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蔣緯國吃了一驚。
蕭爻解釋道“你想啊,希特勒好不容易現在打算回心轉意,但他還是很戀戀不舍的,要是他知道我們打算‘跨湖打巴庫’,他會喜出望外,他會因此而認為我軍即將跟德軍一起參加斯大林格勒戰役,既然如此,他還何必把列寧格勒、莫斯科戰場上的部隊抽調去斯大林格勒呢?他就不會往斯大林格勒戰場調動足夠部隊了,反正有中國軍隊參戰嘛,他何必浪費軍力?到時候,我們就要倒黴了,我們本打算出動師旅級部隊分一杯羹,卻陰差陽錯地需要出動軍級部隊跟德軍一起在斯大林格勒參加大戰,豈不是適得其反?”
蔣緯國茅塞頓開“說得對!說得對!”
中亞,茫茫大漠,一列火車正在呼嘯馳騁著。
中亞五國(嚴格意義上講此時已是四國,土庫曼已是伊朗的一部分)個個都是內陸國,雖然有裡海和鹹海,但這兩個“海”都是名不副實的。國民政府已經扶植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死、烏茲彆克四國組建了完全親華的新政府,南京軍也幫助四國建立了新軍隊,四國軍隊都是陸軍,沒有空軍,因為不需要建立獨立的空軍,建立陸軍航空兵部隊即可,更沒有海軍,原因是根本不需要解釋的。
此時的這列火車上滿載著蘋果、大米、麵粉等尋常物品,車內的乘客們也都穿著便服,但從他們的外貌和氣質上不難看出,這些乘客其實都是南京軍的軍人,帶隊的歐陽四海看著窗外的茫茫大漠,越看越想越覺得滑稽,他是海軍,卻跑到內陸沙漠裡打仗,說出去都沒人相信。這個任務是蔣緯國親自給歐陽四海下命令的,兩人見麵後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唉!士彆三日,刮目相看啊!你都是中將了,我才是少將,當初咱們第一次見麵時,你是中尉,我可是上尉。”
“咋了?你自己爬得慢還怪我?”
“人比人,氣死人啊!陸空軍打得熱火朝天,軍銜一個個蹭蹭蹭地往上升,我們這種乾海軍,中日停戰後就沒事做了!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行了行了,彆跟我倒酸水了!你的英雄用武之地來了!”
“啊?海軍要打仗?打誰?難道是登陸日本本土?”
“就你的那些魚雷艇,還能登陸日本本土?去中亞!”
通過蔣緯國的闡述,歐陽四海明白了,他要帶著他的魚雷艇去裡海,打擊蘇軍的裡海艦隊,奪取裡海的製海權,當然了,“製海權”這三個字用得有點滑稽,應該是“裡海水域控製權”。蔣緯國告訴歐陽四海,陸軍可能要展開橫渡裡海的作戰,海軍必須要控製住裡海,巡洋艦和驅逐艦是沒法去的,隻能調魚雷艇去。另外,空軍飛機雖然也可以攻擊蘇軍的裡海艦隊,但空軍飛機緊張,供不應求,並且提前部署太多飛機在裡海東岸也會打草驚蛇,所以最佳的辦法就是調動海軍的魚雷艇,裡海是一個大湖,本來就是魚雷艇縱橫馳騁的理想戰場。
大喜過望的歐陽四海急忙躊躇滿誌地展開了這場特殊的海戰征途。
怎麼把足夠的魚雷艇送到裡海去?這是一個大問題。裡海距離中國東部沿海足有七千公裡以上,空路肯定行不通,隻能用火車運,但是,一艘魚雷艇長約二十米,火車的平板車每節十幾米,魚雷艇能不能裝上火車,裝上了能不能運,運過去能不能卸載下水,都是問題。為此,歐陽四海絞儘腦汁,製定了以三節火車平板車運載兩艘魚雷艇的方案將兩艇頭對頭,伸到中間一節平板車上,艇的重心則落於前後兩節平板車上,如此一來,當火車開動轉彎時,翹起的艇首可以在中間一節平板車上來回擺動,進行自由調節。歐陽四海特地提前飛到裡海東岸的此時屬於伊朗的土庫曼巴希港,跟伊朗軍方“承包了”這個小小的港口,臨時修建了幾十公裡的應急鐵路,並調來巨型吊車一部,以確保三十多噸重的魚雷艇在千裡迢迢抵達後可以被順利吊入湖水中。
為了進一步地魚目混珠、擾亂敵軍視聽,所有魚雷艇都蒙上厚厚的帆布,車廂堆滿了尋常物資,徹底地掩蓋火車裡的內中乾坤。蔣緯國又給歐陽四海了“特權”,歐陽四海運送魚雷艇的火車車號被事先通知給了陳明仁、馮治安等幾位中亞南京軍的高級將領,火車抵達某個中轉站後,不得檢查,一律綠燈通行。
共有三十艘黃蜂魚雷艇被送到裡海參戰,駕駛這些海上輕騎兵的魚雷艇兵都是在中日戰爭中用鮮血和烈火磨練出的精英。之所以隻有三十艘魚雷艇,是因為夠了,蘇軍裡海艦隊是蘇聯紅軍五大艦隊裡最弱的一支,最大的軍艦也不過是兩艘老式驅逐艦。蘇俄百年來絕對控製著裡海,在這裡沒有強大的潛在對手,因此海軍軍力很弱,並且中國海軍運輸的魚雷艇如果太多,既浪費也容易暴露。
歐陽四海對此非常得意“老子隻用了三十艘魚雷艇就能控製世界最大湖泊!”裡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泊,總麵積約37萬平方公裡,跟日本本土四島差不多大。
海軍準備就緒時,陸軍也準備就緒了,執行“跨湖打巴庫”任務的南京軍是第180旅。由於不能大張旗鼓地驚動蘇軍,所以南京軍隻打算投入師級部隊參戰(但會調動幾十萬伊朗軍隊參戰),打頭陣的就是在湖西戰役中遭到蘇軍全殲的第旅,該旅雖然全軍覆沒,但雖敗猶榮,所以迅速得到重建,新任旅長是原榮譽第1旅旅長盧欣榮。
盧欣榮長期率部駐紮在庫頁島,用他的話說,“全身閒得都快生鏽了”,因此他多次向蔣緯國請求回到前線。盧欣榮和他那批老部下的身份是很特殊的,他們是投誠的台籍日軍,在中日戰場上自然能大展拳腳,並且戰績輝煌,但現在中日已經不戰了,他們自然“英雄無用武之地”,主要就是作為特殊中國軍人駐紮在屬於日本領土的庫頁島(在一定程度上洗刷台灣被割讓的恥辱),另外也幫助組建和訓練黃俄軍,但一直沒有上蘇聯戰場。蔣緯國曾向盧欣榮提議“轉入間諜機構”,雖然中日不打仗了,但明爭暗鬥是沒有停止的,盧欣榮等人轉入對日情報工作中肯定是人儘其才,但盧欣榮婉拒了蔣緯國的提議,他不認為自己有那個能力,還是希望上戰場帶兵打仗。
“現在是對蘇作戰,不是對日作戰啊!”蔣緯國笑著問盧欣榮。
盧欣榮肅然地回答道“我現在難道不是中國軍人?對蘇和對日有何區彆?為了祖國,無論在哪個戰場上流血流汗捐軀,都是值得的。”
蔣緯國心頭欽佩,將盧欣榮調為第180旅的新旅長,並把盧欣榮的那幫老部下也一起調入。實際上,盧欣榮此時的老部下已經沒有多少了,增增減減至此時僅剩一百來人,因為中日停戰,第417特戰隊無法獲得台籍日軍的兵員,但這一百來人都已經成長為經驗豐富的中基層軍官了。
使用第180旅進行“跨湖打巴庫”也是很巧妙的安排,因為此戰的取勝要訣就是保密,要打蘇軍一個措手不及,第180旅已經被全殲了,是一支“不存在的部隊”,用這支“不存在的部隊”打仗,自然會讓敵軍意想不到。當歐陽四海帶著魚雷艇部隊抵達裡海時,盧欣榮也帶著已經秘密重建的第180旅一起抵達裡海。
11月下旬,初步改變主意的希特勒下令“暫時性放棄”對列寧格勒的占領,攻城德軍改為圍城,但希特勒仍然不死心,他把從列寧格勒戰場上抽調下來的十幾萬生力部隊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投入莫斯科戰場,一部分投入斯大林格勒戰場。三顆果實無法一起都摘取的希特勒打算“舍棄一顆,摘取兩顆”。
12月上旬,德軍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場上仍然進展緩慢。對此,希特勒大發雷霆,狠狠地訓斥了負責攻打莫斯科的博克上將和負責攻打斯大林格勒的龍德施泰特元帥,兩位將帥都深感不滿,博克上將向希特勒報告道“莫斯科並非毫無防備,而是有著十分完善的城防工事,如果繼續耗下去,我們不但很難攻占莫斯科,還可能重蹈拿破侖當年的覆轍”,龍德施泰特則以辭職來抗議希特勒的獨斷專行。戰至此時,越來越多的德軍高層都意識到“摘取兩顆果實”也已經難以實現了,不隻是兵員物資的損耗,還因為時間已經愈發地刻不容緩了,因此支持“集中力量打下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高層越來越多。勃洛姆堡元帥苦口婆心且心急如焚地告誡希特勒“繼續這樣下去,我們會一無所得的!”
希特勒終於被說服了,在12月10日這天無奈地放棄了對莫斯科的攻占計劃,下令“集中最大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
“我們的時機來了!”南京軍總部內,楊傑、蕭爻等高層一起陷入緊張和激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