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爺”往那兒一戳,他就是萬億十萬億的金身。
廬州市政府的人跟張浩南打交道太淺,又對建康的行業發展沒有清晰認知,還以為建康跟以前一樣,都是大國企醫藥化工還有金融。
因為張浩南的出現,建康的產業資本富集總量可能不如姑蘇,但質量並不低。
“紫金科技”一天在神森,那一天就是“傳世基業”,換多少個市長都會舍不得它走。
甚至“紫金科技”在京城建設“華北總裝廠”,建康市政府非但沒有酸兩句,反而提供了很大的技術幫助。
隻要總裝線不在省內另外十二個地級市,什麼都好說,去隔壁塗中、姑孰都行。
賀成都可是因此享受到很多“福利”的。
他料定此次張浩南跟上頭的合作,絕對不可能隻是一個地方鋼廠,這點兒規模……
不是他賀成都眼皮子淺,而是他相信,以張浩南的風格,一億兩億的生意,他絕對不會去抓。
楚州鋼鐵廠這麼大的盤子,他都沒有瞄兩眼,何況這個?
什麼時候出確切消息,他不清楚,但是,一旦塵埃落定,他也會有想法,當然不是粗淺的,就為了給鋼廠吊一口氣。
那沒有意義。
如今執掌淮西省工業廳,賀成都因“貓貓茶”而起勢,自然重點研究的,就是“貓貓茶”本身或者說模式。
他從“貓貓茶”身上看到的,是先進的生產工藝,先進的管理製度,先進的營銷手段。
普通官僚大概就一門心思琢磨上稅,於此,點到為止。
賀成都多次考察建康、姑蘇、鬆江,那不是白跑的,他提出“打造‘廬州-建康’紐帶”,就是給塗中市的未來定位。
定位,就是找發展方向和目標。
之後的努力,就是朝這個目標穩步前進。
雖然還隻是一個寬泛概念,但是在“長江農業論壇”上,有些老乾部提出了“區域中心”這麼個玩意兒。
賀成都奉為圭臬,在淮西省的發展報告上,寫了一篇名為“多級城市並行發展論”的文章,在文章中,他以鬆江為“經濟中心”錨定城市,然後將姑蘇、建康定義為“經濟副中心”,通過城市發展和工商業發展來對標“經濟中心”,最後引出了“區域中心”和“區域副中心”的概念。
在這個概念下,拆分出行政和工商業兩個維度,他沒有用經濟這個更寬泛的維度,是因為受到了“沙食係”的影響。
他從姑蘇、建康、廣陵、崇州等地的考察發現,當工業規模富集到一定程度,衍生出的商業門類是自然而然拔地而起的。
金融服務業也是完完全全依附其上,哪怕建康有著更完善、發達的金融業,但建康創造的有效城市就業崗位,遠遠不如梁溪和毗陵,更遑論姑蘇。
這其中的一個特點,賀成都觀察過,金融工具對經濟指標的放大,對底層體力勞動者而言,沒有太多意義。
而“沙食係”以及同類型的重資產集團,如果不是追求上市套現,那麼在一定範圍內,繞開高增值的金融工具也不影響企業的內部運營。
即對基層員工,毫無影響。
但這不代表金融服務業沒有用,賀成都的觀察很細致,他發現,“沙食係”的供應鏈體係中,諸多初創企業是非常需要的,這其中的正麵積極作用,進一步放大了“沙食係”的整體優勢。
雖然“沙食係”本身並沒有入局,但帶動的資金流動,讓建康的經濟增量,服務業這一塊不僅僅是比省內另外十二個地級市要多,也要更加健康。
這就讓賀成都產生了另外一個思考,那就是如何利用好省內為數不多的資金,去做好產業投資。
在“多級城市並行發展論”中,他認為淮西省不能隻考慮省內的割裂發展,當細分區塊,各找中心,政府起到疏導分流作用,要疏導資金,也要疏導勞動力。
對此,他又在文章中,專門針對勞動力分流疏導,提出了“三點一線人口流動疏導的若乾想法”。
“三點”指的是三座城市,分彆是彭城、廬州、建康;“一線”指的是江淮運河線。
他在文章中指出,淮西省的人口結構,暫時還是以體力勞動者為主,外流人口以建築業、紡織業等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可以效仿兩江省楚州市安東縣的“王熙模式”,建設完整的外出務工人員指導機構或部門,並且發動退休老乾部,進入到“長江農業論壇”中去,為外出務工人員作一定社會麵的支持。
全省應當認識到華東地區的大基建工程,是非常罕見的重大機遇,當儘可能發揮區位優勢,儘早儘快地填補在一線勞動力市場中的缺失。
在“多級城市並行發展論”中,賀成都除了對一線勞動力市場有所展望,也對高端製造業頗具想象。
正如他在開會時講的對張浩南“攻堅戰”,講方法講策略,就是以淮西省最寶貴的財富——科大,充當談判的籌碼。
固然淮西省無法對科大進行管理,但可以圍繞科大打造各種配套設施,儘最大能力做好服務功能,那麼即便科研人員長了腳會走,重要的科研設施資產,一旦投產,是輕易不能動的。
就像是鋼鐵廠的爐子,鮮有停火。
賀成都的底氣、自信,就是他清楚地知道,隻要耐住性子種梧桐樹,那麼就算“鳳凰”不來,自有猛男用繩子綁也把“鳳凰”綁過來。
此時的賀成都,其實內心頗有自傲,但他沒有表現出來,依然耐著性子跟廬州市政府的人消磨時光(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