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節 軍隊概述_二戰之我是蔣緯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17節 軍隊概述(1 / 2)

二戰之我是蔣緯國!

軍力概述

截至美國參戰前,中國軍隊經過蔣緯國的對曆史的全麵改動以及多年苦心經營,其整體實力已經非常強大,原先全世界共有八大列強(美、德、蘇、英、法、日、意、中),此時,蘇聯徹底一蹶不振,國力軍力一落千丈,法國向德國投降,已淪為德國的附庸,意大利一直不溫不火,隻是德國的附屬,英國本土正遭到德國全麵的、強勁的、正確的、針對性極強的打擊,加上其在海外戰場上屢戰屢敗,國力軍力損失極大,其處境已是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在名義上,蘇聯和法國都已經退出戰爭(法國的國力軍力基本上被德國所用,使德國的國力軍力又得到很大增長),而意大利始終都是德國的附屬,被德國全麵而牢固地控製著,德意兩國可以被視為一體,意大利的國力軍力可以被計算進德國的國力軍力內,因此,接下來的世界是五大列強(美、英、德、日、中)進行爭霸逐鹿的舞台。五大列強在綜合國力強弱上依次是美國、德國、中國、英國、日本;至於軍力,如果隻比陸軍,依次是德國、中國、英國、日本、美國(美國陸軍此時還沒有展開全麵性擴軍);如果隻比海軍,依次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中國。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經營以及多次的整頓、改編,中國陸軍此時共有210個師(番號是“第1至第210師”)和1個旅(番號是“榮譽第1旅”),不設立獨立部隊和暫編部隊,從而完成全麵的正規化,加上各種附屬部隊,正規軍總兵力約500萬;另有近百個“勞動旅”、近千個“民兵團”、數十個憲兵聯隊、數十個武警聯隊,總人數約500萬,是正規軍的後備兵員,因此,中國陸軍眼下正規軍兵員和接受過完善軍事訓練的預備役人員合計約1000萬;其中,正規軍部隊裡屬於“南京軍”的共有27個師和1個旅,由於南京軍自成一係,並且擁有很多特權,因此部隊編製跟其餘部隊很不相同,不但更加精煉,也更加龐大,南京軍的每個師都是“三旅九團製”,主力部隊甚至還設有師部直屬的炮兵旅和騎兵旅,使得南京軍一個師在兵員數量上普遍達到3萬人以上,主力師更是差不多有4萬人,相當於常規部隊的一個軍,至於其餘部隊(常規部隊),每個師都是“二旅四團製”,兵員數量13萬至15萬。中國陸軍500萬正規軍,南京軍約150萬,另外,中國軍隊唯一的生化兵部隊(第100師)也在南京軍內。

關於騎兵部隊,雖然騎兵在此時已經開始沒落出戰爭舞台,但因為中國陸軍機械化水平不高並且機械化建設也不能一蹴而就,戰馬等馱畜在軍隊裡、在戰場上還是有著很大用途的,中國陸軍此時不再設立單獨的騎兵師,更加沒有騎兵軍,隻有旅、團、營、連級的騎兵部隊,分散在野戰師裡,比如南京軍的五大主力師,都有師部直屬的騎兵旅,南京軍其餘師大部分也有師部直屬的騎兵團,中國陸軍其餘師大部分沒有專門的騎兵部隊,部分有,但最大規格也隻是騎兵團,最多的是騎兵營。中國陸軍的騎兵部隊此時執行的主要是警戒、搜索、偵察、襲擾、協助作戰等任務,是戰場上的輔助力量,但規模較大、裝備較精良的騎兵部隊(比如南京軍五大主力師的師部直屬騎兵旅)仍然會直接參戰甚至獨立執行戰鬥任務。中國陸軍的騎兵精銳都在南京軍裡。

關於炮兵部隊,中國陸軍現有炮兵部隊的規模和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不設立獨立炮兵部隊,而是跟騎兵部隊一樣分散在野戰師裡,越是精銳的部隊,其擁有的炮兵部隊就越強大,比如南京軍的五大主力師,都有師部直屬的炮兵旅,步兵旅或裝甲兵旅還有炮兵團或炮兵營,有的團甚至有炮兵營,南京軍其餘師大部分也有師部直屬的炮兵團,中國陸軍其餘師大部分沒有專門的炮兵部隊,部分有,但最大規格也隻是炮兵團,最多的是炮兵營。就跟騎兵一樣,中國陸軍的炮兵精華都在南京軍裡。

關於裝甲兵部隊(坦克部隊),中國陸軍現有裝甲兵部隊的規模和實力也是較為不錯的,幾乎都集中在南京軍裡,包括若乾個裝甲師、輕裝甲師、裝甲步兵師,還有數量更多的大量使用裝甲車、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的機械化部隊或摩托化部隊。

在軍事製度上,中國陸軍已趨近完善,在訓練上,中國陸軍也已大體上完成係統化建設,在武器裝備上,中國陸軍的情況同樣日新月異,擁有規模十分雄厚、產量十分強大的軍工業。在重武器的生產上,中國陸軍的軍工業與德國相比有著很大差距,產量約為德國的三分之一,超越日本,略遜於英國,但如果跟全力開動的美國相比,則完全是難以望其項背(就連德國也大大地比不了軍工業全力開動的美國);在輕武器的生產上,中國陸軍的軍工業則跟德國相差無幾,並且大大地超越日本,也較大地超過英國,當然,跟軍工業全力開動的美國還是無法相比的。至於武器裝備的製式,中國陸軍主要有四種德式、日式、蘇式、中式,德式武器來自從德國進口以及獲得德國的生產線後進行的本土化生產和仿製,日式武器有的來自日本的轉讓、租借、出售,有的來自獲得日本的生產線後進行的本土化生產和仿製,但數量和產量都大不如德式,蘇式武器來自戰場繳獲以及接收蘇聯武器裝備生產線後進行的本土化生產和仿製,數量低於德式、高於日式,可以裝備上百萬人,中式武器則是本土自行研發、改進、生產的。在多次大整頓後,中國陸軍因為三個原因而走上“全麵德械化”路線,一是中德關係密切,在軍事、科技、工業、經濟等方麵都進行著極為密切的合作,兩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上使用同種製式既是利大於弊的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二是德式武器的性能十分可靠、先進、優異,值得中國陸軍“全盤照搬”,三是成本,中國陸軍肯定不能始終使用“萬國牌”武器,既有德、日、蘇、中四種,必然要挑選一種全麵覆蓋另外三種,德式自然就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中國陸軍在武器裝備上是全麵德械化的,但並未完成,南京軍已經全麵完成,其餘部隊還在進行中;另一方麵,中國陸軍雖然崇尚德械,但並不迷信德械,采取“集百家之長”的正確方針,雖然全麵普及德械,同時也吸收日式、蘇式、中式武器裡的佼佼者,繼續大力生產並不斷地裝備部隊,比如日軍的中小口徑火炮、蘇軍的大口徑火炮和火箭炮等。南京軍全麵德械化,其餘部隊裡部分德械化,大部分還使用著日械、蘇械、中械,這是源於一個簡單的道理因為兵工廠與其製造98k步槍裝備非德械部隊,更加應該把生產力用於製造更多98k步槍子彈補充給處於最前線的南京軍,非前線、駐紮再本土國內後方的部隊隻要有槍哪怕是蘇式日式中式就可以了,暫時不需要急切地都轉為德械。

中國的軍工業之所以能有今日的規模和生產力,源於四方麵一是本土自行建設、發展、經營,二是德國人、猶太人等外界盟友的支持援助(也包括日本人),三是打贏蘇聯戰爭後從蘇聯境內掠奪回來的大量的機器設備和大批的技術人員,四是收複東北後,接收了日本人在東北苦心經營十年之久的建設成果。當然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蔣緯國改變曆史的基礎上。

即便美國參戰後,中國陸軍仍然被公認為“世界第二”(第一自然是德國,第三是日本),這都是蔣緯國的功績。

中國空軍此時也是頗具規模、頗有實力的,跟中國陸軍一樣,中國空軍能從當初的區區幾百架老式飛機發展到此時擁有幾千架新式飛機,完全離不開蔣緯國的苦心經營。中國空軍主要包括“航空兵部隊”、“防空兵部隊”、“空降兵部隊”三大部分。航空兵方麵,在扣除掉戰爭期間的損失和消耗,中國空軍在美國參戰前擁有將近9000架飛機,並且都是新式飛機,其中,75是戰鬥機,10是轟炸機,還有15是運輸機、偵察機等其它機種,之所以比例如此失衡(一般而言,一國空軍裡的轟炸機數量跟戰鬥機是差不多的,甚至轟炸機比戰鬥機略多一點,比如德國空軍,轟炸機就比戰鬥機多一些),因為中國空軍在發展初期走的是“戰鬥機第一”甚至“戰鬥機唯一”路線,目的是“不求能炸人,隻求不被人炸”,該路線經過中日戰爭和蘇聯戰爭的檢驗,無疑是正確的,但也產生了“後遺症”,導致中國空軍在機種比例上“嚴重偏科”,戰鬥機力量很強,轟炸機力量十分欠缺,“不被人炸,同時也無力炸人”,不過,此時已經有所改善和緩解,轟炸機數量在不斷增加,可在整體上還是明顯比例失衡的。

中國空軍航空兵部隊以“聯隊”為主要單位,戰時再由若乾個聯隊組成戰區級彆的集團,現有約三十個航空聯隊,二十多個是戰鬥機聯隊,剩下的聯隊裡,轟炸機聯隊和運輸機聯隊各一半。一個航空聯隊下轄幾個航空大隊,一個大隊下轄幾個中隊,一個中隊下轄幾個小隊。至於飛機的研發、製造和生產,中國空軍在這一點上原本十分薄弱,中日戰爭結束時才具有真正的飛機生產能力,在蘇聯戰爭結束後,由於掠奪到蘇聯的大量機器設備和大批技術人員,飛機的研發、製造、生產能力才得以迅猛增長。中國空軍此時的飛機生產力已經不遜於日本,生產出的飛機約三分之二是德式飛機,約三分之一是中式的“木頭飛機”(跟猶太人合作的)。

中國軍隊的防空兵部隊統歸中國空軍管轄,由於中國空軍擁有數量龐大、戰鬥力強勁的戰鬥機部隊,所以中國軍隊的防空兵很少得到實戰機會,加上中國需要把有限的資源和資金集中於軍隊最急需的武器裝備的生產,使得需求性不高的高射炮、高射機槍等防空武器產量較低,所以中國空軍的防空兵部隊規模不是很大,現有二十多個防空團,武器裝備較為欠缺。

中國空軍的空降兵部隊在戰術、思維、理念、實戰經驗等方麵都走在世界前列,但因為實戰需求性不是很高,所以走的是“精兵路線”,目前維持著一個師(二旅四團製)的編製。

中國空軍總兵力約60萬,其中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50萬,防空兵部隊總兵力約5萬,空降兵部隊總兵力約2萬(包括後勤人員),另有各種附屬部隊總人員約3萬。

相比起中國陸軍和中國空軍在短短幾年內脫胎換骨式的迅猛發展,中國海軍雖然進步很大,但幅度遠不如陸空軍,其根本原因並非中國不需要強大海軍,而是中國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時間建造一支強大海軍。中國海軍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水麵艦隊、潛艇部隊、陸戰部隊、航空兵部隊。

中國海軍的陸戰部隊計有6個師,都是二旅四團製,每個師約15萬兵力;另外,中國海軍的布雷部隊在中日戰爭期間規模較大並且作用較大,但該部隊已經不再具有較高的戰場需求性,因此被全麵裁減並且被並入陸戰部隊裡;

中國海軍的航空兵部隊計有若乾個航空隊,裝備各型飛機500餘架,主要機種是戰鬥機、俯衝轟炸機、魚雷攻擊機、運輸機、偵察機,駐紮在中國本土沿海重要地區與部分陸戰部隊進行混編,組成岸防部隊;

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一直得到最高程度的重視和最大力度的建設,所以雖然受限於中國國力以至於規模不是特彆巨大,但堪稱中國海軍的精華所在,目前計有各型潛艇約50艘(以戰鬥潛艇為主,其中3艘屬於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其餘的都是中國海軍向德國購買或德國援助給中國或中國自行建造的,還有幾艘是蔣緯國“沒收”泰國海軍的潛艇)。至於潛艇的研發和製造,中國海軍目前無力自行研發潛艇,完全就是用德國的潛艇設計圖紙和潛艇製造設備進行建造,起初產量很低,但因為德國的持續援助以及在蘇聯戰爭結束後得到大量機器設備和大批技術人員(蘇聯雖然不是海軍大國,但卻是潛艇大國,擁有十多家潛艇研究機構、潛艇製造工廠和成千上萬的潛艇研製人員),使得中國海軍自行建造潛艇的能力得以大幅度增長,目前已經達到每月建造潛艇10艘以上的水平,隻要資金資源充足,一年可以新增潛艇130艘左右。

中國海軍的水麵艦隊在成分上是十分複雜的,因為建造大型軍艦需要耗費高額的資源和漫長的時間,所以購買、租借、搶奪、繳獲彆國軍艦是中國海軍水麵艦隊獲得軍艦的最大的途徑。中日戰爭前,中國海軍共有50多艘艦艇和數十艘輔助船舶,絕大部分都是小艇老船,總噸位隻有區區44萬噸,中日戰爭期間,累計損失了約四分之三的大型軍艦(都是老式的),但是搶奪到10多艘日本軍艦,在蘇聯戰爭前和戰爭期間又獲得一些蘇聯艦艇,同時向德國訂購了一些艦艇(主要是潛艇)並且得到德國援助的少數艦艇,中國海軍自身也建造艦艇(主要是魚雷艇、炮艇),截至美國參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海軍水麵艦隊擁有的艦艇主要包括

航空母艦1艘龍驤號(日本海軍租借給中國海軍的);

重型巡洋艦1艘中正號(原是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基洛夫號,排水量達到9000噸,但該艦已經有些過時老舊,實際戰鬥力不算強);

輕型巡洋艦4艘寧海號、平海號(前者是中日戰爭前向日本訂購的,後者是中國海軍在獲得日方的寧海號設計圖紙後自行建造的)、安海號、定海號輕型巡洋艦(原是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兩艘輕型巡洋艦);

輔助巡洋艦3艘驚濤號、怒浪號、狂瀾號(都是德國援助的,三艦原名阿特蘭蒂斯號、奧利安號、維德爾號,噸位都超過15000噸,實際上是用民船改裝的並且偽裝成民船的軍艦);

各型驅逐艦12艘緯國號(原日本的時雨號)、平津號(原日本的海風號)、太原號(原日本的山風號)、徐州號(原日本的江風號)、淞滬號(原日本的天津風號)、紫金山號(原日本的雪風號)、海參崴號(原屬於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列寧格勒級)、海蘭泡號(同上)、雙城子號(同上)、伯力號(同上)、廟街號(同上)、尼布楚號(同上);

各型炮艦20多艘中山號、逸仙號、大勝關號(原日本的嵯峨級)、烏龍山號(原日本的嵯峨級)、湯山鎮號炮艦(原日本的嵯峨級)以及中日戰爭結束後陸續建造出的龍潭鎮號、北崮山號、幕府山號、紅山號、雨花台號等;

各型炮艇40多艘(大部分是屬於中國自行研製建造的鹹寧級);

各型巡邏艇100多艘(包括原屬於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27艘);

各型掃雷艇30多艘(包括原屬於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22艘);

各型魚雷艇300多艘(包括原屬於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58艘,大部分還是中國海軍自行研製建造的黃蜂級);關於魚雷艇,很顯然,這支部隊曾經跟潛艇部隊一起撐起了中國海軍在中日戰爭期間頑強抵抗日本海軍的脊梁,眼下,中國海軍雖然努力地朝著“大艦大船”方向邁進,但海軍的建設是不能操之過急的,需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因此魚雷艇在中日戰爭後並沒有被中國海軍輕視,仍然是中國海軍的王牌武器和招牌武器,維持著龐大的規模;

運輸艦、運輸船等其它各種型號的輔助艦艇船舶共約80艘。

中國海軍此時合計擁有各型艦艇船舶約600艘(絕大部分是小型的,光是魚雷艇就占了一半數量),總噸位約10萬噸(包括向日本租借的龍驤號航空母艦),海軍總兵力約30萬人。

美國參戰後,海戰必然是這場世界大戰的主要組成部分,實際上,聯盟國陣營此時所剩兩大敵人無論美國還是英國,都是海軍大國、海軍強國,美英海軍在戰前是並列世界第一的。八大列強裡,蘇聯海軍不複存在,中國海軍的實力已在上文進行過概述,接下來概述德、日、意、法、美、英六國海軍實力。

德國海軍

因為蔣緯國的“指點迷津”,德國海軍在戰前走上了一條新道路,以潛艇為核心和主力,不發展沒有太大用途的航空母艦(德國海軍不發展航母共有三個原因,一是資源和時間有限,需要集中性用於潛艇的發展,二是航母可交給日本海軍、意大利海軍去發展,二是德國海軍主要假想敵是英國海軍,德英之間隻隔著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德國空軍完全能覆蓋這片海空區域,所以德國海軍不太需要航母),更加不發展實際用途更低的戰列艦,所以,曾在原先曆史上威名赫赫的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都沒有誕生,同樣,齊柏林伯爵號、彼得·斯特拉斯號航空母艦也沒有問世,但德國海軍還是擁有一些水麵軍艦的,包括

裝甲艦3艘呂佐夫號(德意誌號)、斯佩海軍上將號、舍爾海軍上將號;

戰列巡洋艦2艘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

重型巡洋艦3艘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布呂歇爾號、歐根親王號;

輕型巡洋艦6艘(3艘屬於萊比錫級,3艘屬於柯尼斯堡級);

輔助巡洋艦10多艘(不包括贈送給中國海軍的3艘);

驅逐艦20多艘(另有10多艘在陸續建造中);

魚雷艇100多艘;

其它各種型號的輔助艦艇船舶共約100艘;

潛艇400多艘(還在持續建造中)。


最新小说: 出口成真!對照綜藝女配發瘋爆紅 玄門小相師:從街頭到淩霄 彆慌,對麵主角是我閨蜜 太上忘情記 惡毒女修嬌又軟,反派大佬頂不住 穿成冷宮棄妃,我在後宮開小賣部 黑道風雲:我的京城姐姐 全世界覺醒者都聽著:老子是災厄 穿回九零,助力媽媽星途璀璨 結婚三年仍完璧,改嫁糙漢就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