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的論文答辯結束後,會場中場休息了五分鐘,便輪到寧青筠進行博士論文答辯。
一頭秀發紮成單馬尾,清麗絕倫又透著清冷氣息的少女站到台上,以娓娓動聽的嗓音,開始了主題為《ns方程在土壤滲透流體力學方麵的應用》的論文報告。
較之看起來比較成熟的秦克,寧青筠依然保持著十八歲少女體態外貌,使她看起來就像個還在念高中或者剛剛才邁入大學校園的女孩子,但就是這樣青春年少的女孩子,此時正站在物理界的百多個權威專家麵前,作著極為專業深奧的論文答辯報告。
這不得不讓在場的老教授們再次深深地感歎“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
寧青筠報告的主題關鍵詞是流體力學、ns方程及滲透力學。
液體滲透力學與土力學有很強的關聯性,寧青筠曾在段永恭的“j92防波堤”大型實驗裡接觸並了解過。
但此次寧青筠的研究方向不是土方工程,而是農學相關的沙化土壤精準滴灌技術。
這是一個很細分的領域,也很冷門,冷門到在場的一百多位資深教授,居然沒有一個從事這方麵的研究。
但萬法不離其宗,加上寧青筠的報告很細致,眾人基本上都能聽得明白,這主要是利用流體力學和ns方程來推導並設計出精準的滴灌技術。
而寧青筠在論文中展現出來的流體力學理論水平、對ns方程的理解、高超的數學運算能力、以及對沙化土壤、滲透力學的深入了解、構建的模似實驗方案之細致合理,都讓眾人嘖嘖驚歎。
不愧是菲爾茲獎得主,數學方麵與秦克的報告一樣,基本上沒多少人能全部聽懂。
涉及到沙化土壤與液體滲透力學方麵也差不多,幾乎沒多少人能針對這方麵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而流體力學方麵相對好些,起碼有十幾個院士、教授能全部聽明白,其餘人也大概能聽懂一半以上。
這使得問答環節較之秦克時更加熱鬨了些,院士評委們和一眾教授們總算找到了些存在感,紛紛向著寧青筠提出各種問題,比如當初的實驗方案構思依據,滲透力學與流體力學之間的關係。
評委之一、燕大的物理教授、科學院院士徐博遠好奇道:“寧青筠同學,你在論文已設計出較為合理的實驗方案,驗證了你提出的理論及力學模型,並且顯示出這個滴灌技術的節水效果能超過72,那你這項技術是實驗室技術,還是具備了可推廣、可工業化的條件?”
“徐院士您好。”寧青筠禮貌得體地答道:“基本上就已具備了可工業化推廣的條件,隻是和秦克之前的論文一樣,針對不同的沙化土壤和植物,精確滴灌技術需要使用到我設計的力學模型進行優化,才能達到論文裡所說的節水效率,否則平均下來,大概隻有50左右的節水效率。”
“50已很不錯了。”徐博遠院士由衷地讚歎了句,又善意地提醒道:“寧同學,你這項技術雖然不及秦克那項技術應用廣泛,但也很有潛力,如果未申請專利,記得及時申請。”
“謝謝徐院士。這項技術我確實已申請專利了,但應該不會進行商業授權。”
徐博遠院士意外道:“為什麼?”
寧青筠隻是笑笑,並沒有回答這個與論文無關的問題。
這項技術專利隻適用於貧瘠的沙化土壤,不適用於正常土壤,所以商業價值並不高,寧青筠到時打算與完美型沙漠紅薯的專利技術一起捐給國家。
在少女心裡,這些事根本沒必要說出來到處炫耀。
問答環節還在繼續,又陸續有教授提問,寧青筠都輕鬆作答。
最後文選平院士問了個大家都比較關心,但沒什麼專業技術含量的問題:
“寧青筠同學,我比較奇怪,你為什麼會選這個細分方向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雖然你的博士論文非常精彩,專業水平也毋庸置疑,但這個方向確實太過偏門了點,不像是年輕人喜歡研究的方向。”
“文選士,您是指這個課題方向比較‘下裡巴人’,不夠‘陽春白雪’吧?”
文選平院士微笑點頭。
寧青筠認真地想了想,才答道:“理論物理確實有很多高尖精新的方向,比如量子計算、超導材料等,而流體力學也有空氣動力學分支來研究飛機乃至宇宙飛船、空間站設計等高端課題。我的博士論文選擇了這個土壤精準滴灌的方向,原因其實並不複雜,一來是時間有限,整篇論文我隻有一個月的時間來準備,我自然選擇我當前比較熟悉的一個方向。”
“二來是我認為,再‘土’的課題,也有它的作用與實際意義。土壤關係到國計民生,糧食是國家的命脈,在很多缺水的沙化地區,水是寶貴的資源,精準滴灌技術可以很明顯地提升當地農作物的種植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
剛開始時聽到第一個原因時,眾人還有些好笑,這個女孩還真是老實,但聽到第二個原因,眾人無不動容。
搞物理的,哪個不想從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研究?過往足以讓老一輩物理學家念叨一生的“兩彈一星”就不必提了,近二三十年的量子通訊、新能源、高新材料、芯片技術、航空航天、星際航行、深海探索……哪個不是說出去就既有麵子又有錢途的研究方向?
而且這些方向也符合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無論是申請經費還是獲得榮譽都容易得多,所以在場絕大多數專家教授都聚焦於這些方向,還真沒人考慮過有關國計民生的基礎農業。
寧青筠這樣青春靚麗的女孩卻偏偏考慮到了,不但選擇了這個方向作為博士畢業答辯的論文主題,更通過認真的研究,確確實實地提出了可行的精準滴灌技術方案,助力解決缺水地區的農作物種植效益、助力農民奔赴小康生活。
這才是科學家應有的抱負與情懷哪!
難怪上個月,《人人日報》都毫不掩飾地稱讚秦克與寧青筠“展示了什麼叫科研工作者的擔當、氣魄、精神”!
看著台上寧青筠認真坦然的神色,在場的校領導、院士、專家教授們心情都有些複雜,有慚愧,有感動,更有讚賞。
文選平院士感慨道:“寧青筠同學,聽說你和秦克此前就有研究新型種子雜交培育的課題,所以你才比較熟悉農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