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覺得這豬肉好吃吧”周邈興奮地和陳平確認過,又開始勸菜“好吃就多吃點,吃完再去添一碗,今天我們吃個過癮”
為這一頓宴飲,宰殺了好幾頭豬羊。
堂上堂下入座參宴的也就二三十人,不至於一人一份就舀完了。
“依仙使之言,平便再添一碗。”陳平神態大方道。
話落立即就有隸妾上前,端碗去再盛一碗殺豬菜。
陳平開了添菜的先例,之後就又有幾人先後添了菜。
可以說這一頓飯,眾人吃得是腸滿肚圓。
對此,陽武縣令高興,又沒那麼高興。
眾人吃得香,主要功勞在用仙使劁豬神通劁過的豬身上,以及鹹鮮不苦澀的精鹽,還有仙使手筆才有的豆腐、豆芽、腐竹和豆乾等配菜和小菜。
至於桌上的酒漿,仙使是嘗都沒嘗一滴,扶蘇公子等人亦然。
這樣一來,其他桌也不好舉杯自飲,於是就都剩了下來。
再者,都隻顧著往嘴裡送菜扒飯了,沒有空出一張嘴來交談。
飲宴期間,就過於安靜了些。
主要是周邈把飯桌社交,全權托付給了扶蘇。
而長公子扶蘇雖然知禮講禮,可一天趕路下來正是饑腸轆轆的,也不會為了與縣邑的官吏嗇夫應酬,委屈自己的肚子。
隻等都吃飽飯了,才終於有時間來應酬社交。
社交的話題不知不覺地,就談到大秦近期的朝野大事。
又自然而然地談到了科舉取士,這一昭告天下、關乎重大的政略。
“月餘之內,各科的三冊參考書目,應當就
會下發至各郡縣了。”
這也不是保密信息,席上問起,周邈就順嘴透露了。
但對席上有誌科舉的陳平和年輕郎君們來說,先人一步得知科舉的詳細信息,便是占得先機。
陳平又發問“隻不知這參考書目,是否高深淵博吾等學子也擔心學不懂”
科舉取士是周邈提出,推廣科舉也當有他一份責任。
聞言,耐心解答陳平的疑問“明法、明算、明字和進士四科,每科三冊參考書目,都是朝野大儒大家彙編而成,重在實用,不在艱深,本也不是為了難住考生。”
“內容都是常見常會的,主要是給考生劃定了出題範圍。”
雖然這範圍是整三本書,可相比書海浩渺,已經縮小很多了。
得到周邈的回答,席上陳平和年輕士人們都鬆出一口氣。
周邈隨即又補充,“當然,作為選拔性考試,到會試和殿試時肯定會加大難度。雖然還在參考書目範圍內,卻也有出難題的出題方式。”
陳平理解,“這是理所應當的,有難度才能分出個高下。”
他隻需排除外物阻礙,再竭儘全力,總能博一個出身的。
這出仕的出身是高還是低,且看天下士人學子的高低,屆時就各憑本事了。
在科舉取士的詔令通告天下時,陳平就意識到這是他的絕佳機遇,並當即開始準備。
也積壓了一些問題,今日機會難得,便問出來希望得到解答。
“隻不知應試答題時,是用簡牘刀筆,還是絹帛毛筆抑或是紙張毛筆”
陳平此問一出,席上幾個人不由側目。
他們還什麼都不知道,陳平卻已經了解得如此細致了。
聽聞陳平交遊廣闊,如今看來所言非虛。
周邈“雖然參考書是紙張印刷,但第一屆科舉仍舊用簡牘刀筆作答。絹帛太奢華,紙張尚未普及各郡縣。”
“紙張毛筆作答,估計會在三年後的下一屆實行。無論是簡牘刀筆,還是紙張毛筆作答,其實區彆都不大。
其中的差彆,朝中的上卿們都會考慮周到的。”
“多謝仙使告知。”陳平放下心中顧慮。
簡牘刀筆作答的話,那他就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練習軟筆字了,隻需專注學識本身即可。
因為之前始皇陛下與扶蘇說起科舉時,周邈什麼都不知道,後續他就有稍微關注一耳朵。
平時也叫方岩給他播報朝廷大事,因此陳平他們問的問題,他都答得上來。
偶有答不上來的,也有扶蘇補充。
宴飲尾聲時的這一場科舉備考交流會,對話交談進行得很愉快。
堂下席上的一個年輕士人突然問“隻不知進士科的策問大致是個什麼狀況考些什麼”
周邈感覺似乎有哪裡不對勁,但也答道“以百家核心要義,結合政務時事作答,無非也就是何、為何、如何做、有何後果此類
。”
可那士人又追問“也不知始皇帝陛下更愛哪家要義或許更愛儒法墨顯學”
“你是在讓本使透題給你”前大三學生周邈,對於類似的話術可太熟悉了。
同學們求老師劃範圍透題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
一貫老好人的扶蘇已經冷下了臉色,眼神逐漸犀利。
或許不為透題,而是打探陛下施政偏好
就在一觸即發的時刻,陳平開口了
“儒家崇尚仁義禮樂,法家推崇以法治國,墨家主張尚賢、選任賢才,農家勸課農桑,諸此百家種種,皆是有利於治國之要義。”
“何須獨尊某家正如仙使之言,百家核心要義,皆是當考範圍,也是大秦可用治國之策。”
最後,“實用即可,何須拘泥於某家、某幾家”
周邈恨不得當場給陳平鼓掌
不愧是你陳平。應變合權,能屈能伸,識時務的俊傑
在來之前,周邈已經私下告訴知情者扶蘇和王離,陳平為何人。
二人此時再看陳平,扶蘇神色複雜,王離則覺得對方順眼不少。
陳平說出最後那句話,是冒著風險的,但現在看來應當賭贏一半了。
始皇帝心中偏向尚且不知,但仙使的偏向已然明顯若是實用,百家皆可用。
不偏不倚,是仙使想傳達的態度。
陳平這一打岔,也打散了周邈的戒備、扶蘇的隱怒。
扶蘇按下怒意,想想不過是一投機取巧者罷了,此時發作,這場飲宴也就毀了。
而這陳平,恐怕又是一個李斯之輩。
罷了,有用即可,隻要忠於陛下、忠於大秦,性情不投也無妨。
扶蘇是自我說服了,周邈則純粹是被打斷後就忘了這回事。
陽武縣令暗自慶幸,得虧讓陳平陪座堂上,方才及時化解一場危機。
小插曲過去,又繼續社交了會兒。
最終,這場宴飲也算是順利收場。
回到官舍的周邈,洗漱過後換上了寢衣。
十月的天氣已經寒涼起來,又在寢衣外披了一件毛領大氅。
才走到書案後坐下。
鋪紙研墨,開始給始皇陛下寫信。
反正是給始皇陛下看的,又不缺紙墨,不必像後世出土的秦簡那樣,用字極度精簡,一字可能就是一句話。
周邈遣詞造句也不講究,怎麼想就怎麼寫。
敬愛的始皇陛下
展信安。
今天是十月十二,天氣晴,我們走到了陽武縣。
恰逢糧草物資需要補給,於是與扶蘇商定後,進陽武縣城補給。
三日後的鹹陽。
章台宮。
嬴政拆開了周邈夜宿陽武官舍寫下的這封信。
開頭還算正經的問安彙報過後。
再往下看,
就好像周邈正站在他麵前嘎嘎聒噪起來。
落在紙上的文字,也儘顯寫信人的激動
陛下陛下你絕對想不到我在陽武縣城遇見了誰
我遇見了陳平
在史記中有一篇陳丞相世家的陳平,一個開國功臣曆經三朝,能屈能伸、應變合權的聰明人
看到此處,嬴政換了一隻手臂支撐書案,再繼續看下去。
他幼時家貧
果然,接著就絮絮叨叨地寫陳平的出身經曆,又寫他和陳平相遇的情況。
嬴政心平氣和,逐字逐句往下看。
終於信中道出了正事我沒推薦他直接征調入鹹陽為官,而是鼓勵他通過科舉取士的方式,憑本事考入鹹陽。
大秦首屆科舉,總要出幾個大才,載於史書時才好看嘛。
嬴政不自覺地露出一個笑來。
隻是這笑太淺,殿中又無人在場,竟無人有幸見過它。
信中周邈說完陳平,又說起另一人
對了陛下到達陽武後,我還想到當地另一個曆史名人張蒼
李斯和韓非的同門小師弟,妻妾數百,用青年婦女當乳母,靠人乳活了一百零四歲的四奇宰相張蒼
初見陛下時,背誦的過秦論的作者賈誼,就是張蒼的學生啊
捏著信紙的手指猛地失控一撚,信紙一角就裂開了。
嬴政
罷了,人都不在眼前。
史記記載,張蒼最初就仕秦國,擔任禦史,後因犯錯逃回陽武老家。
但沒寫明具體年月,我在陽武也沒聽到張蒼的名聲,又問了幾個縣衙的人,皆不知張蒼其人。
也不知道他現在在哪兒,是流浪去了,還是仍窩在鹹陽,看他喜愛的圖書
請陛下詢問一聲。
禦史張蒼
嬴政似乎有些印象。
稍後招來李斯召問問。
明天一早,我們又要啟程了。
陛下安。
密密麻麻寫滿五張的信紙,翻到最後一頁。
嬴政看完信。
把信紙展平又對折,打開長案上右手邊漆盒,放入信紙又蓋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