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大明!
……
……
當初,許慶彥根據趙俊臣的吩咐,護送著李勳的妻兒族人一路乘船南下,經由黃河與京杭運河,很快就抵達了蘇州。
李勳與安南伯鄭家的關係,要比趙俊臣的預想之中更為密切一些,他們到了蘇州之後,並沒有經由陸路趕往福建,而是很快就聯係到了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商行,就叫做鄭家商行。
這家商行的幕後主人,自然是安南伯鄭家,一向是負責鄭家與內陸的走私生意。
李家族人表明了身份之後,這家商行很快就給他們安排了一艘船艦,卻是直接乘船出海,也沒有前往李勳的老家福建,而是一路暢通無阻的向著台灣而去。
所以,許慶彥抵達台灣的時間,要遠遠早於趙俊臣的推算。
隻不過,許慶彥乘船前往台灣的過程,卻是不大光彩,甚至可以說是很丟人了。
鄭家商行的主事人名叫鄭明,乃是安南伯鄭芝龍之孫,也是鄭家目前掌權人鄭成功的第三子,年紀大約是三十餘歲,看起來很是穩重乾練,此人能夠獨當一麵、負責鄭家與內陸的走私事宜,顯然是鄭家的核心成員。
鄭明見到李勳族人逃到自己這裡之後,思及到兩家之間的關係,心裡也很是重視,就親自動身護送。
另一邊,許慶彥負責與安南伯鄭家聯係,乃是趙俊臣第一次讓他獨當一麵、擔當重任,許慶彥自然是心中極為重視,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要漂漂亮亮的完成趙俊臣的交代。
根據許慶彥的“樸實”價值觀——想要順利完成趙俊臣與安南伯鄭家的初次接觸,就必須要讓安南伯鄭家的人重視自己才行;想要讓安南伯鄭家的人重視自己,就必須要讓安南伯鄭家的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厲害、很有能力的人物——簡而言之,就是必須要吹牛才行!
而且,許慶彥近年來深受趙俊臣的熏陶,腦子裡也多少擁有一些來自於後世的常識,比如說他很清楚“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他留給安南伯鄭家的第一印象究竟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就要看鄭明對他的印象了。
所以,自從許慶彥見到鄭明之後,就不放過任何吹噓的機會。
在許慶彥的描述之中,趙俊臣固然是手段通天、權傾朝野,拳打廟堂中樞的權臣、腳踢北疆草原的韃子,朝野官商皆是俯首貼耳,就連周尚景也是退避三舍,朝廷這些年來的諸般政績,也儘是出於趙俊臣的主持與推行。
至於他許慶彥,作為趙俊臣的心腹伴當,那自然也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趙俊臣的許多計劃,都是由他許慶彥負責完善與推行;趙俊臣的諸般機密,也全是由他許慶彥負責執行與維持;趙俊臣的龐大商業帝國,就是在他許慶彥手裡逐漸擴張到了今日規模;趙俊臣在陝甘三邊大戰蒙古聯軍的時候,他許慶彥那也是一馬當先、衝鋒在前,邊軍將士們對於他的武勇與韜略,皆是欽佩至極、五體投地……
簡而言之,他許慶彥就是趙俊臣麾下的首席幕僚、最佳助力、以及最強武將……若是沒有了許慶彥,趙俊臣的諸般成就隻怕也要打個折扣。
若說趙俊臣的權勢與能力在許慶彥的吹噓之中僅是膨脹了倍之多的話,那麼許慶彥吹噓自己的時候,就更加是信口開河、無邊無際了。
這一天,當鄭家船艦抵達了台灣的東邊海域之際,許慶彥與鄭明二人正站在艦首閒聊。
說是閒聊,但主要是許慶彥負責吹牛,可謂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鄭明隻是安靜傾聽,也會時不時的點頭讚歎幾句,愈發是助長了許慶彥的吹牛興致。
彆說,許慶彥這些年跟隨趙俊臣跑南跑北、曆經風波,心裡麵確實是有著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機密見聞,而且他口才極佳,也很懂得講故事的關竅,頗是有些說書人的天賦,這些故事從他嘴裡講訴出來也很是生動引人。
趙俊臣一直想要把“評書人行會”交給許慶彥來負責,從某方麵而言也算是人儘其用了。
這一次,許慶彥主要向鄭明講訴了陝甘三邊小川河之戰的“真相”。
“……鄭三公子你可不知道,當時的戰場局勢是何等的危急!在我家趙閣老的布置之下,朝廷大軍分彆埋伏在小川河的南北兩岸,就是想要等著蒙古聯軍渡河的時候前後夾擊,到時候必然就是一場大勝!誰曾想,這般看似是穩勝無敗的布置,竟是出現了變數!趙閣老他指揮著南岸大軍攻打蒙古聯軍的時候,埋伏在北岸的分兵竟是遲遲無法支援,後來才知道北岸那邊也出現了一支蒙古聯軍的分兵,他們被拖住了……
這樣一來,就隻能由南岸伏兵單獨與蒙古聯軍的主力作戰,兵力不占優勢、計劃也出現了變數,很快就落於劣勢,將士們也是死傷慘重,說不定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到了那個時候,就要全盤皆輸了!
危機之下,我家趙閣老卻是臨危不懼、擔當果敢,命人執起了主帥旗幟,竟是親自率領著親兵護衛衝入了戰場之中!我方將士看到趙閣老親自出戰之後,紛紛是士氣大振,另一邊蒙古聯軍也被主帥旗幟轉移了注意力,很快就分出兵力追殺我家趙大人,這樣就減輕了前線將士的壓力,戰場局勢也就逐漸扭轉了!
三公子,我可不是在吹牛,這件事情是陝甘三邊數萬將士親眼所見的!我家趙閣老當時騎著汗血寶馬、手持爛銀長槍,在戰場上親自捅死了好幾十名蒙古韃子!而我當然也是不甘落後,就護在我家趙閣老的左側,與趙閣老一同是在戰場上七進七出、好生殺了個痛快!死於我手中的蒙古韃子,那也有十個……
隨後,我家大人見到自己已經吸引了蒙古人的分兵,就退守在雲巒山的山口,那當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依然是與趙閣老並肩作戰,又殺了許多韃子,利用山勢地形足足是拖延了蒙古分兵一個多時辰,再等到朝廷大軍在主戰場上擊潰了韃子主力之後及時趕來支援,小川河之戰也終於是以朝廷大軍的完勝而告終!”
說到這裡,許慶彥可謂是手舞足蹈、眉飛色舞,沉溺在自己的故事之中不可自拔,險些是連自己也相信了。
說完之後,許慶彥為了加強這段故事的可信度與說服力,又轉頭看向了一旁的莫小林,問道“小林,這場戰事你也是親身參與的,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吧?”
聽到許慶彥的詢問,莫小林則是表情怪異,白淨麵龐上的醒目疤痕,也逐漸扭曲了起來。
對於小川河之戰,莫小林當然是印象深刻,因為他本人與趙俊臣的相貌有著幾分相似的緣故,所以就成為了趙俊臣在小川河之戰的替身!
當時也正是莫小林偽裝成了趙俊臣的模樣、主動殺入了戰場之中、吸引了蒙古聯軍的注意力——從某方麵而言,許慶彥剛才所描述的故事主角,其實就是莫小林自己!
至於許慶彥,那時候正留在陝東“搭救”被“馬匪”綁架的梁輔臣,至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就更彆說是“並肩作戰”、“七進七出”、“手刃百敵”了。
不過,莫小林這個時候當然是不會拆穿許慶彥的牛皮,隻是伸手摸了摸臉上的疤痕之後,就點頭道“當然不會忘記,我臉上的疤痕就是那時候留下的,那場大戰確實是又慘烈又危險,讓人印象深刻。”
另一邊,鄭明則是撫掌讚歎道“我也聽說過趙閣老在陝甘三邊全殲蒙古聯軍的赫赫戰功,當時就心向往之,恨不能效力於趙閣老的麾下,但如今才知道還有這般波折與危險,我隻是聽著許小哥的描述都會忍不住捏了一把汗,可知趙閣老的英明果敢、文武功績,當真是還要更勝於傳聞,不愧是國之柱石!當然,許小哥與莫小哥也同樣都是有擔當、有膽略的豪傑!我今日能與兩位豪傑同乘一船,也是與有榮焉啊!”
讚歎之間,鄭明的表情間滿是真誠的欽佩,就好似是他已經完全相信了許慶彥的大吹法螺。
見到鄭明的捧場表現,許慶彥自然是談性愈高,就想要再講一講自己在渭水之戰的神勇發揮。
這一次,就不能“七進七出”、“手刃百敵”了,必須要“以一敵百”、“斬將奪旗”才行。
就在許慶彥腦子裡回想著《三國演義》的細節,打算把關羽、張飛、趙子龍的神勇表現儘數安排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鄭明抬頭看了一眼天際的雲色,又仔細感受了一些海風,卻是表情微變。
然後,鄭明轉頭看向許慶彥與莫小林二人,表情略有凝重的說道“還請兩位小哥儘快進入船艙內躲避,我看著這海上天色,隻怕是很快就要有一場風暴要來了,咱們的船艦不大,隻怕是應付起來有些困難。”
說完,鄭明也不等許慶彥與莫小林答應,就大聲指揮著船上水手們各自準備。
眼見到鄭明的反應有些過激,許慶彥不由是心中奇怪,他抬頭看了一眼天際,卻見到天色晴朗、隻有幾朵白雲飄著,又哪裡有風暴降臨的跡象,隻覺得鄭明有些大驚小怪了。
而且許慶彥早就聽說過船艦出海時的顛簸,許多英雄站在陸地上無所畏懼,但乘船出海之後就會吐得一塌糊塗,而他許慶彥這段時間在海上卻是沒有有任何不適,心中對於航海之事也就下意識的存了輕視。
更何況,許慶彥的牛皮有沒有騙過鄭明尚是未知,但顯然是已經騙住了自己,隻覺得自己經曆了這麼多的大風大浪,堪稱是當世少有的豪傑之輩,就算是遇到了一場海上風暴,又有何畏懼的?
於是,許慶彥並沒有乖乖的按照鄭明的建議躲入船艙,反倒是站在一旁看著鄭明指揮著水手們忙東忙西,好不容易等到鄭明的布置告一段落之後,他就走到鄭明身邊,混不在意的問道“鄭三公子,看你是這般緊張,海上風暴當真是如此可怕?”
見到許慶彥並沒有躲入船艙,反倒是還留在甲板上晃蕩,一副無知者無畏的樣子,鄭明不由是有些急切,快聲說道“當然是可怕了!這般時節的海上,風暴並不算多,也不如春夏之際那般威力,但依然是不可小覷,稍有不慎就是船沉人亡的結局,危險之處絕不遜於戰場廝殺。”
聽到鄭明講的嚴重,許慶彥原本已經有些心虛與害怕,但聽到鄭明的最後一句,卻又心中不服氣了。
我剛剛才描述了自己在戰場上的神武表現,你現在就說海上風暴的危險不遜於戰場,這是什麼意思?簡直就是不把我許慶彥的輝煌經曆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