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我是蔣緯國!
日,中日正式第二次議和停戰。
中日不得不這麼做,中國後勁不足,一旦戰事拖下去,形勢馬上就會陷入不利的頹勢,日本則後院起火、進退維穀,加上德國的居中調停和大力斡旋,所以中方樂得乘勢見好就收,日方唯恐會陷入中蘇夾擊、腹背受敵的極度不利中,因此雖然吃了很大虧,也被迫借坡下驢。
這場“中日冬季會戰”爆發於2月3日,結束於月23日,前後持續了整整4天,此戰中,中方累計投入約45萬兵力參戰(南京軍約25萬,河南中央軍約5萬,另有魯晉二省數萬預備役民兵參戰),日方累計投入約23萬兵力參戰,另有2萬餘偽蒙軍、5萬餘偽滿軍協助日軍作戰,交戰區域包括河北、綏遠、察哈爾、熱河四省,此戰是中隊主動進攻、日軍被動防禦,雙方展開豐鎮、涼城、張垣、承德、邯鄲、邢台、巨鹿等十多場戰役,最終以中隊獲勝而告終。整場會戰,中隊共傷亡約萬人(南京軍傷亡約7萬人;傷亡數字包括魯晉正規民兵,不包括承德臨時民兵),其中,陣亡約44萬,受傷約66萬,另外有超過萬中國民眾死傷於戰火(約有萬是承德民眾傷亡);日軍共死傷約萬人,其中,死亡約3萬,受傷約5萬,另外有約7萬偽蒙軍和約3萬偽滿軍被中隊殲滅。
中日停戰後,隨即展開了新一輪的議和。此時,大局已經水到渠成。比起第一次議和停戰,眼下的第二次議和停戰更具有“國際意義”,因為第一次議和停戰與德中日三國聯盟還沒有直接掛鉤,眼下的第二次議和停戰則完全跟德中日三國聯盟掛鉤了。停戰,自然議和,議和,就必須要順理成章地締結德中日三國盟約。
事關重大,蔣緯國不敢輕率,所以他秘密地坐飛機返回武漢,麵見蔣介石。
父子倆再次相見後,父子情深的人之常態自然無需多言,兩人都是大人物,眼下又是國家命運走向的關鍵時刻,所以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浪費,兩人迅速直奔主題。蔣介石書房內,父子倆展開了一番密談。
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由於蔣緯國具有“超人的戰略頭腦和戰略目光”,加上事態重大,所以蔣介石跟蔣緯國十分推心置腹。通過這番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談話,蔣緯國很詫異地發現,自己老頭子並不是一個隻知道玩弄並且精通玩弄權術的政治家,雖然他的軍事造詣確實隻能說是馬馬虎虎,但他的戰略目光確實頗為精明。蔣介石一直醉心於借助列強大國的力量結束中日戰爭,所以他密切地關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並進行反複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過程中肯定得到了高層裡的戰略家、軍事家的幫助和輔佐),總結出不少很有前瞻性的心得(以下內容依據來自《蔣介石日記》)。首先,蔣介石對德國拋棄中國、聯合日本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德日意軸心國陣營的成立在蔣介石看來,對中國並非太大壞事,甚至對中國很有好處,因為日本單個侵略中國,隻是世界的“局部戰爭”,如果日本和德國、意大利合夥了,性質就變了,意味著德意日要打世界大戰了,自然而然,美英法蘇肯定不可能再置身中日戰爭的事外了,因為中日戰爭馬上會變成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到時候,美英法蘇肯定大力增援中國,還會邀請中國加入美英法蘇陣營,搞得好的話,中國甚至能在德意日、美英法蘇兩大陣營裡左右逢源(中國雖然弱小,但無論是德意日還是美英法蘇,還是要對中國給予一定的重視的;蔣介石沒打算加入德意日陣營,但曾打算以此“脅迫”德國,讓德國給日本施壓,迫使日本放棄侵華,促使中日議和停戰,從而不讓中國倒入美英法蘇陣營裡;蔣介石本意傾向於加入美英法蘇陣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在成為美蘇共同盟友後,蘇聯就不方便繼續‘滲透’和‘殘害’中國了”,但他決定故意拖延時間不加入,以此作為政治籌碼“脅迫”美英法蘇和德國;在原先曆史上,蔣介石於抗戰期間曾多次跟日本談判議和,一方麵是因為中國真的熬不住了,他本人也實在撐不住了,另一方麵是借此“恐嚇”美英法蘇,迫使美英法蘇加大對中國的援助以防中國真的會降日;另外,在原先曆史上,在德意日軸心國陣營正式成立後,有國府高層向蔣介石提議召回駐德大使、斷絕中德外交關係,以此向美英法蘇表態中國反對德意日結盟,蔣介石給予了明確拒絕;蔣介石最憂慮的就是蘇聯的態度,他害怕蘇聯會加入德意日蘇四國聯盟,到時候中國就真的萬劫不複了,並且他擔心美國遲遲不參戰,英法無法頂住德國)。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親美派”,但他並不是那種要把美國人當自己乾爹的“親美派”,隻因為美國強大,能打敗日本,所以蔣介石“不得不”成為“親美派”。在蔣介石的心裡(根據他在日記裡寫的),“軸心國狂暴、蘇俄陰狠、英美吝嗇自私,皆不足為友且不欲餘為友,並皆謀為害於我,獨占中國”。可以說,蔣介石並不是真心喜歡美英,他其實對美英很耿耿於懷,因為美英對中國見死不救,甚至還為了討好日本人而坑害中國人(比如美英迫於日本壓力而拒絕向中國出售武器,英國人甚至還在中國抗戰最艱苦的時候關閉滇緬公路);另外,蔣介石畢竟是國家領袖,他本人是有強烈自尊心和民族自尊心的,但他曾經被英國人羞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的遠東殖民地遭到日軍威脅,蔣介石曾主動表態中國可以幫英國保衛英國的遠東殖民地,其實就是暗示請求中國能加入英國陣營,結果遭到英國印度總督、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上將態度驕橫的拒絕,讓蔣介石深感羞辱,實際上,在原先曆史上的二戰期間,美英蘇三大國雖然都是中國的盟友,但蘇聯一直就沒停止過對中國的強取豪奪,英國則極度蔑視中國,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公開宣稱“中國隻是三流甚至四流的國家”,美國雖然對華態度較為溫和,但並沒有像蔣介石期望的那樣“大力”援助中國,中國得到的美援隻是英國、蘇聯得到的零頭。可以想象,蔣介石其實是懷著極度屈辱的心態領導中國跟在美英蘇屁股後麵打世界大戰的,他多次指示對美外交的軍政高層“我們隻要美援,不要美國太上皇”)蔣介石最懷有好感的國家並非美國,而是德國(蔣介石其實也算是“親德派”,但他清醒地知道美國實力比德國更強,所以理智地讓自己變成了“親美派”),蔣介石對德意日三國的反感情緒輕重度並不同,在他日記裡是這樣寫的:“如明析之,則倭當於我為敵意,意大利為惡意,而德則出於無意,惟其本身計不得不然,然餘斷定德至今對餘尚無一定之惡意,故較為可諒耳。餘在此國際動蕩最烈之中,唯有力謀自立自強,不倚不求,準備最後之變化。隻要能自立不懼,則幸矣。”(蔣介石在日記裡提到日本時基本都說“倭”)可以說,雖然蔣介石對德國親近日本、疏遠中國的行為感到不滿,但他認為德國在東亞做的這些都是為了對付德國在歐洲的敵國,德國對中國的冷漠隻是出於無奈,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德國在德國能力範圍內確實最大限度地幫助了中國,另外,蔣介石認為德日關係並不像日本宣傳的那樣密切,德日隻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而已。
綜上所述,蔣介石對美英法並不感到親近,對蘇聯充滿憎惡和警惕,對日本自然充滿仇恨和敵視,對德國則是跟蔣緯國一樣充滿好感(蔣介石對德國的好感肯定沒有蔣緯國那麼強烈)。客觀上講,蔣介石確實不容易,即便在原先曆史上,中國跟美英蘇成為盟友,中國的處境仍然是憋屈和艱苦的,因為美國采取的戰爭策略是“先歐後亞”,所以美國對英蘇中三個盟友裡的中國的重視度是最低的。斯大林曾承認,“沒有美國的援助,那我們就會戰敗”,相對而言,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力度隻是“維持國民政府不投降”。宋美齡等中國高層去美國請求援助就像“國際乞丐進行乞討”一樣希望得到美國的“施舍”,充滿辛酸、屈辱、無奈。數字是最清楚的,二戰期間,美國援華、援蘇的機槍數量分彆是這樣(不以步槍舉例,因為蘇聯可以大規模地自產步槍,不需要美國援助):美國援華機槍約9萬挺,援蘇機槍超過3萬挺,對比一目了然,至於其它物資,差距更是雲泥之彆。美國對英蘇中三國的援助裡,英國得到約75,蘇聯得到約25,中國僅僅得到了約35。是的,美國是幫助中國了,但並沒有真正地幫助(特彆注意:二戰期間的中美關係並不是乞丐和施舍者的關係,施舍者哪怕隻給乞丐一塊錢,乞丐都不應該嫌少,因為這一塊錢是白給的,而中美是盟友,是聯合打日本的,中國不是白拿美國錢的,中國是流血流汗做出自己貢獻的,中美既是盟友,美國就有責任最大限度地幫助中國,美國給的少,中國嫌少是應該的,畢竟日本也是美國的敵人。)在原先曆史上,美國直到93年年底(正是書中眼下時間,書中的中國沒有得到美國一分一毫的援助)才給中國第一筆援助,並且不是白給的,中國用22萬桶桐油換來25萬美元的貸款,英國同時也給了中國第一筆援助,多少呢?95萬英鎊。在中國抗戰最艱難的943、9年,美國每年援助中國的物資的價值也隻是5萬美元上下而已,真的不多,非常少。
蔣緯國確實不喜歡美國,道理很簡單:中美說好一起對付日本人,結果開打後,美國家裡明明有大炮,卻隻給中國手槍。也許有人會說“最起碼美國給了手槍,有總好過沒有吧”,但問題的關鍵是,中美是簽署同盟協議的,美國不是置身事外對中國發善心,而是也加入了,美國就有責任最大限度地幫助中國。看著中國用手槍苦苦堅持打日本,美國卻藏著家裡大炮就是不給中國,這種行為豈不是對同盟條約的違背?
相對於美國的目光短淺、厚此薄彼,德國倒對中國一直很重視,即便是在原先曆史上,德國不但努力地調停中日戰爭,甚至直到936年,德國國防部仍然在倡導著這樣一個政策:加強中國的軍事實力,讓日本對中國不敢輕舉妄動,從此放棄侵華念頭,一心一意地跟德國一起打蘇聯,甚至的甚至,納粹二號人物赫爾曼·威廉·戈林曾主張“拉攏中國組建德日中三國反蘇聯盟戰線”(換句話說,哪怕沒有蔣緯國改變曆史,德國高層裡也曾出現過建立“德中日三國聯盟”的構想,所以此時這種構想變成德國高層的主流意願是非常自然的大趨勢。)。
眼下,德中日三國大局已經難以改變,隱隱間,中國已經騎虎難下,因為中國能獲得和平並能在談判桌上收複大片淪陷國土,都離不開德國的出力,德國為此是下了極大血本的。如果中國拒絕接受這個和平,或者,在以後對德國出爾反爾甚至出賣德國,後果就很嚴重了。最關鍵的是,中國此時接受和平、收複那些日本人答應歸還的淪陷國土,直接等於同意加入德中日三國聯盟。說難聽點,中國邁出這一步後,就意味著上了德國的“賊船”,被綁上了德國的戰車,除非學習意大利,在戰爭期間搖身一變,背棄德國,投入對麵陣營裡(意大利不止一次地乾這種坑德國的事,一戰中乾過,二戰中也乾過)。先前,中日第一次議和停戰,中國接下來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跟德日一起結盟打世界大戰,可以選擇跟日本再戰,但是,眼下中日第二次議和停戰,中國接下來是沒有選擇的,不能選擇跟日本再戰,因為此舉等於背叛德國,隻能選擇跟德日一起結盟打世界大戰。中國,要不要邁出這一步?問題非常重大。
蔣緯國的態度是傾向於“邁出這一步的”,雖然他極度擔心自己這一步會讓中華民族陷入萬劫不複,但反複地權衡利弊,他覺得,世界上沒有百分之一百絕對的事,有風險,並且如果不大的話,還是值得冒一下的。
蔣緯國想知道蔣介石的態度。
蔣介石其實比蔣緯國還矛盾,對於中日和平,他求之不得,對於跟德日結盟,他同樣心存畏懼。但是,目前的局麵、日本人開出的條件,不得不讓蔣介石極度動心。蔣介石不肯接受日本人獅子大開口的條件,一方麵是關係到國家利益,一方麵是擔心因此而導致“國民政府無以立足”(割地求和、喪權辱國的行為如果太嚴重了,必然導致國內出現勢力,繼而導致國民政府在國內反對勢力的各方麵打擊中垮台),可眼下日本人開出的條件堪稱“良心爆發”,讓蔣介石在極度的畏懼中極度動心。
“緯兒啊”沉吟半天後,蔣介石看著蔣緯國,“我國現在的局勢確實一片大好,隻要按照德國人說的去做,真的是雨過天晴了,可是,我隻擔心一件事”
“跟德國一起成為美國的敵人。”蔣緯國神色凝重,“父親,我也擔心這一點,並且是非常非常的擔心。美國實力超強,成為它的敵人,幾乎是必死無疑。”
“你有什麼對策嗎?”蔣介石表情愈發焦躁。
“兩個對策。”蔣緯國已經思考過這個重大無比的問題,“第一,全力阻止德國日本招惹上美國,如果德日其中一個對美開戰,我們立刻退出三國聯盟。”
蔣介石點點頭:“隻要我們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都不損害美國的利益,哪怕我們跟德日是一夥的,隻要我們跟美國沒有仇恨、衝突,我們到時候明哲保身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第二個對策就是原子彈。”蔣緯國鄭重無比地看著蔣緯國,“比賽造飛機、造坦克、造大炮、造軍艦,我們根本不可能比得過美國,把我們跟德日綁在一起也比不過美國,但是,隻要我們擁有了原子彈,就真的立於不敗之地了,雖然不一定會勝利,但肯定不會被打敗的。”
“緯兒啊”蔣介石神色憂慮,“你不止一次地跟我說過這個原子彈,隻是,這種武器畢竟隻是理論上的,世界上還沒有,它的威力真的有你說的這麼大嗎?萬一是那些科學家的誤判或者他們高估了原子彈的威力,那我們就真要喪失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此事太重大了,不能冒險,真的不能冒險”
“父親!”蔣緯國笑了笑,露出一種充分的自信,“請您相信我!我多次召集國內外最優秀的核物理學家研究這件事,原子彈的超強威力、史無前例的殺傷力是百分之百的結論!這個結論絕對可靠,您不需要存在一絲一毫的疑慮。隻要有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就能研製出原子彈!一顆,跟您麵前的這張辦公桌差不多大,就能在瞬間摧毀掉一座城市,炸死數以萬計甚至數以十萬計的人!父親,在原子彈這件事上,請您絕對放心!我們唯一的問題,是研製原子彈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堪稱天文數字,我國完全無法承擔,即便再加上德國,也要少者五年、多者十年的時間。”
“緯兒!”蔣介石腦子不慢,他立刻意識到一個可怕的預想,“你說了,研製原子彈需要耗費極其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你莫非忘了?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人力、財力、物力的國家,也許,美國也在研製中,我們如何保證我們能在美國前麵研製出原子彈?一旦美國在我們前麵研製出原子彈,而我們又是美國的敵人,那麼”他臉上浮現心悸神色。
蔣介石說的這一點,正是蔣緯國心裡“萬分之一沒有把握”的那個“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雖然海統局已經根據蔣緯國的命令,搜查美英法蘇日境內的核物理學家,或重金禮聘,或暗中綁架,或秘密謀殺,同時竭儘全力地刺探美國的原子彈研製工程(原先曆史上,美國是在94年2月正式製定曼哈頓計劃的),說白了,蔣緯國在不擇手段且千方百計地延遲美英法蘇獲得原子彈的腳步。但是,萬一出現意外呢?蔣緯國非常極度害怕那個“萬一”。
“父親,這種事出現的可能性雖然不排除,但概率是非常低的。”蔣緯國老老實實地跟蔣介石說實話,他不敢隱瞞,萬一曆史因為他的改變,導致中國最後挨上了美國的原子彈,那他蔣緯國就真的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了,“不過,任何事都是存在風險的,多或少而已。”
蔣介石長長地、輕輕地歎息一聲:“這可真是一場拿國家命運做賭本的空前大賭博啊!”他用一種混合著意味深長和搖擺不定的目光看著蔣緯國,“你賭嗎?”
蔣緯國足足過了一分鐘後才回答道:“父親,我賭。”
一月下旬和二月上旬,德中日重啟三方會談,三國代表在青島召開了第二次三方會談,中方代表是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張群、張繼正。此時的中日戰場局勢、遠東中日蘇三國局勢都大大地有利於中國,再加上德國傾向於中國並對日本施壓,日本終於做出了“極大的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