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乃是仁君。”劉驍誇了一句。
錢塘報的隨軍記者王沂孫也在船上,他是當代知識分子,對蒙古人有刻骨深仇,他笑道:“這下有口福了。”
劉驍道:“記者你喜歡吃馬肉啊。”
王沂孫說:“馬肉不好吃,我給太師講個故事,昔日京有一名妓,生病就想吃馬板腸,有一公子就把自家千裡駒玉花驄殺了做馬板腸,從此抱得美人歸,成為一段佳話。”
劉驍說:“還有這事兒,傳令下去,不許浪費了食材。”
當天午,船上的廚子罵罵咧咧做起了馬板腸,一副馬大腸,用清水反反複複清洗了還不行,還得拿麵粉搓,拿鹽搓,拿酒洗,將腸管翻過來,拿刀刮一遍,切粗條,開水焯一遍,鍋裡下油,加蔥薑煸炒,放入乾辣椒與馬腸同炒,料酒鹽糖蒜末什麼都加上,一盤馬板腸就上了桌。
官家拿著筷子不敢動,皇家是不太吃這種粗豪的食物的,李奇薇好歹是山東豪族,也不吃這玩意。
所謂名妓,經常是引領潮流的時髦人士,臨安講究風雅高級,人墨客加名妓們要吃也得吃精細高級的食物,哪有吃馬板腸的,內臟下水那是勞動人民補充蛋白質的優選。
劉驍就問王沂孫:“你說的京名妓是誰?”
王沂孫說:“我又不是說臨安,我說的是大都。”說著夾了一筷子,讚不絕口。
劉驍說:“撤了,賞給前線將士吃。”
將士們不缺這玩意,全軍都吃上了馬板腸,但是夥頭軍不比禦廚,清洗的沒那麼乾淨,隻能拚命地加入辣椒來掩蓋味道,大家吃的滿嘴馬糞味,一萬多匹死馬的板腸,這德吃到何年何月啊。
打掃戰場的活兒交給後續部隊處理,兵器鎧甲搜集起來,屍體就地掩埋,以免造成瘟疫,白龍軍的前部連馬板腸都沒來得及吃,早早的挺進大都去也。
……
大都城,大明殿內,忽必烈緊皺眉頭,聽玉昔帖木兒講述了裡橋一幕,此刻他終於理解西域那些小國君主的心情了。
一支神秘而強大的軍隊突然殺到鼻子底下,而你的軍隊在人家麵前毫無殺傷力可言,除了逃跑,就隻能等待滅亡。
忽必烈是一代雄主,可那又如何呢,實力麵前,再雄也無力回天。
玉昔帖木兒請求皇帝責罰,忽必烈無力地揮手讓他退下,問大殿上眾人,如何是好。
一片死寂,太突然了,宋軍突然就殺到通州,兩萬怯薛迎敵,隻回來不到一半,大軍都在千裡之外,大都沒有重兵,城牆還有一段沒修好,拿什麼抵抗。
慢慢有些蒙古和色目人大臣說話了,建議陛下去上都暫避,草原才是我們的家,宋軍膽敢進入草原,就讓他們有來無回。
漢人豪族們則勸說忽必烈留在大都,他們都是從遼國時期就在燕京紮根的大家族,房屋田產基業全在本地,蒙古人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他們如何走得。
蒙古大臣和漢臣爭執起來,互不相讓。
“朕不走。”忽必烈說,“朕與大都共存亡。”
皇帝做出決斷,大臣們自然結束了爭執,一起聽令,忽必烈從容下令,調回路伯顏大軍,回師大都,征發大都百姓登城協防,他就不信了,偌大一座城能被區區幾千人攻下來。
自古就沒有這個道理,兵書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有十倍兵力才能圍困大都,有五倍兵力才能發起攻城,敵軍才不到一萬人,就算兵器犀利又如何,從玉昔帖木兒的描述他得到一個信息,敵軍打仗全憑火力猛烈,那麼勢必對彈藥供應要求極高,依靠從南方海運補給,可以命水師攔截之,從大沽口到大都幾百裡的陸上補給線,更是極易切斷。
“朕要包餃子。”忽必烈說。
身旁的內侍感到奇怪,皇帝並不愛吃漢人的餃子,怎麼今天突發奇想,但他不敢多嘴,儘忠職守道:“陛下想吃什麼餡的?”
忽必烈冷笑道:“朕要把這股宋軍包在大都城下,蘸著醬油一口吞了。”
百裡之外,通惠河上武甲號,劉驍看著黃曆道:“今天立冬啊,得吃餃子。”
王沂孫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是該吃餃子,來點馬板腸陷的餃子,絕對人間美味。”
李奇薇道:“鮁魚餡的嘗過麼你就說這話?”
劉驍說:“各種都來點,煮上一大鍋,弄點鎮江香醋,滴點芝麻油,蘸著吃。”
官家有些恍惚,這到底是來打仗的,還是來野炊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