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宋,潑皮稱帝傳!
胡湘也和胡亮了解了現在的化合營情況。
有了這三千斤的硫磺,能煉出來幾千斤的硫酸,現在有硫酸這化工之母,純堿和火堿也可以煉出不少。
玻璃,肥皂,甘油,精鹽也都製作些出來。肥皂,玻璃杯,精鹽又能給胡家帶來收入了,還有昂貴的鏡子,不過這些收入和搶金人地主比較,還是差點。
什麼時候都是搶來錢快。
“亮哥,現在煤焦油收集多少了,”胡湘問道。
現在的煤都是先製作焦炭在使用。
焦炭就是把把煤水洗後乾餾,這樣煤裡麵的雜質就能去除不少,這樣的焦炭才用煉鐵用,乾餾出來的高溫氣體冷卻後,生成的具有刺激性臭味的黑色或黑褐色粘稠狀液體,這個液體就是煤焦油。
“已經收集有幾百斤了,”胡亮說道。
煤焦油一般為乾煤質量的3~45,武安可不缺煤。
“這煤油在蒸餾和餾分能得到不同的物質,其中有種物質和甘油一樣,和硝酸化合能生成炸藥,”胡湘說道。
其實很多炸藥都是硝酸和苯,苯酚,芳烴化合物等有機化合物化合而成,大名鼎鼎的tnt就是三硝基甲苯,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化學式為c7h5n3o6。
還有就是tnt之所以大名鼎鼎是因為它的穩定性很好,不是因為它比彆的炸藥威力大,它還沒有硝化甘油爆炸威力大,但tnt對摩擦,振動,不敏感,即使是受到槍擊,也不容易爆炸,因此需要雷管來引爆啟動。它還不會與金屬發生化學反應或吸收水分,因此,它可以存放多年。
也正因為製作的炸藥很不穩定,胡湘都是告知他們方法,讓胡亮安排人實驗和製作,從不參與,也告知他們要注意,用少量炸藥多次實驗它們的性能,都要記錄下來,獲得經驗。
煤焦油含有苯酚,苯等多種芳烴有機物,苯酚和硝酸的化合能生成苦味酸,化學名三硝基苯酚,2,4,6三硝基苯酚,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化學式為c6h3n3o7,是炸藥的一種,室溫下為無色至黃色針狀結晶。受硝基吸電子效應的影響而有很強的酸性。
因其具有強烈的苦味,又被稱為苦味酸,高中化學上學過。
最初的苦味酸是作為染料用,還有個故事。
1771年英國人沃爾夫用濃硫酸,濃硝酸處理苯酚(當時叫石碳酸,因為是從煤焦油提煉出來的),獲得了一種黃色固體(三硝基苯酚)用作黃色染布料。
這種染布料人們利用了一百年。
直到··
1871年,巴黎郊區的一家染料商店,因一桶苦味酸由於鐵桶生鏽無法打開,夥計找來鐵錘用力一砸,結果隨著一聲巨響竟發生猛烈爆炸,火光衝天,建築物頓時化作一片廢墟,居民死傷無數。
根據現場調查,這桶黃色染料造成的破壞程度,遠遠大於同質量的黑火藥。
法國軍方得知這個悲劇卻欣喜若狂,因為他們發現了一種威力巨大的炸藥!後經過測試,苦味酸的爆炸速度、爆破能量均遠遠高於黑火藥,於是他們開始研究如何將苦味酸製成炸藥,而用於戰爭之中。
經過研究對比,發現在眾多烈性炸藥中,苦味酸的威力僅次於硝化甘油,且安定性好,製備方法簡單。
經過簡單對比,黑火藥的威力隻有硝氨炸藥的十分之一,而硝氨炸藥的威力隻有苦味酸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公斤苦味酸相當於十公斤硝酸氨,同時也相當於一百公斤斤的黑火藥!在那個普遍使用黑火藥的時代,如果有掌握了苦味酸製備技術,意味擁有比其他國家厲害百倍的武器!
這消息也傳到德國,1873年,德國化學家斯普倫格爾經過反複試驗發現,苦味酸可以通過鈍化處理,然後用引信引爆使之成為烈性炸藥。
1885年,法國科學家尤金·圖爾平,研發出“苦味酸壓入法”,首次將苦味酸與硝化棉的混合炸藥裝入彈頭,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麥寧炸藥”。
後來,英國也通過各種渠道嗅到苦味酸的軍事潛能,英國人將苦味酸製成的炸藥,稱為立德炸藥。
日本人的偷學到苦味酸後則研製出來下瀨炸藥,甲午海戰時代讓清軍吃儘了苦頭,也在日俄戰爭中重創沙俄艦隊
胡湘隻所以提煉苯酚,是因為甘油太少了,滿足不了以後的原料來源,還有就是苦味酸炸藥可以作為炮彈的炸藥,它不像硝化甘油炸藥受到震動容易爆炸。
胡湘先讓胡亮安排人員蒸餾煤焦油,分離裡麵的物質,分彆和硝酸化合做實驗,看能製作出什麼的樣的炸藥。
這幾天盧敏也是跟著胡湘在山上基地轉悠,胡湘也給盧敏講解一些知識,聽的盧敏雲裡霧裡,胡湘給盧敏寫了些簡單的化學方程式,更是如看天書。
趁這段時間,胡湘準備寫出各個物質分子式,和一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教會那些聰明和愛鑽研的的人。
不過盧敏看到調製好合格的雙動式手槍後,給胡湘說,這把歸我了,撿了把外觀最好的,其實到現在一共才製成出四把。
“這些手槍是要優先配給特戰隊的,”胡湘道。
“我也是特戰隊了,”盧敏笑說道。
“飛虎隊可不要女的,”胡湘說道。
“誰說要加入你的飛虎特戰隊,我也要組建個神鶯隊,隊長就是我的貼身衛隊長小瑩,”盧敏笑說道。
胡湘聽到後,這個主意好呀,以後肯定斷不了,男隊員不方便接近敵人,如果是女孩,那敵人防備心理就會放鬆很多,
“哈哈!不錯,在給你一把,給小瑩,”胡湘道。
“還是這個用的好,我們女孩可不願學胡都頭那樣扇擊快速射擊,太不雅觀了,”盧敏笑說道。
其實雙動式轉輪手機,最大的好處就是拔出就能射擊,雙動和單動轉輪手機都不需要保險的,這樣在關鍵時刻,作用可大了。
後世的胡湘看過一個記錄片,我們的偉大領袖在轉戰陝北時候,環境可以說是極度危險,有是時候隨時可能和國民黨的追兵遇上,雖然警衛人員都配備了自動手槍,但貼身保衛戰士腰裡都彆了把雙動式左輪手槍,就是為了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拔出就能射擊,可以先敵開火,而且不用擔心卡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