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節 軍人本色_二戰之我是蔣緯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40節 軍人本色(1 / 2)

二戰之我是蔣緯國!

蔣介石任命“自己”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已經是令人極度難以置信的事情了,接下來,他又下達了一個堪稱匪夷所思的命令從各地趕赴集結在南京一帶或從上海撤到南京一帶的國軍部隊,包括第2、第5、第8、第9、第10、第11、第15、第19、第21、第23集團軍,除第77、第88、第99、第100師暫且不動外,其餘部隊“上至上將下至二等兵,願意參與保衛南京戰役者可脫離原部隊留在南京地區待命,不願意者,按照原計劃,分彆轉移向蘇北、皖南、浙北等地進行休整補充”。

這個命令被頒布後,全軍、全國一片大嘩,國外各方也都震驚不已。

何應欽、陳誠、程潛、白崇禧、徐永昌、汪精衛等國軍國府大員無不感到瞠目結舌“老頭子到底在搞什麼鬼?”“委員長這是什麼意思?”“蔣先生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簡直就是聞所未聞!千古奇談!”

這個命令裡還另有兩句話“倘若南京戰事開啟,留守南京者幾乎毫無生還幸存之希望;留南京者無賞,離南京者無罰。”

蔣介石下達的這個命令的含義是非常清楚的他要打南京戰役,需要的軍人都是自願留在南京的人,並且,留在南京的人就要做好死在南京的心理準備,同時,留下的人沒獎賞,離開的人沒處罰。

不得不說,這個命令確實是“聞所未聞的千古奇談”。

按照常理,一位統帥想要保衛某個地方,肯定是指定某支或某幾支部隊,委派部隊的單位最起碼也是“團”,即便搞自願原則,也隻會詢問部隊主官的態度,哪一位團長、旅長、師長、軍長願意打這場凶多吉少的惡仗,這個團、旅、師、軍就會被派去,至於這個團、旅、師、軍裡的廣大普通士兵的態度和意願,則不會被考慮。廣大普通士兵都是“身不由己”的,長官去哪裡,他們隻能跟著去哪裡,沒人管他們願不願意去。可以設想這樣的一個典例情況某個團有3000官兵,某場惡仗需要這個團填上去,團長自己不怕死、決定為國成仁,自然而然,上級就會派他帶領全團填上去,不過,該團裡的3000名官兵呢?是否個個都像團長那樣不怕死、決定為國成仁?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團裡肯定有不少甚至很多官兵並不想跟著團長一起去不怕死、決定為國成仁,但他們也是沒辦法的。而蔣介石的這個命令,是徹底地貫徹“自願原則”,他並不以下命令的方式讓某支或某幾支部隊留在南京這個注定現在不走以後肯定會走不了的地方,而是向全軍展開“自願原則”,他的這個命令是對所有人下達的,從上至下,包括集團軍上將司令,也包括最基層的普通士兵,人人都有選擇權力,不會身不由己。毋庸置疑,以這種方式來決定留守南京的人員,確實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的獨特先河。

一句話,蔣介石這個對全軍幾十萬官兵下達的命令的核心意思就是你們都可以走了,軍委會和軍政部已經給你們安排好了去休整的地方,有的去蘇北,有的去皖南,有的去浙北,你們去那裡可以好好地休整,同時,你們中願意留下來保衛南京的,可以留下來,準備參戰。

這個主意是蔣緯國強烈向蔣介石建議的,當然了,真正出主意的人是蕭爻。

蔣介石聽完這個主意後沉吟了一會兒,然後露出尷尬神色“萬一…萬一部隊都走掉了,隻有很少的人留下來,怎麼辦?”

參加和準備參加淞滬會戰的國軍共有約90萬人,傷亡了約30萬人,因此集結在南京地區以及在上海、南京之間節節抵抗的國軍差不多五六十萬人。蔣介石擔心這五六十萬大軍在命令被下達後會“走得乾乾淨淨”,畢竟趨利避害、貪生怕死是人之本性,到時候,事情就難堪了,一來,南京有多少部隊守衛?如果隻有一二萬或二三萬人,那還有什麼打的希望?二來,部隊一哄而散,蔣介石這個最高統帥的麵子往哪裡放?

“不會變成那樣的。”蔣緯國很有信心地安慰蔣介石,“父親,雖然國軍內部弊端叢生、陋習積久,但大部分官兵特彆是廣大基層官兵,都是滿腔報國熱血的。即便是十分之一的人會留下來,好歹也有五萬呢!”蔣緯國很清楚,客觀上講,抗戰初期的中國軍隊還是很具有勇於為國犧牲的精神的,畢竟戰爭才開始,但因為這場戰爭實在太漫長了,時間一年一年地拖下去後,正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中國軍人的熱血慢慢地因為各種原因而變質、慵懶、沉淪,思想也變得麻木、渾渾噩噩,最終整支軍隊變得死氣沉沉、毫無銳氣。這確實是實話,抗戰初期的中國軍人的戰鬥精神連日軍都吃驚不已,但到了抗戰的中後期,中國軍人就像《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那些殘兵敗將一樣,沒有熱血,沒有激情,沒有鬥誌,完全是混吃等死,基層官兵一盤散沙,高層們則完全把勝利希望寄托在美國人身上,不想打仗,隻想撈錢享樂。

儘管蔣緯國再三安慰蔣介石,但蔣介石還是不放心,為防止“無人響應”這種尷尬事,第77、88、99、100師奉命“暫且不動”。

蕭爻把他的這個構想告訴給蔣緯國時,蔣緯國雖然很讚同,因為死守南京,需要軍隊每一個人,不隻是中高層軍官,還需要每一個基層士兵都百分之百地懷抱必死信念,隻不過,蔣緯國覺得蕭爻計劃裡幾個細節不太妥。“為什麼要明文說‘留守南京者幾乎毫無生還幸存之希望’?”蔣緯國問蕭爻。

“明知必死還自願留下來者,才是真正的死卒。”蕭爻回答道。

“為什麼要明文說‘留南京者無賞,離南京者無罰’?這一點確實不好吧?離開的人當然不應該處罰,但留下的人應該重重嘉獎啊?畢竟,願意留下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英雄!必須要好好地嘉獎他們!”

“當然要嘉獎,但是,第一,等他們留下來後再進行嘉獎,第二,在他們留下來之前特地宣布不嘉獎。我們要的,是完全為國而戰的死卒軍人,不是為錢而戰的死卒軍人,參戰動機必須百分之百的純粹,隻為國家而戰,不能讓心懷雜念的人混入隊伍。明知留下必死並且明知留下來沒有好處,卻還義無反顧地自願留下來,這樣的軍人,才是真正的軍人!這樣的軍隊,才是真正的不可戰勝!”蕭爻斬釘截鐵地回答道。

“說得好!”蔣緯國徹底同意蕭爻了。

“五六十萬人,會有多少人留下來?”蔣緯國想著,他覺得這個問題很莊嚴,最起碼,他自己留下來了(蔣介石畢竟是“作弊的”,不算留下來)。一想到這裡,蔣緯國便心潮沸騰無論是他蔣緯國還是我孟翔,都是中國人!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國!我對得起我的曆史使命!我對得起我血管裡流淌的炎黃血脈!我對得起我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身份!我對得起我的祖國!我對得起我的中華民族!

“五六十萬人,會有多少人在明知必死、無獎勵、無命令的情況下留下來?”

這個問題,其實是對中國軍人的一種考驗。

根據軍委會命令,第2、第19集團軍開赴蘇北,第5、第8、第10、第15集團軍開赴浙北,第9集團軍撤銷編製,第11、第21、第23集團軍開赴皖南…各部隊都有自己的去處,總體而言,以上海為核心的蘇南地區已經淪陷或即將淪陷,參加淞滬會戰的國軍各部撤退到蘇南周圍的蘇北、皖南、浙北,一方麵防備日軍會向以上地區進攻,一方麵進行休整和補充,整個蘇南地區,隻剩下即將成為台風眼的南京。值得一提的是,撤離蘇南地區的國軍各部隊都按照命令,把絕大部分的重武器、過半的槍械彈藥都留在了南京,畢竟有南京在前麵頂著,蘇北、皖南、浙江等地在接下來的戰事裡不會首當其衝,重慶、武漢等地的兵工廠會補充的。

下午時,大同號炮艦開到下關碼頭,承擔一項意義非凡的任務,把中山陵裡的孫中山先生靈柩運離南京。蔣緯國帶著一隊衛兵和衛兵前往中山陵,中山陵警衛處處長馬湘接待了蔣緯國。這位馬湘先生武藝高超、槍法絕倫,對孫中山先生赤膽忠心,在孫中山先生活著時,他是孫中山先生的衛隊長,多次挫敗反孫分子對孫中山先生的刺殺和暗殺,多次保護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在危難中脫險,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他擔任中山陵警衛處處長,繼續守護著孫中山先生。值得一提的是,馬湘是洪門中人,他早年是加拿大華僑,還是致公堂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分堂堂主,換句話說,他就是司徒公的部下和好友。

工兵們在畢恭畢敬地鞠躬行禮後,小心翼翼地鑿開陵墓,輕手輕腳地挖出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將其運上大同號炮艦,運往重慶。

“二公子…”馬湘走到蔣緯國身邊,“司徒公知道南京這裡的事情,也知道你受傷的事,他彙了五十萬美元過來,還會再送來一批歸國參加抗日的華僑青年。”

“替我謝謝司徒公。”蔣緯國心裡很感動。

馬湘顯得非常傷感地看著“人去樓空”的中山陵“二公子,真沒想到中山先生去世後也得不到安寧啊!先生締造的中華民國,還要多久才能走向富強啊?”

“會的!一定會的!”蔣緯國也有些傷感,他心裡更加憤恨無比,日本人啊,你們兵臨我們國都的城下,逼得我國最高領袖不得不離開國都,還逼得我國國父在去世後都不得安寧,等老子打進東京,不但要屠城,一把火燒了你們的皇宮,還要把大正、明治的陵墓統統挖掉!

離開南京的,除了軍隊,還有數量是軍人十幾倍甚至二十倍的平民。江蘇省此時人口約有3300萬(包括上海市的300多萬人口,畢竟現在上海屬於江蘇),長江以南的蘇南地區素來是江蘇最富庶發達的地區,人口也最為稠密,因此蘇南人口超過1400萬。早在戰爭前,蔣緯國就開始著手東部大遷移活動,使得蘇南人口此時約1200萬,下降幅度並不大,一是因為人都比較戀家,不願意背井離鄉,二是大部分中國人不太清楚日本人的殘暴程度,三是東部大遷移活動的第一目標是產業,第二目標才是人,所以蘇南地區還有大量的人口。當然,人口雖然還很多,但實業產業都基本搬光了,包括上海和南京在內的蘇南地區的采礦、電機、無線電、化學、罐頭、陶瓷、玻璃、印刷、文具、五金、紡織、皮革等各行各業都搬遷一空。對於國人“不見棺材不掉淚”的老毛病,淞滬會戰期間發生的崇明島慘案給國人好好地上了一課,蔣緯國命令海統局拿此事進行大力宣傳,導致蘇南人口迅速大幅度降低,在淞滬會戰結束時降至約800萬人。占領上海的日軍以上海為,緩步向南京推進,國軍則一路緩步撤退,而上海和南京之間的蘇州、昆山、常熟、無錫、江陰、常州、鎮江等地居民一窩蜂地跟著國軍一起撤退,在國軍掩護下,幾百萬平民大部分都湧向南京,光是上海的人口,就從戰前的350萬人銳減至此時日占時期150萬人。由於南京也並非久留之地,隻能成為難民們的中轉站,因此到南京的難民又跟著撤向蘇北、皖南、浙北的軍隊一起離開南京。不止如此,連南京的本地居民也被大規模地遷走。南京在戰前共有100多萬人口,此時還有55萬左右,其中城區人口約38萬。蔣緯國心裡很清楚,在原先曆史上,國民政府和指揮守城的唐生智在撤民這件事上做得很不好,才導致那麼多平民落入日軍魔掌,另外,南京馬上要變成戰場,這座城市就是一座軍城,軍人是第一,甚至軍人是唯一,不需要平民,所以他很堅定地要求南京市長馬超俊組織南京居民和湧入南京的蘇南彆地居民全部撤離南京。


最新小说: 殺死那個史蒂夫! 穿越三角洲,我成為GTI乾員 掏空仇家空間流放,親爹一家悔哭 神豪,但日常係 我們[暗戀] 惠妃不想養崽(清穿) 從夢魘肝到不可名狀 抗戰之我是一個工業人 重回宿敵年少時 國運:開局死諫,祖宗李二看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