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成,他就會成為一個笑話,跟著就會被排斥,而從此遠離中樞,怕是這一生都沒有機會在重新回到現在的位置。
絕對不能讓人擋了新政的道路。範仲淹心中發狠般地說著,跟著就手持白玉芴板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臣請治罪少府蘇石,以平息西夏人的怒火。”
&n.
他曾要西軍中呆過,更是指揮大軍與西夏軍隊交過手。
雖然說戰果是敗多勝少,但無論如何也算是穩定了西麵的局麵,把西夏人擋在國門之外。
可正是因為與西夏人交過手,他才比彆人更清楚西夏軍隊的可怕。
沒錯,西夏地盤小、人口少,也很貧窮,這都是他們的弱點。
就是有了這些弱點,西夏才隻能打快戰,不能打持久之戰;隻能打小仗,而無力打大仗。
若不然的話,怕是西夏早就把大宋的西麵給拿下,汴梁城都要處於敵人的兵鋒之下了。
看透了西夏的弱點以及好戰性格之後,範仲淹就並沒有真的把他們當成最大的敵人,說到底,不過就是疥癬之疾而已,是不能真的把大宋如何。
隻是因為大宋並不好戰,重文抑武的大政策下,軍隊也發揮不出他們原本的戰鬥力來,這才給了西夏這個跳梁小醜以挑釁的機會罷了。相比之下,大宋強大起來,才是更要緊的事情。
為了大局,局部上犧牲一些小利益又算得了什麼呢?
可以用蘇石的一條性命去換取與西夏的暫時和平,換取大宋的外部穩定,換取推行新政的時間,怎麼看都是值得的。
這樣,範仲淹才突然來了這麼一句。
他這句話一說完,整個龍圖閣的大殿之中,便是一片的寂靜。
韓琦與富弼等人都在一旁看著,這一次他們沒有開口聲援範仲淹,也沒有表示支持的意思。
無它,他們並不認為範仲淹的提議有多恰當。真這樣做了,豈不是滅自已誌氣,漲他人威風?
無論蘇石回到宋境之後,在真定府的所為是不是恰當。有一條是更改不了,那就是他曾去往遼地縱橫數千裡,重創了遼國軍隊,為大宋北疆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說因為蘇石連天子親軍密諜司的一位副指揮使是說殺就給殺了,引得他不得不付出悄然入汴梁的代價。百姓也因此沒有對這樣的真正民族英雄夾道歡迎。
可不歡迎並不代表大家不知道蘇石做的那些事情。如果真就因為西夏使者的一句話,就把百姓眼中的民族英雄給送出去殺了,那如何向國人交待,國人的士氣又會不會受到重大的打擊呢?
仁宗趙禎隻是脾氣好而已,不代表他是昏君,像是這樣昏庸的主意,他是不會下的。那樣的話,隻會讓後世之人在史書中罵自己而已,傻子才會做這個決定。
更不肖說,蘇石是那麼好相與的。
你想用他的頭顱來平息西夏人的怒火,一旦事情被他知曉了,也不知道他會不會打上門來。
想一想賀源,想一想薑泰,還有那個密諜司北方區的副指揮使周通,不就是因為惹到了蘇石就被砍下了腦袋嗎?
這樣根本無視朝廷規則,心中也無宋法之人,就是一個瘋子。
好好的人,誰會與瘋子去計較?
你範仲淹自己脖子硬去招惹他,可他們這小胳膊小腿的就算了。尤其是韓琦與富弼,剛傳出曹皇後要做主把他們的女兒許配給蘇石的事情,他們正想辦法拒絕呢,而這一切都首先就需要蘇石的配合。
若是真把蘇石給惹毛了,他答應了下來。然後把自己的女兒娶過門之後,在百般的羞侮,他們的老臉將放到何處?
躲都躲不過來,現在主動衝上去,開什麼玩笑。但凡是腦袋沒有傻掉,這一會就不會配合範仲淹。
兩位副樞密使都不想招惹蘇石,更不要提其它那些人了。
他們中,有不少人是想借著新政來提升自己的權勢。說到底,他們就是投機之人,想要抱著範仲淹的大腿行事而已。
事情一旦成了,他們作為其中有作用之人,事後論功行賞,等待他們的就會是榮華富貴。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