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進入清朝以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使得武安的人口持續快速增加。據史料記載,乾隆元年(1736年),人口為12萬,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人口已為365萬。400年間增加8倍;將近200年間,又增加兩倍,人均耕地由乾隆元年的847畝下降為278畝。
這個時候,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時代,武安人民麵臨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
後世武安縣,大賀莊村現存胡氏民國版《家譜》,其就總結胡氏家族外出經商的原因曰:“八世以下,人繁地狹,逐漸歸商……”
“有了水庫,是不是就可以放些魚在裡麵了,”趙福說道。
“當然得放些魚了,不然就浪費那一庫水了,”李堂說道。
“那我的飯店,以後就可以多一道菜了,”
在趙福和李堂的談聊時候,胡湘拿著望遠鏡看著遠處的廣闊的河水。
銘河到流到這一帶,河麵特彆的寬闊,有一裡多寬,因為現在水多,形成了一個湖泊了,流出口那一段,因為兩邊地勢高,水道就一百多米。
要是依據這個地勢,在出口修建一個水壩,不就可以形成一個湖泊了,而且工程量也不是很大。
“你們看到沒有,我們要在那裡修建一個土壩,就可以把水攔截了,不能往下遊流了,這裡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泊,”胡湘用手指這遠方,河道窄的地方說道。
“恩,是,河道是比較窄,我們到那看看,就知道了,”李堂說道。
於是胡湘和李堂,趙福來到那裡。
“哈哈,從這裡往上遊看,如同一片汪洋了,”李堂說道。
胡湘看向上遊,有四五裡長,寬一裡都是水,這也是雨後看,不是雨季還看不到這個景象。
其實在後世,這裡就是武安城附近的的一個大水庫,叫大銘遠水庫。
“要是水壩建好了,一年四季都會有水,就形成一個湖泊了,我們在修些亭台,以後就有遊玩的好去處了,”胡湘說道。
其實修建水庫,最重要的是涵養水源,還有就是農業灌溉用水,人畜的飲用水。
“要修建個黃鶴樓那樣的閣樓就好了,”趙福說道。
“現在哪有閒人,我現在天天被房主催,房子到現在完成的不多,就是因為勞力不足,”李堂說道。
現在武安城隻要有閒餘勞動力,都被李堂招納蓋房子了。
李堂的建房子隊伍,也是武安勞動力的調蓄池,隻要有閒人,就去蓋房子那,彆的工坊要是缺人,也是從李堂的建房工隊抽人。
現在武安還沒有後世的勞動力市場,人要是在勞動力市場等待人招納乾活。那樣就太浪費勞動力資源了。
一般沒有特殊情況,武安的勞動力也是不閒著的,當然都不是免費乾活的,隻要乾活就有工錢,也不拖欠。
不過按武安的工錢,出賣勞動力一天工錢,沒有會技術和手藝的人工錢多,所得工錢按照武安糧食價格,隻能養活三個人。
“我們到銘遠村看看,”胡湘說道。
“李堂的丈人家,就是這個村的,”趙福對胡湘說道。
胡湘等人於是來到這個村。
這個村五十戶,不到三百人,村莊四周也修建了土圍子,是三米左右的土胚牆,牆外十米內,有很多兩米多深的陷阱,陷阱內都有鐵刺。
不過還沒有完善,隻要莊稼裡麵不忙的時候,村民都會去加固圍子。
在村莊進口,也修建了角樓,晚上時候,會有兩人站崗,這個村莊有四個出口,其實目前的武安各個村莊圍子,都是四個出入口。
村裡麵的土牆壁上,白灰大字寫滿了道德標準,和社會公德。
根據胡湘的提議,每個村有正副村長,和民兵正副隊長,村長都是由年齡大的。威望高的村民擔任,民兵隊長是年輕力壯的壯年擔任。
胡湘等人剛進村,就有一個長者和幾個村民出來迎接了。
他們應該早發現胡湘等人。
這也不奇怪,胡湘帶了四名護衛,李堂和李福都有一個護衛,也可以是夥計跟隨著,這一眾九人,在鄉村也是很顯眼的。
“原來是胡少爺,李少爺,趙少爺,請到家裡喝杯茶,”長者說道。
在武安,胡湘很少下農村,但胡湘父親和二哥經常下鄉,武安的一些村長都認得胡湘的。
李堂和趙福雖然不擔任官職,但他們在武安城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今天不是公事來的,不用驚動村民,”胡湘說道。
胡湘知道現在地裡麵也有很多農活,尤其是鋤草,那是需要天天鋤草的,不然會影響莊稼苗的生長。
通過介紹下,胡湘知道這個村長姓尹,其實這個村大部分村民都是姓尹。
胡湘等人在村長家的院子裡麵,一棵大槐樹下麵圍桌而坐。桌子上麵擺放一陶罐水,還有幾個盛滿水的碗。
胡湘喝了一碗水,就和村長聊了些莊稼話題,這個村,在武安還算富裕,因為挨著洺河,水澆田多些,而且這個村的麥田也沒有著火。
胡湘也了解到這個村有土地四千畝,水澆地一千畝,
胡湘也說起了,修建個攔河壩,就能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
村長聽了,說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雖然會淹些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