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康熙投來關注目光,眼中似有鼓勵等著他的下文,太子微微一笑,風華萬千,侃侃而談道“兒臣認為蒙古這場白災正是一個機會,一個拉近漠北蒙古與大清關係,加深漠北蒙古對朝廷依賴的好機會。”
草原上環境惡劣,這使得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多十分現實或者說,遊牧民族大多腳踏實地,很有逼數,不會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夢,不會把自身命運寄托在他人身上。
畢竟遊牧民族從出生起就要與殘酷的自然做鬥爭,他們為了在險惡艱難的環境中生活下去,早就習慣了抓住身邊的所有助力、利用一切能動用的資源。
在生存麵前,一切手段和行為都談不上美好或者醜惡。
當蒙古那些部落發現自己有求於大清,而大清也不吝於伸出援助之手,並且真的能幫助到他們時,向來現實且從不矯情做作的蒙古人不會低不下頭,也不可能因為麵子之類可笑的原因就不甘心不肯向大清臣服。
康熙眉心微蹙了一下,但很快又舒展開來。
太子的見解很正確,他很讚同,但心中仍覺不足,仍有不滿,認為太子的考量不夠全麵,還有疏漏之處。
康熙親手撫養太子長大,全權負責太子的教養培育,在太子身上花費了眾多時間、傾注了無數心血,對太子的期許極高,一直期待著太子長成後與他成為一對能在青史留名的“聖父聖子”。
有句話叫“愛之深、責之切”,康熙
最愛護、最看重太子,當然也希望太子給予他足夠的回報,對得起他的付出。
太子也並沒有讓康熙失望,他確實是康熙眾多兒子當中最優秀的,才學方麵勝過二阿哥,騎射武藝也不輸大阿哥多少,各方麵都很優秀,可以說是找不到短板、全麵發展的人才。
但太子還是太年輕了,眼光不夠寬廣,考慮事情時不夠全麵。加上太子性格太過矜傲,與其他兄弟姊妹關係冷淡、感情淡薄,隨著康熙年紀越來越大,太子逐漸長大成人,康熙對太子漸漸就存了幾分挑剔和不滿。
康熙對太子產生的這些負麵情緒現在還很少,還很微薄,並不足以影響到康熙對太子的態度,並不能動搖康熙對太子的親近愛護。但不可否認的是,康熙對太子已經開始有所不滿了。
“胤礽說得有理,大清確實有必要拉近和漠北蒙古的關係。”康熙笑著誇讚了太子一句,笑容真切微帶讚許。
雖然覺得太子考慮得不夠全麵,但康熙現在還是將太子當做儲君培養的。
以康熙目前對太子的感情,對太子的疏漏之處,他不會直接指出太子的不對並出言斥責,隻會悉心教導太子,用言語誘導太子深入思考,語氣和緩、苦口婆心地為太子細致講解,恨不得直接把飯喂到太子口裡去。
如今的康熙,依舊殷殷期盼著太子能成長為合格的儲君,能輔政分擔他肩頭的擔子。
“塞外蒙古有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以及青海蒙古之分。”康熙在山頂的亭閣中坐下,一邊指著北方,一邊語氣平和地教導太子和其他皇子,“其中以漠南蒙古與大清聯係最密。”
漠南蒙古以科爾沁部落為首,最先向大清降順,與大清關係最為緊密,滿蒙聯姻最為頻繁最近的一場聯姻,便是序齒排為大公主的和碩純禧公主下嫁科爾沁部台吉博爾濟吉特班第。
其次是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魯特蒙古,他們在漠南蒙古之後先後臣服於大清,年年派遣使者向大清納貢,隻是跟大清聯係不如漠南蒙古那般頻繁,關係比較疏遠,也少有聯姻。
漠西蒙古最為叛逆,最近跳得很歡,在塞外蒙古鬨出好大動靜來的準噶爾部落就歸屬於漠西蒙古,而漠西蒙古的不馴叛逆也跟他們的地理位置有莫大關係。
漠西蒙古的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前身是明朝時期聲勢不小的瓦刺。
明朝成化年間,瓦刺在東蒙古達延汗的攻襲下被迫舍棄漠北東部往西邊遷移,並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分化成準噶爾等四大部。
瓦刺分裂後四大部的關係漸漸疏遠,不再親如一家。這次準噶爾叛逆,漠西蒙古另外二個部落就沒有參與至少明麵上沒有。
漠西蒙古四大部落的疆域遠在額濟勒河流域今伏爾加河下遊、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地,距離大清十分遙遠,但距離沙俄卻很近,很容易被沙俄拉攏,受到沙俄的利用與之聯合。
這次準噶爾意欲侵犯大清,背後就少不了沙俄的影子。劫掠位於漠北蒙古的喀爾喀等部落,不過是準噶爾侵襲大清的第一步。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