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我是蔣緯國!
打著“泰國華人起義軍”旗號的金三角武裝部隊從泰北出擊後,堪稱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先是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了泰國第三大城市、泰北第一大城市、泰北的核心重鎮清邁,繼而一路南下,高歌猛進、勢不可擋,除了一馬當先的第、第2旅,隨後又有三個旅開出金三角參戰,共五萬餘兵力參戰,另有三萬餘兵力留守金三角。原本在雲南負責訓練事務的趙海軍和唐飛虎按照蔣緯國的命令,乘飛機返回金三角(金三角有幾個小型機場,很少使用,但功能齊全、有備無患),擔任此戰的正副總指揮,兩人對外宣稱自己分彆叫“鄭海軍”“鄭飛虎”,都是土生土長的泰國華人,從而杜絕中隊參加泰國內戰的嫌疑。在拿下清邁後,趙海軍製定了“水陸並進”的攻擊計劃,一半部隊在陸上以汽車、馱畜、自行車為行軍工具,另一半部隊在由北向南貫穿泰國的湄南河(昭拍耶河)水麵上乘坐船筏順流而下,進展神速。
“就出動五個旅?夠嗎?”唐飛虎問趙海軍,“泰軍畢竟有二三十萬人馬,並且從清邁到曼穀也有幾百公裡呢!”
“怎麼不夠?”趙海軍微笑道,“你不要忘了,泰國境內有三百多萬我們的同胞,他們就是我們的兵源,是我們的群眾基礎,我們一路經過,就地取材、就地招兵,人手綽綽有餘!”
唐飛虎茅塞頓開:“說得對!”
“快!快!快!”從清邁向南的陸地道路上,數萬金三角部隊官兵風馳電掣、飛沙走石,坐在汽車上的官兵都在休息睡覺,騎著自行車的官兵則奮力地蹬著腳踏,累了後跟坐車官兵進行兩班倒輪換,車輪滾滾、人喊馬嘶,道路兩邊和沿途城鎮村莊的泰國民眾懷著驚疑不定、惶恐不安的心情看著這些看上去跟他們長得差不多但卻說著漢語、雖然沒有軍裝製服但頭戴鋼盔並且武器精良的軍隊。
“弟兄們加把勁啊!劃啊!一定要超過陸上的兄弟!”波濤滾滾的湄南河上,一支船隊正在劈波斬浪,船隊構成堪稱五花八門,有民船,有貨船,有漁船,有小舟,有木筏和竹筏,船筏上滿載著荷槍實彈的金三角部隊官兵以及沉甸甸的輜重物資,為減輕負擔,部隊的輜重物資大部分都用船筏運輸,船筏上濤聲號聲一起連天,官兵們揮舞著木槳木板,奮力地劃水,河兩岸的泰國民眾緊張不已地看著河麵上的這支軍隊。
“不要害怕!我們不會傷害你們的!”“我們是泰國華人起義軍!我們是要推翻鑾披汶·頌堪的反動政府!不會傷害泰人的!我們把權力歸還給國王陛下!建設泰人華人一起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新泰國!”“泰人華人友誼萬歲!泰人華人一家親!”“隻要你們不反抗,就沒事的!”
金三角部隊裡的泰國華人官兵用流利的泰語大聲進行喊話,一邊喊話一邊發放宣傳單,從而穩定人心、爭取人心。金三角部隊成員約三分之一是金三角當地人,約三分之二是泰國、緬甸、越南、馬來亞等國華人華僑,他們從小在當地生活,既然會漢語也會流利的當地語言,他們就是在東南亞本地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當地的自然條件、氣候環境、人風俗等情況完全是了如指掌,此時充當宣傳員是輕車熟路的事情。“華人起義軍”想要成功,必須爭取泰人的支持,哪怕爭取不到泰人的支持,也要讓泰人保持中立,絕不能把泰人推到起義軍的對立麵上,因此,宣傳是頭等大事。起義軍必須讓泰人相信,這場泰國內戰絕不是泰國華人與泰國泰人的戰爭,而是泰國人民、泰國保皇派勢力與倒行逆施的鑾披汶·頌堪政府的戰爭。
正如趙海軍判斷的那樣,起義軍雖然在嚴格意義上是“中國人的軍隊”,但在泰國境內作戰時卻並非在異國他鄉作戰,而是近乎在本土作戰,因為泰國境內有幾百萬華人華僑以及幾十萬華泰混血,他們就是起義軍的群眾基礎,讓起義軍得到極大的人和優勢。占領清邁後,當地十多萬華人華僑紛紛夾道歡迎起義軍,部隊入城後,漢語歡呼聲一片,處處都是“軍民魚水情”的畫麵,當然了,數量更多的泰人則是不知所措地看著這一幕。根據趙海軍的命令,部隊給幾千名當地華人分發武器,武裝他們,又留下幾百名正規軍,從而維持當地治安秩序,同時,當地還有幾千名華人青壯年隨軍出發,幫助部隊搬運輜重物資,這些都是在泰華會的幫助下順利組織起來的的。因此,起義軍雖然一路攻城略地,占領區不斷擴大,但毫無後顧之憂,不需要分散兵力駐紮後方,恰恰相反,部隊規模還會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擴大,一路前進一路吸收沿途地區的華人青壯年加入,短短兩天,起義軍就從五萬多人擴大到八萬多人。
“你們負責打仗,我們負責宣傳、給你們做飯、搬運物資、救治傷員!”加入起義軍的華人青壯年們這樣說道。
“多謝!多謝!”官兵們感動不已,“這樣的打仗真是太輕鬆了!”
部隊參加的戰鬥是這樣的:對麵的泰軍是烏合之眾,部隊官兵隻管衝鋒陷陣就可以了,餓了,華人僑胞已經準備好飯菜,受傷了,華人僑胞立刻將其抬走救治,缺少彈藥和物資了,華人僑胞立刻運上來,至於戰場附近的泰人,交給華人僑胞們前去喊話宣傳,堪稱順風順水。
客觀上講,鑾披汶·頌堪在泰人心裡還不算糟糕,他施行的那些所謂的“新政”雖然嚴重地損害到了泰國華人的利益,但並沒有損害到泰人本身的利益,說得好聽點,鑾披汶·頌堪算是“泰國進行現代化改革的先驅”,推動了泰國經濟、工業、民生、人、國家建設等多領域的發展,但是,他的發展手段之一是強迫泰國華人交出財富給泰國政府用於國家建設,所以泰國華人雖然憎恨鑾披汶·頌堪,泰國泰人倒不是太反對鑾披汶·頌堪,不少泰人還是十分支持和擁護鑾披汶·頌堪的,除了保皇黨勢力。因此,華人起義軍此時作戰,遭到泰人抵製反抗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好在,泰人普遍性情溫和,因為篤信佛教而缺乏好勇鬥狠的尚武精神,加上泰國華人的大力宣傳,所以起義軍遭到的泰人抵抗並不強烈,另外,起義軍也並不是什麼拿著鋤頭鐮刀的農民軍,而是武裝到牙齒的正規軍。
9月日當天,泰國華人起義軍(實際上是金三角武裝部隊)正式在泰北發動了起義,半個小時內攻取清邁,隨後水陸兩路並進南下,一天一夜行軍一百五十多公裡,累計攻占了十多個中小型城鎮,控製人口四百多萬,進展神速;
9月2日中午,華人起義軍在泰國中部偏北一個叫北欖坡的小城與泰軍爆發了第一場大規模的正麵交戰。泰軍共有七個師等部隊、八萬多兵力參戰,這些部隊有的是從泰北潰敗下來的,有的是泰中原先的駐軍,更多的是從泰南向北增援來的,包括泰軍最精銳的第師、第3師,總指揮是披耶·帕鳳裕庭上將。毋庸置疑,泰軍這是集結了最大限度的兵力,打算一舉消滅華人起義軍,為此,泰軍甚至出動了二三十架飛機參戰,轟炸華人起義軍,隻不過,泰軍的飛機都是跟英法購買的過時產品,款式老舊、性能較差,加上泰軍飛行員也缺乏訓練,更加缺乏實戰經驗,因此稀稀拉拉扔下的幾噸炸彈沒有給華人起義軍造成太大打擊。起義軍退入北欖坡城內,與泰人居民混在一起,進一步地導致泰軍飛機不敢展開轟炸。
麵對大舉來犯的泰軍,華人起義軍毫不畏懼地展開迎戰。趙海軍命令官兵們強征城內泰人居民挖掘戰壕、修建防線,同時故意看管不嚴,導致很多泰人居民逃離北欖坡,逃到了泰軍陣地上,給泰軍帶去了“叛軍打算據城死守”的情報。披耶·帕鳳裕庭上將反複思考後,決定為了貫徹鑾披汶·頌堪的“將華人叛軍斬儘殺絕,絕不允許讓其再度逃竄到泰北金三角,防止其死灰複燃、繼續為患”指示,把部隊分散到城區四周,全麵地包圍住北欖坡,再展開全麵進攻,將其一網打儘。披耶·帕鳳裕庭上將此舉自然導致泰軍戰線拉長,兵力密度降低,但披耶·帕鳳裕庭上將誤判敵情,認為華人起義軍隻會據城死守,沒有能力也不敢主動攻擊。
披耶·帕鳳裕庭上將的做法正中趙海軍下懷,當天夜裡,趙海軍集結全軍可以參戰的四萬餘官兵,人人飽餐一頓、帶足彈藥,並且人人攜帶刺刀。
“弟兄們,你們給我聽好!”出擊前,趙海軍發表動員講話,“泰人還算是比較老實的,但在這幾年來,泰人裡出現了鑾披汶·頌堪那種不自量力的狂徒小醜,蔑視中國、迫害華人,我們此戰,要徹底地打出華人的威風!更要徹底地打出華人的血性!我們要告訴泰人,你們跟我們和平相處,我們就跟你們和平相處,但你們想要欺負我們,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華人可不是好欺負的!我們這一戰,打贏了,泰人再也不敢再小看華人,打輸了,泰國華人以後在泰國就徹底沒有立足之地了!明白嗎?”
“明白!”官兵們目光如火、士氣鼎沸。
“這是硬碰硬的戰鬥!我們不但要擊敗泰軍!還要打怕泰人!”唐飛虎接著道,“子彈打光了,就給我上刺刀!給把他們殺得不敢回頭地逃跑!”
這時,部隊裡的一名海統局情報軍官快步走到趙海軍身邊:“經過查實,泰軍第2師的師長沙旺素西是以前多次跟我們進行‘合作’的‘老朋友’。”
“很好!”趙海軍興奮地接過情報,“立刻聯係沙旺素西,就說我們希望跟他進行新的合作,開價五十萬…不,一百萬美元!”
後半夜,北欖坡戰場上漢語喊殺聲震天而起,四萬餘華人起義軍官兵龍精虎猛地衝出城區,揮舞著步槍、衝鋒槍、雪亮的刺刀,以逆襲反擊之勢咆哮向圍城的泰軍,數十輛汽車一馬當先,架在上麵的機槍、擲彈筒、迫擊炮一起發出怒吼,夜色中,子彈猶如閃電飛蝗般傾瀉向泰軍,炮彈更是飛火流星,手榴彈漫天亂舞,無數槍械的掃射聲、密集不斷的爆炸聲伴隨著漢語喊殺聲一起震碎了夜晚的寧靜。泰軍措手不及,立刻被殺得人仰馬翻。由於泰軍四麵圍城,所以兵力密度不高,反擊的華人起義軍則集中兵力,逐個地攻擊泰軍的防區陣地,不但在火力上占據著極大優勢,在兵力上也超過泰軍,在氣勢上更是碾壓泰軍。激戰爆發後,泰軍暈頭轉向,雖然部分部隊堅持抵抗,但大部分泰軍陷入了混亂乃至潰亂,華人起義軍的機槍群爆發出雷霆萬鈞的火舌,密不透風的火力網所到之處,泰軍成片在慘叫哀嚎聲中血霧滾滾地倒地,血泊遍野、屍骸狼藉,反擊的華人起義軍踏著遍地血泊屍骸,不斷地攻殺泰軍。準備充分的華人起義軍火力強大、彈藥充足,子彈打得就像潑水,泰軍在火力網裡狼奔豕突、哭爹喊娘,少部分華人起義軍在彈藥耗儘後,端起明晃晃的刺刀,如狼似虎地繼續追殺泰軍,刀鋒所向,泰軍魂不附體、狼奔豕突。混戰中,泰軍第2師在師長沙旺素西的指揮下,不戰而退、臨陣脫逃,導致泰軍原本就搖搖欲墜的防線一下子徹底瓦解。北欖坡郊外,漫山遍野儘是華人起義軍官兵在追殺四散奔逃的泰軍。
“投降不死!”華人起義軍裡會泰語的官兵一邊奮勇作戰一邊高聲大喊。
很快就有失魂落魄的泰軍官兵舉手投降,並且投降的泰軍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