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們鑽一根槍管最少也要用一天的時間。
其實目前的機械坊設備都比當年吳運鐸的土法設備好多了。
但是,吳運鐸兵的兵工廠用的槍鑽,是購買當時那個時代的鑽頭。
目前山上的機械坊,還製作不出來抗日戰爭時期的鑽頭。
曆史上,在歐洲槍管製作曆史上,19世紀早期,蒸汽機已經開始大量應用,火車遍布歐洲,蒸汽輪船遍布大洋時期,槍管的製作還是靠鐵匠捶鍛出來的。
深孔加工是很難的金屬加工工藝,尤其是長徑比大於10的深孔。
所有的步槍管都是長徑比大於五十以上超深孔了,這鑽頭製作及工藝加工難度難度可想而知。
曆史記載到了19世紀中期,歐洲最複雜的槍管製造工藝才獲得了突破,在1836年出現金屬“擠壓法”,1885年德國孟內斯曼兄弟發明的“孟內斯曼法”,這兩種厚壁無縫鋼管製法,讓槍管得以大量高效的生產。
孟內斯曼法又叫斜軋法,這種技術用斜軋輥穿過打孔管坯,然後用軋機將其軋長,生產鋼管速度非常快。
擠壓法也差不多,將穿孔過的管坯放到擠壓機上,然後擠成鋼管,效率不及孟內斯曼法,但可製造高強度金屬管。這兩種工藝都稱為“熱軋管”工藝,因為金屬材料加熱後才能加工。
可見!即便到了電氣革命開啟階段,槍管製作也不是鑽床,鑽出來的。
世界第一台鑽床是惠特沃斯於1862年發明的,是蒸汽革命後期,電氣革命革命剛開始階段。
但世界上第一台深孔鑽床於1908年在美國才問世。
深孔鑽床可以高效的加工深孔,而且是冷加工,這樣製作的鋼管質量更好,通過一次走刀就可以獲得精密的加工效果,而且加工出來的孔位置很準確,尺寸精度也好;直線度及同軸度也高。
機械加工工藝技術,達不到相應技術深度,用鑽床鑽出符合一定精度的槍管,是很難的。
“鐵鎖,現在人手還緊缺嗎?”胡湘問道。
“緊缺,工序分的越詳細,人手越不足,現在招納了四五十名女工,但都需要培訓,現在讓她們除了做工,每天都抽出一個時辰學習。”李鐵鎖道。
“現在每七天,要讓女工休息一天,”胡湘說道。
畢竟女人的體質比不了男人,不能讓她們長時間的勞動,再說女人有些生理問題。
“是的,少爺,”李鐵鎖道。
在胡湘和李鐵鎖談話時候,魯平走了過來。
“少爺,我們找到一種和石碳一樣物質,用粘土粘合,做成都坩堝,能耐高溫,而且還能重複利用,練鋼的時候,裡麵放上熟鐵,碳,在放上玻璃,也能煉出堅硬的鋼了,”魯平說道。
“放上玻璃是乾嘛用的,”胡湘問道。
“少爺不是說,鋼融化後和空氣接觸,裡麵的碳和氧氣反應,會降低鋼的硬度,裡麵添加玻璃,這樣玻璃融化後漂浮在鋼水上麵,可以隔離氧氣了,”魯平說道。
“哦!哈哈!你們倒是會想辦法,這煉鋼法,你們要多實驗,多做記錄,看看不同方式煉出鋼鐵帶性能,”胡湘說道。
以前的坩堝鋼,都是耐火粘土把鐵,碳,密閉起來放在火爐裡麵長時間的燃燒,每次都需要把包裹的坩堝打破,取出裡麵的鋼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