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後防空飛彈就沒有遇到大問題了,第一批生產出三個樣品後馬上就投入實驗。
實驗進行得很成功,雖說第二枚在空中點火階段出現一些異常,但總體還是成功的。
和誌民估計這次空中點火出現異常是因為火箭主發動機點火瞬間並沒有達到最大的推力,它需要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而計算機反應速度太快已經在此之前就將彈翼強行調節到適應主發動機達到最大推力的狀態,於是才會有了點失控的跡象。
這失控不是小問題。
因為飛彈本身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當飛彈失控時陀螺儀會對飛控係統下達一係列的指令,而與此同時主發動機的推力卻在不斷增大……這就與飛控係統下的命令相矛盾最終導致全麵失控。
不過這個問題很快就被和誌民解決了。
解決方法就是在空中點火階段延遲計算機主動調整彈翼的時間以及次數。
和誌民是這麼說的:“主發機剛剛點火時推力不大,這對飛彈產生的影響很小,此時完全可以通過飛彈本身的穩定係統也就是陀螺儀保持飛行姿態不需要計算機乾預,隻有在發動機推力短時間達到最大或接近最大時陀螺儀的反應速度跟不上計算機才需要乾預,而且我認為不應該一次乾預,而是多次乾預並減少乾預幅度!”
王學新很認同這種解決方法。
一次乾預太過激烈且那一刻完全忽視了陀螺儀的飛控係統,這很可能適得其反。減少乾預程度增加乾預次數就相當於微調,讓計算機和陀螺儀都參與其中共同往好的方向走,效果可能會更好!
這對計算機來說很簡單,隻需要陳傑風更改一下程序接線就可以了。
於是第九天時就發射了第三枚防空飛彈。
這枚防空飛彈在十公裡處空中點火階段表現得相當穩定,整個過程隻是輕微的震蕩然後就保持穩定姿態朝目標方向飛去。
眾人不由一聲歡呼拍手相慶。
原本這防空飛彈還要進行更多的試驗做更多的改進才能進入量產的,但戰爭的緊迫性卻不允許八路軍這麼做。
王學新下令:“馬上投入量產,爭取十天後就能有五十枚增程型防空飛彈!”
“是!”研究員們應了聲。
十天五十枚,平均每天五枚。
這個工作量的確有些大,但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原因是這種飛彈是原防空飛彈的改進型,它需要的隻是在原版防空飛彈加上助推器再塞進一個用於控製空中點火的小型計算機。
不過王學新這話卻讓首長那感到不解了。
首長發電報問:“王學新同誌,我們幾天後就要發起全線進攻,而防空飛彈卻要十天後才能準備好……你是不是把時間算錯了?”
總部決定的進攻時間與王學新估計的差不多,總攻時間是在第十三天。
而防空飛彈這邊研發用了九天,生產還需要十天,加起來就是十九天,比總攻時間整整遲了六天!
王學新卻回答道:“首長,沒算錯!”
“怎麼沒算錯了?”首長又問:“你這時間對不上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