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我是蔣緯國!
十一月底的時候,蔣緯國從太原坐飛機回到武漢,麵對麵地向蔣介石彙報這件事,畢竟這件事實在太重大了,直接關係到中國的國運和未來,蔣緯國哪怕長了一百個膽子都絕不敢在這件大事上“先斬後奏”。蔣介石聽完蔣緯國的報告後十分震驚,隨即召集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府國軍巨頭級高層大員展開會議。
這場會議是絕密的,參會者除了蔣介石、蔣緯國外,還有“國軍四巨頭”,分彆是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軍政部部長陳誠、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參謀總長楊傑。此時的四巨頭發生了一定變化,原先的參謀總長程潛被調去擔任第七軍區(鄂湘贛)司令長官,楊傑接替了參謀總長職務,雖然蔣介石不喜歡楊傑,但楊傑在戰爭期間為國府國軍從蘇聯那裡爭取來大批的援助,功勞很大,加上楊傑是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軍事教育家,並且楊傑素來跟何應欽不和,何應欽在戰爭期間因再次生出取代蔣介石的念頭而被蔣介石再度打壓,所以楊傑隨之升官;副參謀總長是白崇禧,按常理,原先的參謀總長程潛被調離後,白崇禧應該接替補上,楊傑隻能當副參謀總長,但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白崇禧此時還是副參謀總長,楊傑則一步到位地淩駕在白崇禧之上,並且白崇禧已經被間接地排擠出了國軍高層中樞機構,不再是“國軍四巨頭”之一。原因有二,首先,白崇禧畢竟是桂係的人,蔣介石對他是“需要他時用之,不需要他時棄之”;其次,桂係在戰爭結束時試圖掌控安徽省,趁機擴大桂係的勢力和實力,蔣介石肯定要對桂係進行打壓,不能讓桂係得到擴張,白崇禧自然就不能升官了,另一方麵,桂係在戰爭期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桂軍部隊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蔣介石卻沒有論功行賞,隻給桂係的將領們發了一堆勳章,沒有擴充桂軍,甚至還削減桂軍一個集團軍的番號和編製,地盤沒給,大洋也沒給多少,堪稱“卸磨殺驢”,李宗仁還被擼掉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職務,蔣介石的過河拆橋讓桂係上下憤怒不已,此時的白崇禧自然不會再儘心儘力地給蔣介石出謀劃策了,掛著“副參謀總長”的頭銜,不乾實事以表憤怒和抗議。
戰爭結束時,蔣介石挫敗了桂係試圖控製安徽省的計劃,勒令桂軍全部退回廣西省老家,同時把桂軍的三個集團軍裁撤掉一個,基本上沒撥款用於嘉獎桂係,不死心的李宗仁曾請求蔣介石“把廣東省西南端的五個縣‘暫借’給廣西省”(注廣西省在後世沿海的幾個縣市此時屬於廣東省,民國時期的廣西省是沒有出海口的),因為李宗仁和白崇禧此時已經非常敏銳地認識到出海口的重要性(李宗仁還打算跟蔣介石“暫借”海南島的,但白崇禧否定了這點,他認為蔣介石絕無可能會那麼大方,能“暫借”五個縣就謝天謝地了),但這個請求被蔣介石一口否決了。蔣介石如此的“薄情寡義”,讓李白二人憤怒至極,李宗仁怒道“日本人打來了,我們地方雜牌軍義無返顧地頂上前線,結果最後卻落得‘兔死狗烹、鳥儘弓藏’的下場,真是令人齒冷心寒!我倒想看看,日本人再次打來時,還有哪支地方軍會跟老蔣的中央軍一起上戰場!”
蔣緯國闡述完中德日目前的態勢、德國的計劃和要求、中國麵臨的重大選擇後,蔣介石不動聲色地看著何應欽、陳誠、徐永昌、楊傑四人“諸位,大致上的情況,相信你們聽完緯兒的陳述後都已經心裡有數了,事關重大啊,國府不得不要麵臨這個關係到整個黨國興衰存亡的重大選擇。我們到底該怎麼辦?你們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蔣介石在說這番話時雖然竭力保持著從容不迫、鎮定自若的神色,但表情裡還是浮動著一絲讓他掩抑不住的緊張。確實,此事實在太重大了,哪怕是蔣介石這種人,也不得不心亂。
四位上將互相麵麵相覷,交換著含義不同的目光,同時急速地轉動著腦子,思索著這個無論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都不為過的“重大問題”。足足五分鐘,四位上將無一人說話,他們同樣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神不定,都不敢輕易發言。
“辭修,你說說看。”蔣介石隱隱間有點沉不住氣,點名他最信任的陳誠。
陳誠深深地吸口氣,望向蔣介石“委座,此事確實太重大了,我不敢妄言,說出什麼,也隻是拋磚引玉。”他又望向蔣緯國,“二公子,希特勒的打算是拉上中日跟德國一起參加戰爭?言下之意就是,希特勒準備挑起戰爭?”
蔣緯國點點頭“嗯,希特勒的德國準備挑起新一場的世界大戰,規模肯定會大大超過上次歐洲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次歐洲戰爭是德國挑起的,眼下,德國居然又要挑起大戰。”何應欽搖頭苦笑。
“時間呢?”陳誠看著蔣緯國,“二公子,根據你現在知道的情報以及你的推測和分析,你估計德國什麼時候挑起大戰?”
蔣緯國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道“快者一年內,慢者二年內。”這個結論無需獲得情報,完全就是後世的常識。希特勒是在1939年9月1日發動世界大戰的,眼下是月,德國的戰爭腳步已經如箭在弦,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一二年內?”徐永昌低低地唏噓道,“時間太短了!我們根本就做不好準備啊!”
“二公子”陳誠再次發問,“你知道德國準備跟哪國或哪幾國開戰嗎?”
蔣緯國不假思索“英國、法國、蘇聯”他頓了頓,歎口氣,“可能還有美國。”
“不可能吧?”何應欽吃驚道,“英法蘇美,這可是世界四大列強啊!希特勒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戰爭野心?他是不是腦子發昏了?他怎敢以一國之力對付世界四大列強?二公子,你的情報可靠嗎?”
蔣緯國點頭“絕對可靠!”
“真是匪夷所思!”何應欽感慨道,“上次歐洲戰爭裡,德國就是先跟英法俄陷入極度艱難的消耗戰中,最後美國參戰,德國立刻戰敗,難道希特勒想要重蹈上次大戰覆轍不成?”
“所以德國希望多幾個戰爭盟友。”楊傑若有所思,“在歐洲那邊,德國已經開始拉攏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等國,在東亞,德國苦心經營地拉攏我們和日本。希特勒這一步棋很是高明啊!中日本來不共戴天,希特勒原本隻能在中日之間選一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希特勒似乎想要兼得啊!”
蔣緯國點點頭“各位長官,希特勒的打算是構建‘德中日意’四國聯盟,對付英法蘇,以及美國。”
“委座,恕我直言。”陳誠神色焦急、語氣急迫地望向蔣介石,“我們若真選擇跟德國站在一起,無疑是引火燒身!不錯,德國確實國力強盛,但英、法、蘇三大國同樣國力雄厚,至於美國,更是數倍強於德國。大戰一起,怕是會成為上次歐洲戰爭的翻版!上次歐洲戰爭,北洋政府幸好選擇站在德國的對立麵上,否則必然跟德國以及與德國並肩作戰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一樣,戰敗投降、分崩離析!眼下,道理是一樣的。我們絕不能跟德國站在一起!雖然德國大力援助我們,雖然德國國力強盛,但跟德國一起打世界大戰,根本就是自取滅亡!”
“確實如此。”徐永昌微微點頭,“跟德國一起打世界大戰,太危險了!”
“不!”楊傑輕輕搖頭,“希特勒不會那麼短視的,他肯定會吸取上次歐洲戰爭的教訓,德國不可能跟英、法、蘇、美四大列強同時開戰,並且,蘇聯的意識形態跟美英法水火不容,如果德國同時跟四國開戰,美英法有可能跟蘇聯聯合對付德國,但是,德國肯定不會那麼做,德國應該會‘遠交近攻、逐個擊破’。”他目光炯炯,“如果德國這麼做,我看,我們還是可以趁機撈取一些好處的,渾水摸魚未嘗不可。”
“哦?”蔣介石被提起好奇心,“耿光啊,依你之見,德國如何‘遠交近攻、逐個擊破’?我們又如何渾水摸魚?”
楊傑思緒清晰、條理分明地道“委座、諸位,我認為,德國不可能會同時跟英法蘇美四國開戰,四國裡,蘇聯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跟英法美素來互相敵視,至於英法美三國裡,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十分盛行,美國持之的國策是‘中立’,雖然美國跟英法關係非常親密,但戰爭如果還沒有給美國造成太大影響,美國立即參戰的可能性是不高的。因此,英法蘇美四國並非鐵板一塊,甚至可以說是各懷鬼胎,從這些年德國崛起的過程以及歐洲的政治格局變化不難看出,英國、法國、蘇聯,其實都意識到了德國的威脅,但三國誰也不願出手阻止,一方麵是苟安心理在作怪,另一方麵是擔心自己對付德國時會讓第三方漁翁得利,蘇聯希望德國‘禍水西流’,希望德國去跟英法狗咬狗,自己坐收漁利,英法則希望德國‘禍水東流’,希望德國去跟蘇聯狗咬狗,自己坐收漁利,雙方的這種心態恰恰是德國得以順利複興的一大原因。因此,我推斷,如果德國攻擊蘇聯,英法美肯定是作壁上觀,最起碼在戰爭初期是的,反過來,如果德國攻擊英法,蘇聯也會隔岸觀火,同樣最起碼在戰爭初期是的。”
“不錯,不錯!”蔣介石、何應欽、陳誠、徐永昌都點頭表示讚同。
蔣緯國也心悅誠服,他暗想道“軍事家不愧是軍事家,分析得就是鞭辟入裡啊!”
“那我國如何渾水摸魚呢?”何應欽問楊傑。
“如果德國在戰爭開始時是攻擊蘇聯,我們就可以渾水摸魚!”楊傑目光發亮,“委座、諸位,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有機可乘了!首先,蘇聯深為美英法所厭惡,德國跟蘇聯打成一團,美英法求之不得,必然彈冠相慶、幸災樂禍,基本上不會援助蘇聯,此時,我們果斷出手,對蘇聯乘火打劫,極有可能收獲豐厚!搞得好的話,不但可以收回已經被蘇聯給滲透控製的新疆、外蒙古等地,還可以收回自《尼布楚條約》始時我國陸續累計被蘇俄掠奪走的北方失地!”楊傑越說越興奮,“首先,戰爭初期,我們按兵不動,如果蘇聯被德國壓著打,必然恐懼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所以必須穩住我們,我們就可以在談判桌上對蘇聯提出收複北方失地的要求;其次,如果談判桌上收不回,我們落井下石,夥同德國一起攻擊蘇聯!到時候,無論是見好就收,及時退出戰爭,還是再接再厲、擴大戰果,我們都是遊刃有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