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數量多少沒有人在乎,這更多是代表了一種信號,那就是遼國對於大宋已經不像是以前那般的強勢,雙方漸漸就要處於平等的地位。
雖然很多宋人都認為自己是與遼平等的,甚至很多方麵都要遠超遼國。可隻有大宋高層知曉,事實並不是這樣。
比如說,遼國不高興了,就可以隨時的撕毀協議,向大宋出兵,進行各種所謂的欺詐活動。
反之,宋人不高興了,那是絕對不敢輕易的向遼出兵。
憑著這一點,宋遼其實就不在一個等級上,對話的時候自然也就分了強弱,分了主動與被動。
這當然是好消息,但趙禎似乎有些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一切並不是在他的努力下爭取來的,一切都是蘇石的功勞。
就在趙禎的另一側,還放有著一本奏書,正是蘇石上奏。
上麵詳細的寫明了張儉來到府中找自己的過程,以及雙方商量的結果。
按著蘇石的說法,張儉很看好華夏銀行,誠邀蘇石可以把銀行開到遼國去,他會全力支持,並發動關係保駕護航。但被蘇石給嚴詞拒絕了。
開什麼玩笑?
把銀行開到遼國,那不就等於把肥肉端到了彆的桌子上,想讓遼國不下口那都不可能。
初期也許不會,畢竟太瘦了,沒什麼肉。可是一旦養肥的時候,那是說吃了你就會吃了你,不會有半點的客氣。
蘇石才不會做出這種肥他人,虧自己的舉動來。或許有一天,他會把華夏銀行開到北地,但那個時候,北地一定是大宋的,不會是遼國的。
拒絕了張儉把銀行開過去的要求之後,對方退而求其次的想進絹布、燒刀子等物,且還願意拿出高於大宋價格的一倍來購買,這一點上,蘇石思考之後,並沒有反對。而是以此事甚大,需要報知官家知曉,並得官家同意才可給暫停了下來。
對於這一點,張儉十分認同,這就有了今天趙禎看到的這封奏書。
蘇石的奏書中還說明,即便是把貨物賣給了遼國,他們也隻會拿回自己的國家去售賣,不會因此而擾亂了大宋的市場。足足兩倍的價錢,蘇石自然可以賺到不少,但同時趙禎本人的內帑,以及大宋的國庫也會因而多收入很多。
蘇石相信這一點一定會打動趙禎之心。但他還是姿態很低的向官家表示,到底要不要賣貨給遼國,一切還要聽官家的指示。
趙禎說行,他就賣,他會多交稅,富裕大宋。
趙禎說不行,他就不賣,有錢也不會賺。
奏書的最後,蘇石還表示,張儉心很誠,如果陛下準備同意的話,那就可以借著這個機會獅子大張口,千萬不可錯過這樣的好機會。
奏書已經看了不止一遍,趙禎心中感歎之餘,也有些傷感。那就是蘇石太優秀,反倒襯托其它的臣子無用。
最先倒黴的就是張茂則和陳琳,誰讓他們此時就站在趙禎的身邊呢?
就在剛剛,趙禎指著兩人斥罵了一通,罵他們活了這麼多年也是無用之人,竟然都不如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不如一個可以做他們孫子輩的蘇石。
主子罵自已,那是奴才的榮幸,陳琳與張茂則自是不會有任何的反抗,而是一個勁的低頭認錯,殿中就有了剛才的氣氛。
“十萬匹布,銀五萬兩還是太多了。這樣,去把鴻臚少卿蔣穀叫來。”心中一番感慨之後,趙禎終還是決定答應這件事情。他也準備按著蘇石建議的,借機向遼使提出更多的要求。
未用多久,蔣穀從皇宮中急急而去,鴻臚寺中又很快派人傳了張儉前來議事。
雙方好一番的唇槍舌戰之下,雙方終於商定,納貢之幣由原本的二十萬匹布,十萬銀,變成了一萬匹布,一萬銀。
換句話說,張儉在這件事情上做了很大的讓步,最終雖然沒有徹底的去除了納貢的事情,但也隻是象征性的收了一點而已,表示出遼國還是強於大宋的事實罷了。
蔣穀高興的重回皇宮,向趙禎彙報著事情的時候,也在為自己邀功。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