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康熙隻是跟裕親王、恭親王這兩個最信任的兄弟提前打個招呼,初步商討一番出征準噶爾的章程,並不是立刻要開戰。
畢竟開戰前的準備很多,無論是軍情收集、宣戰通告、糧草調動、兵馬調集都需要時間和人力進行,不是大手一揮就能把百十萬大軍拉到外蒙古跟準噶爾直接開戰。
將兩個兄弟和兩個成年的兒子太子實歲都快十六了,隻是還沒大婚留下,康熙在這大國宴結束後的私人小會上提出如果大清當真與準噶爾開戰,其中一路大軍由裕親王統帥,大阿哥為其副手。
五人小會開到這裡,太子心中便是咯噔一聲,他自小是康熙親自教養,政治嗅覺極為敏銳,知道這才是這場私下會議最關鍵的戲肉汗阿瑪要借裕親王、恭親王之手將兵權軍權徹底收回來,將八旗掌握在自己手中
康熙繼位後,朝廷曾多次出兵征戰,在平三藩和的戰爭中,表現出色、貢獻極大的漢軍和水師都是康熙一手提拔,唯有數量最多的滿人騎兵,是由老一輩的將領統帥。
那些以安親王嶽樂為首的將領不少都是先帝時期的老臣,甚至也有好幾位像嶽樂那樣是開國名將、三朝老臣。
這些滿人將領行軍打仗的本領很強,本事數一數一,可他們個個都是驕兵悍將,既不服管,也不敬畏皇權,對康熙這個少年登基的天子並不事事敬服,平日裡仗著軍功多有囂張跋扈,康熙實不能忍。
胤俄出生那年,康熙便借故削了嶽樂的宗令之職。明麵上嶽樂是受妻兄索額圖牽連才大失聖心,可其實三藩之亂結束後,康熙就有意換掉八旗中的老將,將那些驕兵悍將換下去重新將兵權收回。
大清若與準噶爾交戰,命裕親王、恭親王各自統領一路大軍,就是康熙收回兵權的第一步。
這兩位親王爵位高,在宗室中地位舉足輕重,由他們倆擔任大軍統帥,在八旗中勢力根深蒂固的勳貴大族不會太排斥,能接受這個人選。
而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是康熙的親兄弟,康熙自來與他們感情不錯,登基後更是對他們多有照拂。康熙對福全、常寧有情義有恩德,這才對他們有信任,在兵權過渡時將軍隊交給他們統帥。
是的,八旗騎兵的兵權不是要交給福全、常寧,隻是在他們手上中轉一下罷了。
康熙的第一步,就是在征戰準噶爾結束後將八旗騎兵的軍權從裕親王、恭親王手中收回來。他讓大阿哥做裕親王的副手,就是為了製約裕親王;相比起兄弟,在這個時候還是兒子更可靠。
對親哥哥福全、親弟弟常寧,康熙或許有信任,可同樣也有防備。
裕親王、恭親王都是先帝之子,當年先帝駕崩時同樣有繼承權。即使康熙已經在皇位上安穩坐了一十幾年,可他同樣不會放鬆警惕。對福全和常寧,該敲打的時候康熙也一樣敲打。
太子是康熙“聖父聖子”願景的重要參與者,是康熙一手培養出來的繼承人。
他政治嗅覺靈敏,幾乎
立刻就明白了康熙讓裕親王、恭親王領兵的真實意圖,更清楚這件事一旦做成,對康熙極為有益,能加深皇室威望,大大穩固皇權。
可大阿哥領兵出征,作為裕親王福全的副手出兵準噶爾一事不符合太子的利益太子不能接受在皇權穩固的同時,大阿哥能借此機會在軍中獲得威望,得到八旗軍隊的支持。
當自身利益與皇父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被康熙捧在手心裡寵愛十幾年,被寵溺得驕矜傲慢的太子最先關注、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利益。
他被寵壞了,理所當然地認為皇父必須要顧及他的利益。
當康熙的所作所為觸及到自己的利益,當康熙給了大阿哥權力地位,給了大阿哥壯大聲勢與自己相爭的機會,太子覺得自己受了委屈,也接受不了這一切,越發厭惡大阿哥的同時,也免不了對康熙生出埋怨。
挺起腰背站直身體,胤俄收回看向太子和大阿哥的視線。
他半垂下頭,牽住九阿哥伸過來的手,和九阿哥一起躲在前麵的哥哥們身後安心自在地摸魚,不去爭搶康熙的關注,隻一心一意做小透明。
殿中不是隻有胤俄看到了太子跟大阿哥之間的眉眼官司,宮裡可從來不缺眼明心亮的人。尤其太子身份特殊,時刻關注他的人從來不少,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聚光燈下。
近兩年,隨著大阿哥大婚後開始在六部行走、辦理差事,太子與大阿哥從爭奪康熙的寵愛到爭權奪勢,兩人時常爆發衝突,關係越發不睦,不合幾乎擺在了明麵上。
新年喜慶熱鬨的氛圍之下是湧動的暗流,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太子跟大阿哥的衝突。
但沒有多少人察覺到,在悄無聲息中,康熙與太子親密無間的父子關係出現了裂痕。而這裂痕不僅沒有愈合的跡象,隨著皇子們逐漸長大步入朝堂,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康熙與太子在上首的尊位落座後,大阿哥心中有再多的不滿不甘也隻能在高台之下停步。
而人的悲喜並不互通,大阿哥心中鬱鬱,五阿哥卻忍不住暗喜。因為他終於能借機從皇太後身邊溜走,從高台上退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