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三人說乾就乾,由於歐洲氣象中心已將他們的地震預測模型發了過來,秦克三人直接分頭行動,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分析理解這個模型。
秦克的翻閱速度是最快的,極為複雜的數學模型、多達兩百多頁的資料,秦克隻花了一個小時便全部看完,他也沒打擾正在研究數學模型的寧青筠和老陶,自己拿出紙和筆,開始琢磨起來。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並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各個大陸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產生的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地震預測模型的關鍵因子就在於板塊移動的動量、動力、能量、摩擦、磁場,以及內核裂變時產生的能量“流體運動”,星球自轉與公轉帶來的星球內部物質演變和運動也是重要因素,而秦克認為,“強力弱力電磁力三力統一”後,細微到分子原子內部的運動,也極可能與龐大的大陸板塊運動有關。
這麼多的因素,是以何種規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導致地震的產生,在目前的科學界並無定論。
歐洲氣象中心地震科研團隊提供過來的這個地震預測模型也隻是運用當前主流的各種學術理論,並根據大數據分析進行了各個影響因子的賦權。
這個數學模型本身沒什麼錯誤,可以看得出確實是一群精英科學家花了無數心血的結晶,尤其是根據當初秦克的建議,在數學模型裡加入了星球內部摩擦係數與ns方程的應用,使得它的準確率應該是領先於當今世界的。
但秦克仔細看罷所有的資料與數據分析結果後,總有種“缺了點什麼、也不夠完善”的直覺。
一個數學模型,哪怕本身沒問題,但如果在建立之初就缺失了幾個關鍵的參數,就會導致數據模型的失效,尤其是像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預測模型,在理論方麵並不完善,完全是基本過往數據進行分析後建立起來的,更彆說這個模型當中還較多地運用了“古登堡裡克特複發關係式”=abn)的回歸算法,即對曆史數據進行擬合,形成擬合方程,接下來使用該方程對新數據進行預測。….
作為數學建模之神的秦克對此有極深的體會,在數學建模過程中“回歸算法”是常用的方法,但正因為太過常用,秦克本人反倒極少用到,因為這很容易導致“經驗主義”和“主觀擬合”,反倒影響到推演預測的準確率。
秦克對自己的神級直覺很有信心,既然直覺“缺了點什麼,也不夠完善”,那這個地震預測模型多半就“缺了點什麼,也不夠完善”,這個推演與預測結果也多半是有問題的。
&n=t)ax+1.66gΔ+3.5,這裡a表示地震麵波最大地動位移,取兩個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和,單位為微米μ);t是相應周期,單位為秒s);Δ為震中距,單位為度°)。
他沉思了好一會,隨即示意微光分析一下歐洲氣象中心傳來的曆史地震數據。
&n)、發震時刻、緯度(°)、經度(°)、深度(千米)外,還有主震強震動記錄,包括震中距、最大峰值加速度,強震台震中距、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儀器地震烈度、電離層斜測數據、電離層觀測網絡,以及餘震數據,甚至還有新構造塊體劃分邊界、構造地貌單元劃分邊界、中新生代盆地、前第四紀大地構造單元劃分與主要構造界線、新生代岩漿岩分布、數字高程模型地貌陰影圖等等。
秦克不斷地指示微光以各種方式篩選梳理著這些超過30t的龐大數據,形成各種數據圖表,展現在顯示屏上,每張圖表的顯示時間隻有3秒左右,換了彆人一定會看得眼花繚亂,秦克卻能清晰完整地看完並記下整個屏幕的信息。
時間不等人,留給他們三個最多的時間隻有兩天,兩天之後無論如何都要給歐洲氣象中心一個答複,因為如果要疏散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三天時間已是所能壓縮的極限了。
秦克已很久沒這樣集中全部精神力、近乎沉浸式地研究一個問題了,這讓他仿佛回到了當初研這究波利尼亞克猜想、黎曼猜想的時期。
數以萬計的圖表不斷地映在他的視網膜中,進而在他的大腦裡形成一張張不斷疊加的大網……
不知道過去了多久,秦克的眼睛越來越亮,他腦海裡閃過一個結論:“是了,地震的成因歸根到底是能量波的傳遞,而能量波在岩層的也是‘流動’的,隻要找準這個能量波,就抓住了主因,而能量波在地表下的傳遞,是通過以下這些監測數據來間接體現……”
秦克原本就火花四濺的靈感忽然爆發,無數的創意與靈感噴湧而出,讓他輕易就找到了通向真理的大門。
他想也不想,馬上拿起了筆,刷刷刷地在草稿紙上寫了起來。
他的舉動引起了寧青筠與陶折軒的注意,陶折軒意外道:“秦克這是在算什麼?他現在感覺……好奇怪,讓人不敢接近。”
如果他有看武俠小說,就會明白這是一個絕頂大劍客正在舞劍時的氛圍,讓人不敢打擾不敢接近卻又歎為觀止。
寧青筠做了個噤聲的動作,小聲道:“不要打擾秦克,他應該是有靈感了。”
她已見過很多次這樣的秦克,知道絕不能打擾秦克的思路,直到他自己從這樣靈感爆發的狀態中“走出來”,並為這個世界帶來一個答案或者一個結論,一個往往會改變整個世界、甚至改變人類文明現狀的答案或者結論!
(本章完)
39314646.
...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