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朝會開了半個月,完全是皇帝在說,朝臣們在聽。
乾武皇帝的想法完全是顛覆性的!
政治上,廢除六部,改為十部。
即外務部、財政部、工業部、農業部、法務部、文科部、交通部、教育部、監察部、規劃部、公共安全部。
分散了大臣們的權力。
保留內閣,一首輔大臣四參讚大臣,除了基層官吏,一旦達到行省一級,內閣隻有建議權,任期時長由皇帝說了算。
新增兩軍大臣,即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新增參謀本部,完全把軍權單獨分離出來。
開放言路,允許民間指陳利弊,但必須據實而言,不忌諱但也不可“風聞對奏”。
精簡底層無用的衙門官吏,取消一些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職位。
重新丈量土地,特彆是奴兒乾都司。
由於北方耕地肥力不足,從先皇上位起,失去南方的大明大力開發奴兒乾都司。
為了杜絕奴兒乾都司脫離朝廷掌控,大明在這裡設立了永平、永寧、永安三省,以及更北的努兒乾省。
這三個省,已經變成了大明之命脈,糧倉之根本。
不過貴族大員們,利用手中的權利在這三個省圈了大量的私田。
丈量土地後,大部分充歸朝廷,少部分直接分給百姓。
教育方麵,各省會必須設有兩所及以上高等學府,中等學府若乾,縣級必須擁有中等學府,初等學府和小學若乾。
這一條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隻能慢慢來。
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具體細則由朝臣製定呈報皇帝批準。
經濟上,鼓勵民辦企業,朝廷的銀號降低放款要求,降低利息標準。
對於一些官辦企業進行重組,在地方上設立鐵路、礦務局等等。
軍事上,由皇帝出資建設忠嗣學院,改變之前由各大軍事學府培養人才的套路,皇帝親任忠嗣學院院長。
忠嗣學院旨在培養忠於皇室的各級軍官,稱得上一聲天子門生。
在帝都北郊皇祭山,修建忠烈祠,從今往後,為國戰死的軍士,全都入祠接受皇室供奉。
一句話,大明永存與國同修。
編製上,取消舊時的伍、什、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軍。
改成班、排、連、營、團、旅、師、軍團。
軍銜也變的更加合理,保留稱號將軍。
取消神機軍和神樞軍的稱號,兩軍合並,成立龍驤軍,兀哈良騎兵軍改稱安北軍,並由皇室親手繡製軍旗。
隻有這兩支常駐稱號軍團,地方最大隻能是師級。
現役170萬陸軍,遣散老弱殘兵重新補錄,由朝廷分發安家費。
最後,皇帝專門交代法務部,製定與各行各業相關的法律,呈報皇帝定奪。
在此期間,內閣首輔揚玉軒自覺年邁,無法擔任首輔,請求致仕,皇帝欣然同意。
像是一個信號,大批朝臣自覺致仕,讓出了空位。
皇帝適時頒布了《官員補錄詔令》,想要讓更加銳意進取的年輕人走入朝堂。
詔令發往大明全國,讓各省懷才不遇,或者混跡基層的官員們看到了希望,當然,一些有能力的老臣被皇帝留了下來。
這些人是熱血年輕人的“刹車片”,朝堂上不能隻有激進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