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第四軍駐地,保衛乾事將幾份標著絕密字樣的文件遞了出去:“司令員,這些是電訊科的人員檔案。”
“說說大概情況。”司令員接過檔案邊看邊說道。
保衛乾事聞言微微挺身:“電訊科現有人員14名,除了房子成,還有報務員六名,譯電員兩名,機要員和通訊參謀各一名,技術員三名。”
“其中譯電員、機要員、通訊參謀是南方留守部隊的老同誌,技術員和報務員則是抗大華中總分校分配的學員。”
聽到抗大華中總分校這幾個字,司令員翻看文件的動作一頓,目光中流露出些許憂色。
根據山城代表處提供的情報,社會部認為策反房子成的日諜很可能藏身在電訊科。
要是日諜真的出自抗大華中總分校,後果比電訊科被滲透還危險。
抗大華中總分校有學員1500人,學員畢業後有的成為了基層部隊的指揮員,有的成為了指導員,有的從事技術工作,人員遍及第四軍和周邊幾個根據地。
如果這些學員出了問題,整個華中的抗日組織都將麵臨威脅,必須儘快找出電訊科的鼴鼠,再順藤摸瓜一舉掃清潛伏己方隊伍的日諜。
想到這裡,司令員連檔案都不看了,直接問保衛乾事:“以你的經驗,日諜有機會對抗大分校下手嗎?”
保衛乾事沉思片刻給出了回答,抗大華中總分校有4個大隊,即第一軍事大隊,第二政治大隊,第三知識青年大隊,第四女生大隊。
其中,軍事大隊和政治大隊的學員均是各部隊推薦、選拔的尖子,經過多次政審,被日本人滲透的可能性不大。
至於知識青年大隊、女生大隊,人員背景較為複雜。既有從海外、滬上、蘇北及皖東地區招來的青年學生,愛國華僑;也有已經暴露身份的地下黨和進步青年。
而第四軍電訊科的報務員、技術員恰恰是第三、第四大隊的學員,所以確實有被滲透的風險。
司令員的表情更加嚴肅,他找出報務員、技術員的檔案細細查看,發現保衛部門已經對這幾人進行了詳細調查。
【報務員湯若敏,女,28歲,滬上人,左派報社記者,家人在淞滬會戰時遇難,後經當地地下黨組織推薦入學】
【報務員邱芳,女,25歲,淡馬錫華人,教會學校學生,家中在馬來亞經營橡膠種植園,目前家人去向不明,由海外華僑推薦入學】
【報務員範宏,男,26歲,皖省第四高等中學畢業,商人家庭出身,全家被日本人殺害,獨自前往江北投奔第四軍】
【技術員伍九安,男,20歲,菲律賓華人,大學肄業,父親是美國商行襄理,日軍進攻菲律賓後與家人失散,接受了華僑組織的資助來華參加第四軍】
【技術員雷勇,男,17歲,滬上電材商店夥計,孤兒,因目睹日本人殺害店主憤而投軍】
一共五個人,家庭背景,出生地,參軍理由各有不同。
司令員一時間有些頭大,光憑第四軍的能力無法對這些人進行進一步的甄彆,像是來自海外的邱芳和伍九安,第四軍就鞭長莫及。
想了想,他決定分兩步走,一麵是基於現有資料,由保衛部門調查電訊科所有成員的經曆、近期活動情況,一麵請求上級支援。
當然,求援電文肯定不能從電訊科發出,甚至不能用華中根據地的電台發出,司令員對保衛乾事下達了一條命令。
“我記得倉庫裡還有一部繳獲的果黨電台吧,請江南地下黨的同誌派報務員來根據地,啟用備用密碼本,與西北建立秘密聯絡。”
——
又過了幾日,位於山城的薛正約見左重,兩人在老地方碰了頭。
剛一見麵,薛正就提出了請求:“左先生,聽聞FIRC在海外頗有門路,貴局能否外調這兩人的家庭近況?”
說完,他把邱芳和伍九安的資料推了過去,裡麵隻有兩人的基本信息,沒有敏感內容。
左重用一根手指掀開資料,瞥了幾眼後對薛正點點頭:“沒問題,三天後給你答複,彆覺得慢,這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估計還要找英國人幫忙。”
對於薛正知道FIRC這件事,左重一點都不意外,果黨就沒有秘密可言,特彆是非軍事機密,地下黨用不了半天就能收到風。
對麵,薛正笑了笑:“左先生哪裡的話,三天時間已經很快了,感謝。”
“言重了,請。”左重舉起茶杯,笑著跟對方客氣了一句。
幾分鐘後,薛正匆匆走出茶館,而左重依舊坐在椅子上沒有起身,目光望著窗外不知在想什麼,不一會宋明浩走過來低聲彙報。
“副座,總部近一年的新人檔案已經整理完畢,您看要不要抓人?”
“抓個P,先嚴密監視,這次要是再出問題,老宋啊,你就要準備去東北或者鬼子本土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