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王科長他們早就跟景區打過招呼了。
眾人簡單寒暄之後,開始參觀這座藩王陵墓。
他們首先看到的是“潞藩佳城”的石牌坊,牌坊周身精雕雲龍圖案,歲月雖在其身上留下斑駁痕跡,卻無損它曾經的華貴。
蘇醒抬頭望著坊上的大字,筆力十分雄渾,向人們訴說著墓主人昔日的顯赫。
牌坊兩側,華表高聳,雲龍雕紋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翱翔天際。
她舉著相機,拍攝著素材。
景區的講解員十分敬業的給眾人講解著這座陵墓,“潞王陵為明神宗皇帝朱翊鈞唯一同母弟朱翊鏐的陵墓,朱翊鏐生於隆慶二年,卒於萬曆四十二年,享年四十六歲。潞簡王墓是我國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建成於萬曆四十三年,其營造遺誌可與京城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相媲美,有中原定陵之稱,是名副其實的石頭城,這座陵墓頭枕鳳凰山,腳蹬老龍潭,左手托著金燈寺,右手托起智兒山,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但遺憾的是,這座陵墓在三十年代,被新輝一帶的土匪盜掘一空……”
一行人沿著神道前行,這條神道總長189.5米,兩側肅立的十六對石像生,它們由整塊青石雕刻而成,曆經風雨侵蝕,輪廓依舊清晰,神態各異。
還有威風凜凜的獬豸、溫順的石綿羊、矯健的石虎……等十四種瑞獸。
講解員繼續說:“按照明朝典製,帝王陵前神道僅設六種石獸,而潞王朱翊鏐並非帝王,卻逾越祖製,設置了十四種石獸,其驕奢可見一斑,這些石獸性彆分明,左公右母,它們靜靜佇立於此,宛如忠誠的衛士,默默守護著這片陵園,見證了牧野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穿過神道,一座漢白玉三孔禦河橋橫跨眼前。橋身潔白如玉,欄杆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橋下河水潺潺流淌。
走過禦河橋,便來到了潞王陵的正門。
城門內,“維嶽降靈”石牌坊彰顯著墓主人的尊貴。
講解員說:“院落兩側的碑廊裡,鑲嵌著第二代潞王朱常淓草書唐詩刻石複製品336方……”
眾人進入二進院落,祾恩殿雖隻剩遺址,但仍能從那高大的柱礎中,想象出當年的宏偉壯觀。
殿旁東西配殿各一座,矗立著萬曆皇帝及當朝太子所立的祭碑,為這座陵園增添了幾分曆史的厚重感。
欞星門後,便是第三進院落,石五供和明樓莊重肅穆,
“寶城之下是神秘的地宮,圓立式的潞王‘寶城’,通高9.35米,周長70米,地宮總麵積約185平方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殿堂構成,全部為石結構的拱券式建築,棺槨就安置在後殿,地宮的門釘縱橫均為九顆,共九九八十一顆,儘顯皇家至尊……”
走進地宮,一股涼意撲麵而來,牆壁上的雕刻線條流暢、細膩精美,展現了明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講解員忽然停頓了兩秒,其他人也沒說話,周圍靜謐無聲。
蘇醒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回聲,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
“潞王陵分東、西墓區,西墓區是次妃趙氏之墓,其總體建築和布局與潞王墓相似,卻又獨具特色。次妃墓的寶城高達10米,240平方米的地宮麵積大於潞王墓,四周由青石和白石相間砌成精美圖案,石材質量更高,工藝也更精良,寶城兩側,還有兩座丫鬟墓,同樣擁有寶城和地宮,這在其他陵墓中實屬罕見,可見,潞王對這位次妃用情至深……”
潞王陵裡每一塊石頭、每一處雕刻都仿佛在訴說著曆史,這座“中原定陵”不僅是明代藩王陵墓的傑出代表,更是一部生動的史書,承載著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
在這裡,曆史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變得鮮活可感。
離開時,蘇醒頻頻回望,心中滿是對古人智慧和技藝的讚歎,也對這段曆史有了更深的認識。
……
中午,王科長已經讓人定好了飯店,也是一家當地有名的特色餐館兒。
蘇醒覺得每道菜都挺好吃的,就是她又吃了個半飽……
今天是周一,博物館之類的地方都閉館。
不過王科長提前跟平原博物院這邊打了招呼,下午他們就要帶蘇醒去參觀這裡。
雖然在博物館閉館休息讓人家加班不太好,但蘇醒也怕又遇到粉絲,耽誤行程,所以沒說什麼,接受了王科長的安排。
pS:頸椎疼,去按了按,回來晚了,下一更要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