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7月10號,負責進攻羅斯拉夫爾以西,一段40公裡長陣地的德其索倫,遭到了迎頭痛擊。
火力之強,是德其索倫從來沒有遇見過的。
前線指揮官得到消息後,還以為伊凡把自己的近衛軍派出來了。
對麵確實是純正的羅斯托夫人,偵察兵早就偵查過了。
誰知道他的對手已經換成了白皮黃心的香蕉人
第5集團軍利用充足的火力,打退了一波又一波德其索倫的進攻。
不知不覺影響到了兩邊的友軍,羅斯托夫人的士氣正在慢慢回升,要是再有一次反攻勝利就太好了。
一個月後的8月3日,適應完畢的第5集團軍展現出了自己的獠牙。
在鋪天蓋地的火炮的掩護下,第5集團軍的士兵躍出塹壕,喊著為了皇帝陛下的口號發起了衝鋒。
同行的,還有40輛明帝國專門為羅斯托夫定做的“門捷列夫”護衛型戰車。
羅斯托夫太遲鈍了,像是根本看不到戰車這種玩意的優越性。
德其索倫都掏出了a7v,並且效果不錯,羅斯托夫還是不重視戰車的研發。
帝國看不下去了,直接找到羅斯托夫民間的戰車愛好者,一起開發了一款“門捷列夫”護衛型戰車。
何為護衛型戰車,就是比輕戰車還輕的小玩意,堪比鼎鼎大名的小豆丁。
同樣分為機槍型和35戰車炮型,旋轉炮塔也有。
小雖小,技術含量可比德其索倫人的a7v高多了。
a7v更像一個大鐵棺材,炮管直愣愣的設在前方,就像在汽車擋風玻璃上伸出一根炮管子一樣。
但a7v的攻擊力遠遠大於“門捷列夫”,但靈活性差“門捷列夫”一大截了。
之所以設計如此小的戰車,帝國也是考慮到羅斯托夫的實際情況。
羅斯托夫的工業產能和其他列強比起來,完全是墊底的。
蒂利馬的鋼產量都強過羅斯托夫,瀛桑就更不用說了。
真要看紙麵數據,瀛桑的鋼鐵產能已經位列世界前五了。
突突突~
“門捷列夫”發出一連串的突突聲,就像大黑耗子一樣竄向德其索倫陣地。
戰車既然漸漸開始普及,防禦戰車的戰防炮也出現了。
德其索倫士兵發現狂飆突進的“門捷列夫”,立刻退出戰防炮想要擊毀他們。
沒想到的是,發射了幾輪一直沒有戰果。
實在是“門捷列夫”太快了,他的速度因為薄弱的裝甲和矮小的體型,甚至比帝國的“千乘”還快了一些,達到了28公裡每小時的速度。
而且,“門捷列夫”轉向也快,直接可以玩z字行進。
地上的進攻打的火熱,天上也不甘落後。
德其索倫的“福克e”和羅斯托夫的“彆捷列夫va”打的有來有回。
但時不時出現“卡捷琳娜”的身影,還是讓德其索倫打的很吃力。
仿製閹割版“雀鷹”的“福克e”,明顯比不上開了小灶的“卡捷琳娜”,它可是正宗原版,隻是在外形上略微調整了一下。
戰車帶頭衝進德其索倫的塹壕,後麵跟著大量氣喘籲籲的步兵。
衝鋒槍、霰彈槍和人手一把托卡列夫夫轉輪手槍,直接給德其索倫人乾懵了。
羅斯托夫人什麼時候裝備衝鋒槍了?不是都用那莫辛納甘嗎?
至於霰彈槍,這玩意各國都有,但你這配是不是時有些誇張了。
還人手一托卡列夫夫轉輪槍,伊凡近衛軍沒跑了,不然怎麼會這麼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