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玉柱自己的想法,肯定是定國號為漢,最為響亮。
但是呢,曆史上,國號為漢的朝代,可謂是多如牛毛矣。
除了國號之外,國旗也讓玉柱十分頭疼。
身邊的重臣們,都不知道國旗的重要意義,說了也是白說,隻能玉柱單獨去思考了。
也許是發覺到玉柱走了神,原本吵得異常激烈的眾人,不約而同的閉上了嘴。
大家都不吵了,玉柱反而回了神。
“國號討論好了麼?”玉柱含笑問大家。
玉柱不問還好,這一問,大家又開始吵架了。
18世紀的歐洲各國,都是帝製,沒有共和的空間。
就算是英國實行了君主立憲製,國王依舊掌握了巨大的權力。
當然了,整個歐洲,權力最大的君主,路易十四已經死了。
如今的法國國王,是尚未加冕的路易十五。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流傳,“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就是路易十五的名言。
這都吵了一個多時辰了,對於國號的問題,眾人始終分歧巨大。
玉柱的腦子裡,靈光一閃,忽然說“既然你們拿不定主意,那就我來定了吧,國號就叫華夏,簡稱華。”
西方國家,始終以考古為借口,不承認夏朝,想想就來氣。
乾脆把國號定為華夏,嗯,華夏帝國,朗朗上口,霸氣十足。
玉柱很滿意,但是,群臣們卻紛紛表示反對。
劉瞰說“自秦朝以降,豈有二字之國?”
“是啊,是啊,二字不祥也。”
“請王上三思。”
“哼,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叫華國吧,就這麼定了!”玉柱早就料到了,華夏的國號肯定會被大家反對,故意以退為進,最後一錘定音。
大明,一般對外自稱為大明帝國。
若是叫大華帝國,又有些不倫不類了。
最終,繞了一大圈,國號為華,對外稱呼為華夏帝國。
定下了國號之後,禮部就開始暗中操作起登基大典了。
因為,武昌的新都,尚未建成,取清室而代之的地點,肯定是在太和殿前。
這且罷了,朝服、官服和禮服,又吵得一塌糊塗了。
玉柱被吵得腦仁疼,索性出去溜彎了。
見玉柱出去了,劉瞰就問周筌“筌公,您最知道王上的心思了,給個明示吧?”
方才,大家吵架的時候,周筌一直沒怎麼說話。
怎麼說呢,玉柱竟然想廢除長袍馬褂,讓大家都改穿“玉柱裝”。
唉,自古以來,就沒見過這麼乾的呀?
關於官服的問題,實際上,同時代的歐洲國家的君主,平時都穿朝服,而不穿王袍。
著名的油畫《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拿破侖的馬上英姿,給玉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實話說,隨著工業的發展,長袍和馬褂肯定會越來越落伍於時代。
平時,文官們都穿玉柱裝和布鞋,頂多戴頂禮帽即可。武官們都穿標準的軍官製服和軍靴,其實挺好的。
至於皇袍,頂多也就是登基之時穿一次罷了。
老皇帝的龍袍,從來都隻穿一次,便扔了,這就太過奢侈了。
“唉,劉公啊,你問我,我問誰呢?”周筌也看不明白玉柱的心思了。
唉,未來的皇帝,已經放飛了思想,大臣們都跟不上了。
吵了幾天後,孫承運找到玉柱,小聲勸道“好弟弟,您即將稱帝了,皇帝該有的體麵,還必須有啊。再怎麼說,冠冕和龍袍,都不能少啊。平時嘛,還不是隨便你怎麼穿了?”
禮教這玩意,經過兩千多年的發育,已經根深蒂固了。
即使是玉柱身邊的重臣們,也都不理解,玉柱為啥不重視龍袍呢?
聽了孫承運的勸解後,玉柱仔細的一想,老孫說的沒錯,禮儀性質的龍袍,隻要不是拜祭太廟啥的,平時也很少穿。
於是,玉柱鬆了口,禮服,隨便大家怎麼折騰。
文官們的朝服就定為玉柱裝了,軍官們都穿軍服來見玉柱。
玉柱退了一大步之後,大家也不好強求,隻得答應了。
於是,皇帝的禮服,就恢複了漢朝的體製。
平天冠,又名冕旒冠。冕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
五行之中,大清朝是水德,嶄新的華帝國就是土德,正好取土蓋水之意。
就在大家緊鑼密鼓的操辦立國大典之時,小皇帝卻病了。
都這個節骨眼了,就算是傻子都知道,小皇帝隻怕是嚇病了吧?
自從劉寄奴儘誅司馬氏皇族之後,新朝成立之時,幾乎都要殺儘舊朝皇族,取殘龍之血,告祭新朝之太廟也!
s三更送上,還有第四更,求月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