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知道蔣緯國說的是什麼意思,隻能笑了笑。
“陳長官,移民工程持續到現在已經怎麼樣了?”
“很順利。需要移民的地方主要有六個,新疆、外蒙古、外東北、北海省(貝加爾湖地區)、西海省(外新疆)以及北亞西部和北亞中部南處,這些地方都是漢人較少甚至沒有,不利於大統一、大融合,所以要持續不斷地移民。截止到目前為止,新疆已經移民一百多萬,外蒙古已經移民五十多萬,外東北已經移民一百三十多萬,北海省已經移民二十多萬,西海省已經移民十多萬,以上五個地區還會繼續移民,爭取移民總數在五年內比現在再增加一倍,到時候,同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至於北亞西部和北亞中部南處,由於工程剛展開不久,所以還不多,累計一二十萬,我們打算在五年內把這個數字增加到一百萬,在十年內增加到三百萬。我剛才已經說過,內地足有千萬老百姓願意移民,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時間和足夠的資金、設備、運輸力來進行這件事。”
“挺好的。”
“新疆、外蒙古、西海省還好,但外東北、北海省、北亞地區的移民工程存在著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那就是當地的俄羅斯人。二公子,真的要把他們都抓起來進行集中管理?”
“當然!”蔣緯國冷哼一聲,“這些羅刹鬼!他們當初做得那麼絕,我們現在已經是非常客氣了!日本人霸占了台灣,台灣還有中國人,英國人霸占了香港,香港也還有中國人,但外東北、北海省等地呢?那些地方原本也是有中國人的!結果在蘇俄人霸占後都被殺掉了!蘇俄人就是這麼喪儘天良,他們的一貫伎倆就是占領彆國土地,殺光當地人口,抹掉一切原居民的痕跡,再大肆遷移俄羅斯人,最後假惺惺地宣布‘當地究竟屬於不屬於蘇俄,完全可以由當地人進行投票表決’,他媽的還怎麼表決?真正的當地人早就被他們殺絕了!所謂當地人都是他們自己人而已!”
陳誠點點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俄羅斯人現在的遭遇怨不得彆人,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他想了想,補充道,“二公子,其實我們向外東北、北海省、北亞等地進行移民的人口並不以農業人口為主,因為北亞雖然地域遼闊,平原麵積也非常巨大,但真正的適合農耕的地方並不是特彆大,所以,以後北亞的經濟形態是工農並存的,甚至,工業要超過農業。北亞可以成為我國的又一大農倉,但更重要的,還是會成為我國的又一大工業基地。”
“嗯,我對這個也是心裡有數的。”蔣緯國說道,“移民到北亞的內地居民,農民和工人是差不多的數量,還有很多商人,說到底,這裡確實是寶地啊,又能種地產糧又能開礦建廠,不過,比起農業,咱們國家現在更需要的還是工業,反正現有農業規模完全可以養活全國人口,但工業完全不嫌多啊!”
跟陳誠會晤後,蔣緯國找到了也忙得不可開交的工業部副部長林繼庸,林繼庸是中國此時著名的工業學家,甚至被稱為“民國工業之神”,這個稱號雖然有些誇張,但不難看出,林繼庸對民國時期中國工業發展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蔣緯國在冠軍城見到了林繼庸,跟他在一起的還有翁文灝、謝家榮、黃汲清,這三位都是著名的學者、科學家,翁文灝是傑出的地質學家,謝家榮是傑出的礦物學家,黃汲清是傑出的地質學家和石油勘探專家,四位專家正帶著一大群工業、礦物等方麵的技術人才忙得熱火朝天。看到蔣緯國到來,林繼庸熱情地迎接了蔣緯國,兩人站在城外郊區,打量著一處處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都興奮得喜形於色。
“林先生,辛苦你了。”蔣緯國看著林繼庸,“幾個月不見,你都瘦了一大圈了。”
林繼庸哈哈笑道“越辛苦越好!我呀,越辛苦越開心!”
蔣緯國笑起來,他理解林繼庸的心態“林先生,跟我說說咱們的工業吧!”
林繼庸立刻眉飛色舞地如數家珍“北亞真是一塊寶地啊,我真要感謝蘇聯人,他們已經幫我們勘探出不少重大礦場了,比如秋明,有一個巨大的油田,比如托木斯克,有一個超級鐵礦,比如庫茲巴斯,有一個特大煤田,都是大寶藏、大寶庫啊!根據二公子你的規劃,北亞西部六城和北亞中部南處三城(扣除租借給日本的昭和城)都會建設成咱們國家的工業城市,彙聚成咱們國家的北亞工業基地。資金、人員、設備,都不是問題,那些從蘇聯境內源源不斷運來的機器設備,多得我們高興得簡直睡不著覺,這輩子都沒見過那麼多的機器啊!保守估計,我們從蘇聯境內獲得的工業設施的總價值是我國原有的四倍以上,我們將其一半用於北亞重工業基地的建設,一半運入本土,運到華北擴建華北的重工業基地。這是具體的計劃大綱…”他興高采烈地滔滔不絕。
蔣緯國翻了翻林繼庸遞過來的文件,笑著問道“林先生,我是門外漢,這項大工程就麻煩你和你的同僚了,你呢,告訴我一個大概的數字,咱們國家得到蘇聯的那些工業設施,估計咱們國家的工業規模能超過日本了吧?”
林繼庸哈哈一笑“早就超過啦!更何況東北也回來了,日本又沒了東北,我們得到蘇聯大部分的工業設施,估計我國現在的工業規模已經是日本的四倍乃至五倍了吧!當然了,建設工業不等於得到大量機器,但有了機器,一切就好辦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有了米,做飯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蔣緯國聽得心情舒暢至極“好啊,真的太好了!”
在蔣緯國改變曆史(1936年夏)之前,中國的工業在總體上是十分落後的,規模很小,並且還是以民用輕工業為主,更加重要的重工業、化工業、軍工業都薄弱得簡直能忽略不計,彆說美蘇德這樣的工業一流的國家了,就連工業大不如美蘇德的日本、意大利都能完勝中國,如今,已經過了整整五年了,此時的中國已經擁有三大重工業基地華北基地(可算是自我經營起來的)、東北基地(從日本人那裡收複回來的)、北亞基地(從蘇聯人那裡搶回來的),另外在南方也有一些規模中小、比較分散的重工業設施,蔣緯國苦心經營五年,在發展中國工業(主要是重工業、化工業、軍工業)這件大事上確實是成果空前、成就輝煌、成績驕人,截至1941年,中國的工業規模已經完全地超越日本和意大利,達到日本或意大利的四五倍之多(日本在失去東北後也損失了差不多一半的重工業,跟中國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進入1942年,由於基本上消化了從蘇日那裡奪取過來的工業設施,再加上中國的工業產業已經成型,形成了體係,進入正規化、係統化的生產和良性循環式的擴建,所以規模和產量都是進一步地急劇增長。
蔣緯國這隻小蝴蝶在扇了五年的翅膀後,已經形成了一場天翻地覆的大台風。
此時中國的軍工業幾乎就是蔣緯國的私人財產,負責給他全權管理軍工業的是俞大維。洗劫蘇聯的工業不但讓中國的輕工業、重工業、化工業都規模暴增,也讓中國的軍工業同時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蔣緯國找到俞大維時,發現他跟彆人一樣都忙得兩眼發紅,顯然很久沒有睡個安穩覺了,但疲憊中喜氣洋洋,困倦裡乾勁十足。
“發大財了吧?”蔣緯國打趣俞大維,“說說咱們的軍工業吧!”
俞大維取出一疊磚頭厚的文件資料準備向蔣緯國進行彙報。
“停!”蔣緯國製止住俞大維,“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我一下就可以了。”
俞大維笑了笑,放下手裡的文件“怎麼說呢…是的,我們得到了大量的蘇聯機器和大批的蘇聯工人,問題的關鍵是,武器裝備不製式化必然會導致使用的武器堪稱五花八門,比如步槍,中正式、三八式、98k、莫辛納甘…子彈口徑各不相同,後勤肯定跟不上的,兵工廠同時生產好幾種尺寸的子彈也會導致產量降低。以此類推,我們得到的那些蘇聯機器肯定不能直接拿來就用,根本就不是一個體係的嘛,所以要進行全麵的改造,不少機器其實無法使用,估計要半年時間進行消化,明年才能正式地全麵用於我國自身的生產。”
“蘇聯的飛機和坦克都算了,我是看不上,如果我軍又用德軍飛機坦克又用蘇軍飛機坦克,還不亂套?蘇聯的火炮還不錯,可以保留進行原先的生產。”蔣緯國看著俞大維,“另外,蘇聯的一些特殊的、可以彌補我軍不足之處的武器,也是要原封不動地進行批量生產的,比如那種喀秋莎火箭炮。算了,說起來太麻煩,反正我是統統交給你去操心的。我的俞部長,你告訴我幾個數字就好了,明年,我軍飛機可以月產多少架?”
俞大維想了想“年初可以達到月產1000架以上,年底可以達到月產1500架以上。”
“坦克呢?”
“年初可以達到月產300輛以上,年底可以達到350輛以上。”
“真他媽的多!”蔣緯國忍不住了,哈哈大笑。
俞大維也笑起來“我總結一下,在武裝150萬人的情況下,我們現在的軍工業規模可以把這150萬人武裝得跟德軍一個水平,這是明年的水平,後年可以武裝200萬人以上。”
蔣緯國重重地拍了拍俞大維的肩膀“做得好!”
當蔣緯國為消化蘇聯戰爭的戰果而忙得團團轉時,聯盟國總部裡熱鬨無比,日本高層正式遞交方案,與中德意三國高層進行會晤,要求聯盟國商討並早日製定下一步的戰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