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湘又詢問了糧食倉庫建設。
這糧食存儲曆來是各朝代的關注重點。
收得到的糧食,必須得安全的存放,不能發黴變質,也不能被老鼠盜吃。
千百年來,古人在實踐中,找到了長久存儲糧食的方法,
首先是糧倉地址選擇,選在地勢高的地方,這些地方土質乾燥,水位低,利於儲糧。
先從地麵向下挖一個口大底小的橢圓形土窖,然後用火烤其底和壁,使土變得焦燥,再在底和壁上鋪砌木板、草、穀糠、席等,用以防潮。裝入糧食後,再用席、穀糠、土蓋頂密封,而且蓋呈現錐形,便於排水。
其實這種密封的藏糧方法,解放前的北方不少農村還在沿用,隻是規模比較小,因為誰家也沒有那多的糧食。
現在有了鋼筋,混凝土,鋼架結構,開始建設現代化糧倉。
這糧食倉庫,不但要便於糧食入庫,還要方便出庫。
王文統說,衛州城的新式糧倉能儲存兩萬噸糧食。
胡湘對這個存儲量,不是很滿意。
但建鋼筋水泥糧倉,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比土法糧倉成本高十幾倍。
現在戶部規劃,普通州縣,要建設能儲存五千噸的現代糧倉。
知府所在地,要建設五萬噸糧倉。
而大名和武安都是十五萬噸糧倉。
除了官府的糧倉,現在農戶家也都建有糧倉,其實百姓家更習慣存糧食,那是千年來的風俗。
畢竟窮怕了,餓瘋了!
不過,百姓家糧食少,還好存儲,多了那存儲也是個問題。
比如五千斤到一萬斤糧食,這個數量,怕千年來,普通農戶很少能達到這個數量級彆,當然地主家除外,尤其是大地主家。
但農民家的都是土坯房,要是大暴雨,很容易屋裡進水,房屋倒塌,糧食就保不住了。
還是要加大官倉的存糧規模。
按胡湘的規劃,縣城的糧倉規模,要能滿足全縣百姓一年的口糧。
口糧按人均每天一斤糧食計算。
整個衛州區域官倉儲備糧規模,要達到17萬噸。
王文統說,秋播完畢後,要征集兩萬壯丁,到衛州城建設,一定要讓衛州城大變樣。
現在的衛州城城鎮建設,相對於金國時期,雖然有變化,但也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衛州城雖然有一萬多守軍,但守軍在訓練之餘,一般是建設城牆,碉堡,營寨等和防禦有關的設施。
建這些防禦設施,都還人手不夠,那地方上的市政,街道建設,地方守軍更抽不出人來。
現在市政,官道,水利,這些工程建設,是百姓們揮之不去的噩夢,尤其是水渠建設,太特麼累人了,每天要不停的挖土,推車。
而且一般縣內區域,這三項建設,衙門還不管飯,需要自帶乾糧,更彆提工錢了。
隻有去州府乾,才管飯,如果是朝廷的活,除了管飯,還給一定的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