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女柳月牙!
月牙兒看著滿滿一倉房的皮毛發了愁了,自己不善於長做針線活兒,單靠李氏和張桂花,那要做倒啥時候。
如果秋前頭做不完,秋收就要近兩個月。秋後天就冷下來了,再做了賣就晚了。思索良久,她來到了王根兒家。
張氏和王根兒娘一看月牙兒來了她們家,忙熱情的迎進了懷裡。
張氏給她端了一碗茶說“月牙兒,你今天怎麼得空了。”
“嬸兒,我有點事想找你幫個忙。”
“什麼幫忙不幫忙的,有事你就直說。你的事兒就是我家的事兒。”
月牙兒不好意思的笑笑說“是這樣,咱們上次糅製的毛皮都已經乾透了。我尋思著想讓你找些會做針線活兒的大娘大嫂們,幫忙做針線活兒。做好一個給五十文錢,大的給一百文。”
張氏爽快的說“這好說,彆說給銀子了,就是不給,大夥兒也願意去的。你們什麼時候吧!正好離收秋還有個七八天的,大夥兒都在家閒著呢。”
“隨時都可以去的,針線我都準備好了。隻要她們帶著剪刀和針錐子就行了。”
“那好說,我和娘這就去喊她們,人要是不夠還有我娘家莊的人,保準秋收前把活兒給趕完。”
說著風風火火的出去喊人去了。
本來她是想讓小荷和許嬸去村裡找人的,但她們和村子裡的人來往都不多。她母親和張桂花和村裡人來往就更少了,許叔一個大男人乾不了這活兒。倒是張氏最合適,上次糅製毛皮時,她就從村裡喊了不少大娘大嫂幫了大忙。
月牙兒剛到家和李氏說村裡的大娘大嫂們,要來家裡幫忙做針線活兒。就見有大娘大嫂們嘰嘰喳喳的說笑著上來了,她們都拿著小凳子,端著做外針線用的籮筐。
“月牙兒,有什麼活你就說吧!”
“地裡的活咱不如老爺們,這針線活兒還真是沒得說。”
“隻要你說怎麼做,我們一準給你做的好好的。”
月牙兒拿出來自己做的一個袖筒給她們看,隻見一個兔子皮被縫成了圓筒狀,兩隻手放裡麵還挺舒服的。
大夥兒看後都笑了起來,一個大娘說“月牙兒,看你乾啥啥行,沒想到針線活兒倒是差點。這以後嫁人了可咋辦呀!”
月牙兒一聽,羞紅了臉。自己費了很大勁兒,才把這個袖筒給縫好。這毛皮不好紮,她做的針腳有點大,還不齊。
一位大嫂說“月牙兒,我看這袖筒裡麵,不如縫上一層布,這樣手放進去就舒服多了。”
月牙兒聽了連連點頭說“好呀,隻不過要麻煩大娘大嫂們了。”
“這不是事。”
劉員外聽說月牙兒家在做暖袖筒,就讓夥計把鎮上的碎布頭給她送來了兩麻袋。
她看著好多不足一紮長的布條,這做什麼用呢。忽然想起係手套的帶子,就撕了幾條不同顏色的編了個繩辮子。
小荷看見了說“還挺漂亮的,你準備做什麼用呢?”
“一會兒,你就知道了。”說著,她拿了一塊布,剪成兩個手的樣子。讓小荷給縫好了,戴在手上正合適。
於是就讓小荷照著樣子,把那些做不了袖筒的小毛皮,給剪成了做手套。
那些大娘大嫂們隻看了月牙兒做的成品,連問都不問,就忙著做去了。月牙兒隨便拿起一個做成的袖筒,都比她做的要好太多了。細密的針腳,不仔細看都找不到袖筒的接口在哪。本來她還擔心有人做不好怎麼辦,想在看來都是多餘的了。
二十多個人一天做了有百十個,大家的速度都差不多。多的一天做五個,少的也能做四個。照這樣下去,到秋收前能做完,不過有點緊張。
第二天一早大娘大嫂們就過來了,月牙兒沒有看見張氏。想是她家裡有事來不了了,王根兒娘眼睛不好,所以就沒過來做針線活兒。張氏的針線活倒是是不錯。昨天她一個人就做了五個,她們說說笑笑,吵吵鬨鬨的還一點也沒耽誤了手上的活兒,活兒做的也都漂亮。
月牙兒剛把熱水罐子放在院裡的石桌上,張氏就駕著牛車來到了院外,後麵還跟著一輛牛車,是張氏的娘趕著的。兩輛牛車停下,下來十多個年輕的大嫂。張氏高興的說“月牙兒,這些都是做針線活兒不錯的,你放心三二天就能把活給乾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