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七百二十二節 兵變政變,混沌一片_數風流人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數風流人物 > 癸字卷 第七百二十二節 兵變政變,混沌一片

癸字卷 第七百二十二節 兵變政變,混沌一片(2 / 2)

“許朝看不出來,何大人應該沒有問題。”馮子儀苦笑,“不過這等事情,人心隔肚皮,侄兒也不敢信任何人了,所以連何大人那邊都沒說,直接到了府上,得了老大人的授意,就奔這邊來了。”

馮紫英點了點頭。

旗手衛控製了宮禁,那意味著內閣要從法理上徹底取得完勝就不可能了。

萬統帝有了宮禁仗恃,自然不可能再授權顧秉謙組閣,多半還要直接授權給李三才組閣,但是沒得齊永泰作為現任首輔的認可,這個禦批旨意出來,很難得到文官群體們的認可。

但是這種不認可可能隻是暫時的,僵持幾日,如果萬統帝和李三才湯賓尹之流分彆去做工作,很難說會不會有人改變主意。

江南士人中對顧秉謙印象不好,連黃汝良都不太認可顧秉謙,一旦江南士人中有人轉變態度,那湖廣士人中就更難說了,官應震和柴恪能駕馭住所有湖廣士人麼?如熊廷弼、楊鶴、楊漣、畢自嚴這些人。

更為重要的是京中軍隊的動向。

一旦五軍營控製了整個京師城,或者說五軍營在宣府軍的支持下控製了整個京師城的治安,那就大勢已去,恐怕如齊永泰、顧秉謙、喬應甲這些不可能妥協的“死硬分子”可能會被龍禁尉軟禁起來,根本就發不了聲了,李三才直接當仁不讓的接旨組閣,哪怕這沒得現有首輔閣臣的認可而隻是中旨,文臣們是不能接受的,但大勢之下,這種堅持又能維持得了多久呢?

馮紫英從來不相信這個時代文臣的節操,真到了刀斧加頸或者利益拱手的時候,有幾個人能頂得住?

自己必須要立即乾回京師城去,馮紫英也相信內閣召回自己的手書早就出來了,隻是還沒有到自己這裡罷了。

不過也無所謂了,隻要進了京師城,自然有一百種方法能拿到這種名義上回京的正式文書。

薊鎮軍和登來軍必須要利用用起來,好在黃得功和左良玉兩部就在順義這一線,可以命令他們立即前出,或者直接進京。

可惜尤世功這邊慢了一步,否則直接向西推進,直接迫使宣府軍無法靠近京師城,但是現在看來,劉?應該已經先行一步了,有些來不及了。

“子儀,恐怕你也不能休息了,須得要立即趕回京中,把我的話帶給何治勝與許朝,命令他們率領四衛營和勇士營務必要堵住旗手衛,雖然旗手衛控製了宮禁,但是你們兩營要堵住他們,連帶宮城一並堵了,……”

馮紫英感覺到馮子儀的震驚和擔心,擺了擺手,“我也會馬上進京,但我需要在薊鎮軍這邊布置一下,另外我擔心京營會大亂,麻承勳和馬進寶土文秀他們會立即打起來,……”

馮子儀隻覺得自己嘴唇發乾,吞了一口吐沫道:“叔叔,難道就沒有彆的選擇了麼?”

“嗬嗬,這等時候,你說呢?乾吧。”馮紫英信心十足地拍了拍對方:“一將功成萬骨枯,乾大事何須顧小節,有些事情是避免不了的。”

不提馮紫英再度晝夜兼程趕往京師城,馮紫英也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性。

他必須要儘快趕回京師城中,在他看來,齊師他們這種文臣在做這種事情上還是謙和以講求規矩了一些,或許這就是文臣的通病,相比之下恐怕萬統帝以及盧嵩他們就不會那麼拘泥了。

好在這邊已經安排妥當,他隻需要督促尤世功儘快讓尤世威把幾部軍隊迅速整合在一起向平穀順義一線開拔就夠了。

現在城中的局麵還不清楚,但是以他自己的判斷,如果萬統帝覺得依靠五軍營和旗手衛能夠控製得住城中局麵,那麼最好是讓宣府軍在城外坐鎮“護駕”,畢竟邊軍進京對整個京師城乃至大周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自開國立朝一來,還沒有過邊軍入京師城的先例,那就意味著內亂,甚至可能是一個王朝崩潰的先兆,是一個相當糟糕的征兆,也有極其惡劣的意義和影響。

馮紫英卻沒有那麼多忌諱,隻要局勢不妙,他會第一時間讓登來軍和薊鎮軍入城,成王敗寇,至於說後邊誰來說什麼那都是後話了,都成為階下囚了,還來說這些就毫無意義了。

他甚至有些後悔,早知道讓江北鎮的劉白川也該從徐州乘船入京,算一算時間也差不了多少。

就在馮紫英策馬往京師城來的時候,京師城中局麵也的確如他所預料地那樣,向著不可調和的方向急劇惡化了。

當萬統帝的內侍將中旨送抵文淵閣時,大驚失色的內閣諸公和重臣們都毫無懸念的堅決拒絕了,轉而要求皇帝必須要按照內閣票擬的禦批用印,當然這也毫無意義了。

緊接著來的旗手衛將整個文淵閣封鎖,而此時已經反應過來的四衛營和勇士營也迅速朝著文淵閣這邊猛撲過來,昔日同為一衛二營的三軍就在文淵閣和七部公廨這一線展開了激戰。

整個京師城頓時亂了起來,這可不是冷兵器時代,而是火器稱雄的時代,滿天的硝煙和劈啪作響的槍擊,讓京師城的百姓不用猜都明白發生了什麼,出了兵變,還能是什麼?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