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平帝道:「抗洪防汛,事關江左數十萬百姓生死存亡,不可輕忽,然南河總督高斌等人,於治河防汛事玩忽懈怠,於修河款項上下其手,當嚴加懲處。」
「諸卿以為當如何懲治?」說著,崇平帝看向下方的眾臣,見一時眾人無言,冷聲道:「錦衣府查抄高斌府中之財,折賣家財,隻追回了五十萬兩,其他曆年貪墨之財,又在何處?」
此言一出,楊國昌麵色微頓,道:「許是為其揮霍一空,也未可知。」
崇平帝道:「前河東總督查抄財貨經過折賣,還有八十萬兩南河撥付銀兩比之東河更巨,為何少於東河?高斌貪墨的那些銀子都到哪裡去了?」
銀子隻怕用來打點了什麼人,江南官場還是京裡的這些袞袞諸公,否則不至於兩京工部、兩江總督一個向朝廷報告的都沒有。
這時,禮部侍郎龐士朗,道:「聖上,臣以為隻怕為其上下打點,以為庇護。
此言一出,韓癀皺了皺眉,瞥了一眼龐士朗。
崇平帝道:「此事當嚴查,將相應貪墨河款儘量追回,另,高斌以及相關河道官員仍應議罪,交部議處,永寧伯在奏疏中陳奏河庫道、淮揚、淮徐、淮海四位管河道,身為河道屬臣,貪瀆不法,都應嚴厲處置。」
楊國昌道:「聖上,左副都禦史彭曄就在南河,可讓其以都憲官主審此案,以正朝廷綱紀。」
這時,刑部侍郎岑維山拱手說道:「聖上,臣以為彼等貪腐事跡既已大白於天下,應交由三法司推鞠,明正典刑。」
「那就讓左副都禦史彭曄、於德二人與永寧伯,押赴河道一應諸官前往京城訊問。」崇平沉吟片刻,終究說道。
賈子鈺還要整飭河務,委實不宜節外生枝,否則如有牽扯到什麼人,反而多生事端,於大局不利。
「於高斌其人,人雖已身死,但罪孽不消,家眷子嗣仍按犯官論處。」崇平帝麵色冷漠,沉聲道。
泗州死了那麼多人,以為一死就能一了百了,簡直癡心做夢!殿中群臣麵色一肅,拱手應是。
隨著崇平帝對南河河道衙門的一應處置落幕,而賈珩在南河坐鎮後的策略,也隨著群臣散朝之後的議論消息,撫平著神京一些人躁動的人心。
有永寧伯坐鎮南河,想來縱有險工,也是無虞,先前河南的河堤還是剛修的,現在不是還沒有什麼事兒?
可以說,崇平帝召見群臣議事,原也有安撫人心之意,否則神京目光都在關注著淮揚之地,擔心萬一普遍決堤,又當如何?淮安府,清江浦
已是夜幕降臨,賈珩沐浴更衣,準備前往書房查看文牘,忽而聽到書吏來報,兩江總督沈邡攜江左布政使,以及內閣大學士趙默前來官廳議事。
賈珩放下手中的書冊,抬眸之間,幾案上的燭火映照在目光中,見著一絲思索,對劉積賢說道:「我這就過去。」
此刻,官廳中燈火通明,趙默已先一步與沈邡見過,兩人早年都在江南為官,又分屬浙黨,交情匪淺,此刻連同江左布政使徐,坐在小幾兩側的梨花木椅子上品茗敘話,不遠處的翰林侍講學士徐開在一旁作陪。
隨著書吏所言,賈珩從簾後進入官廳,笑了笑,拱手道:「趙閣老,沈大人。」
沈邡也起得身來,朝著賈珩
還了一禮,拱手道:「永寧伯。」
說來,這是沈邡第一次見著賈珩,打量了下,心頭不敢輕視,與之寒暄幾句。
趙默道:「先前聽書吏說,永寧伯行文淮揚、淮徐府縣,飲用開水,以石灰殺滅瘟毒?」
因為協調府縣是趙默的職權,故而有此一問。
賈珩道:「大水之後多有瘟疫,本官思及會有百姓誤飲生水而染瘟毒,遂有此行文,趙閣老可是覺得哪裡不妥?」
這是趙默在暗戳戳說自己不和他打招呼。
趙默道:「並無不妥,瘟疫之事,的確不可小視,本官之意還是要慎重起見,不僅對淮安府、揚州、滁州等江左之地儘布告以谘之,江南等府縣也要提前防備。」
賈珩麵色頓了頓,心底有些古怪。
好吧,這是見自己沒有帶他,擔心分潤了功勞,淡化了存在感。
這時,兩江總督沈邡忽而開口說道:「永寧伯,前南河總督高斌的府邸還在錦衣府的看守之下,所謂死者為大,何時可予以吊唁?」
賈珩道:「沈大人,南河總督高斌事涉貪瀆之罪,還要等候朝廷旨意,不過據本官所知,看守的錦衣府百戶是不禁人吊唁的吧?」
說著,對一旁的劉積賢吩咐道:「去讓人問問,是不是下麵的人阻擋了親屬吊唁。」
劉積賢應命一聲,拱手而去,吩咐著錦衣府衛查問去了。
賈珩轉而看向沈邡,道:「沈大人,南河總督衙門下轄河庫道、淮揚河務道、淮徐河務道,皆有反應,南河總督高斌在任河台以來,貪腐尤重,方致泗州水災,此事,朝廷勢必要降罪嚴懲。」
這就是賈珩先前以迅雷之勢對河道衙門官員進行掃蕩,隨著這些時間過去,相關河道官員為了減輕罪責,林林總總將貪腐情況抖落了個乾淨。
沈邡麵色淡漠,不置可否說道:「此事尚需經法司鞠問,許是官員為了推卸其責,而行攀誣之實。」
這些,先前趙閣老自是和他說過,這位永寧伯真是好手段,一招威逼利誘,分化了一眾共進退的河官。
賈珩輕輕一笑,說道:「沈大人是不信我錦衣府的手段?還是要為高斌喊冤?據本官所知,沈大人和高斌還有些親戚關係罷。」
此言一出,官廳中的氣氛刹那間就變得微妙起來。
趙默眉頭皺了皺,目光幽幽,想了想,決定坐山觀虎鬥,靜觀其變。
而江左布政使徐世魁,則是心頭一動,目光略有些震驚地看向兩位封疆大吏,這是爭鬥起來了?
事實上,河道總督與兩江總督職權部分重疊,前者往往因河務而節製府縣,故而與兩江總督時有齟齬,但因為高斌與沈邡為連襟,常有書信交通,倒沒有這般事情。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
沈邡卻猛地放下茶盅,冷聲道:「永寧伯,沈某方才就事論事而已,如是永寧伯覺得沈某與高斌同流合汙,因緣為女乾,儘可上疏彈劾。」
趙默在一旁這才打了個圓場,勸道:「節夫,永寧伯絕無此意。」
賈珩眸光眯了眯,輕笑了下,說道:「沈大人稍安勿躁,有親戚的多了,本官自不會無憑無據彈劾沈大人,隻是高斌貪瀆之罪,罪證確鑿!如說屈打成招,肆意攀誣,在其宅邸共抄沒折賣出五十萬兩財貨,以高斌之俸祿,就是在河督任上乾上一百年,也積攢不下這等家私!況據其下屬供述,皆有其他證據相為佐證,鐵證如山。
這就是他爭執的本質,否則讓這沈邡說什麼屈打成招,子虛烏有,還真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員願意相信是錦衣府羅織罪名。
這是他萬萬不能容忍的!
要辦成一樁經得起曆史檢驗的鐵案!
賈珩道:「至於其他河官抄沒家財,仍在合計,但損公肥私者,家資巨富,足可見彼等貪瀆之狀,窮凶極惡,沈大人方才提及就事論事,既說高斌是被他人攀誣,也當拿出一些憑據來,哪怕是據淮安府賣糖葫蘆,擺餛飩攤的說,前河台高斌清廉如淮河之水,因謗入罪,天下冤之,哪怕這樣的官聲之評也好,總不能空口白牙,就說官吏威逼利誘肆意攀誣罷?」
沈邡臉色一黑,被賈珩一通譏諷之言說的眉頭直跳,隻覺得其人綿裡藏針。
翰林侍講徐開看向沈邡以及賈珩,永寧伯自此,隻怕又得罪了一位兩江總督。
不由想起那兩句詩,孤直之臣,社稷之臣,不過如是。
賈珩放下茶盅,道:「高斌之事,聖上自有明斷,而今之計還是河務,府縣地方事務配合抗洪之事,還請沈大人與趙閣老操持,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爭鬥之言說完也得說幾句場麵話。
不過沈邡除非是蠢到透頂,才會在這件事兒上掣肘,如果真的敢玩陰的,錦衣府也不是吃素的。
現在他就是手持東皇鐘的太一,巫妖量劫的天地主角,三清見了他,都要避他鋒芒。
至於算計,那就看誰算計深沉了。
高斌貪汙的銀子究竟去了何處,這也是值得追查的問題,這位浙黨的一方諸侯,隻怕也沒有表麵那般乾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