
而且也沒必要,於是就給了“殲2”。
之後我國軍工為了能自產米格係列戰機於是就引進了前期型米格9的改型研究,給的編號是“殲3”、“殲4”。
然後我國自產的第一款戰機“殲5”才閃亮登場仿製“米格17”)。
“殲5”在當時相當先進,全球都沒有幾款能用於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但華夏卻擁有一款而且還能自產。
隻不過之後跟毛熊關係變差之後沒能繼續往下發展才逐漸落後。
由此可知“靠彆人不如靠自己”這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軍工方麵無論什麼都需要自己積累人才、技術和研發團隊而不能單純的依靠引進。
否則,一旦出現利益關係就很容易受人製約並且也無法往下發展。
幸運的是現代的華夏已經克服重重困難突破了各種技術難度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身在其中的網民常常會以為理所當然,認為其它國家也是如此。
但放眼全球,還有獨立研發能力的不過就華夏、鷹醬、毛熊,高盧這幾個國家而已……歐洲大部份國家因為進口f35基本放棄了發展,隻有高盧在苦苦支撐。
試想,如果高盧購買了f35戰機,它相比起高盧自己的戰機擁有各種優勢還不需要投入巨額的研發資金能輕鬆買到……高盧的研發團隊是不是就可以解散了?戰機方麵是不是就可以不發展等著買鷹醬的戰機就行了?
從錢的方麵來看這的確更劃算:花更少的錢獲得更先進的戰機。
但一方麵這隻是目前的算法,將來有一天等高盧的研發團隊真的解散了後繼無力時,鷹醬就形成了它的壟斷地位價格隨便加。
另一方麵,一旦使用的戰機全部來自鷹醬,鷹醬就達到了控製高盧軍事的目的,很自然的就失去了政治獨立性。
所以才說f35雖然性能不怎麼樣但毫無疑問是一款很成功的戰機。
此時的八路軍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
王學新在製空權方麵下了很大的一盤棋做了長遠的布局:
他先是從日不落那購買了噴氣式發動機,在條件艱難的情況下建立起了生產線並全力培養研發人員。
這在當時看起來是完全沒必要的,八路軍有“拉5”已經差不多夠用了,如果不夠用還可以向毛熊購買更先進的戰機,實在不行從鷹醬那買也行,不管買哪一種都能碾壓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