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工作早在去年就開始做了,當時根據地享受著連戰連勝所帶來的戰爭紅利,一直處於財政盈餘的狀態,並未出現赤字。
但以後不會了。
看著連片的棗樹林,沐陽的心情也漸漸變得好了起來。
“這樹林是人工種的,會不會惹上蟲害呢?”
“應該不會,棗樹是本地樹種,哪怕發生了蟲害,也有天敵消滅他們,損失應當不會太大。”方伍學了一些生物知識,便主動在沐陽麵前“賣弄”起來。
“是嗎?那就好,還是彆讓棗樹離天然樹林太遠,我就是怕出問題。”
“曉得了,等會就下去叮囑他們。”
棗樹是一大看點,而遠處那熱火朝天的景象才是最吸引人的。
有了八路軍的農貸,百姓在戰時也不至於完全失去生存的能力,而作為回報,他們除了需要支付低額的利息外,還得配合八路軍挑選優良麥種。
這一點沐陽無比感歎,自己比起其他八路軍指揮員而言還是不如,他更注重工業產物,而晉察冀的乾部同誌們,都在為溫飽發愁。
民以農為本,那些同誌什麼都不管,就隻有農業最重視。
這次種下的,有一部分是邊區送來的優良種子,有“南華一號”還有“蜀黍一號”等等,都是勞動人民經驗與知識的結晶。
沐陽拿起一顆種子,他很久沒種過地了,看不出這些種子有什麼差異。
其實種子就是果實,這些種子都是能吃的,與一般的飯食本質上沒有差彆。百姓們挑出裡麵個大粒滿的果實保存,而那些乾癟的、顏色怪異的種子則是自己吃,來年耕種都是用最好的。
“這應該不是雜交作物……”
回想著去年開花時、豐收時的作物模樣,沐陽如此想著。
現在的技術,大概率沒能搞出高產的雜交作物,這些被邊區乾部們稱為“優良種子”的,估計隻是正常的作物。
雜交技術看似簡單,實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努力。
理論就在那,沐陽也懂理論,可實踐所需要的花費的時間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也隻有甘願將身心奉獻給土地的人,才會去鑽研農業技術吧。
“管他呢,蕎麥這玩意,見土就能活,隻要撒下去,入秋肯定能收獲。”方伍看沐陽沉默了,卻是有些不以為意。
“是嗎?見土就能活?”沐陽心裡一動,難道蕎麥比土豆還厲害?
這是不可能的,若是的話,這裡的百姓肯定都種蕎麥去了。
“能,它特點就是耐乾旱,你手上這粒,應該是甜蕎,撒下去就能長,而且長得特彆快!”方伍以前就是種蕎麥的,對此非常了解。
沐陽知道後,一點情緒波動也沒有,而是平淡地問
“還有呢?”
“額……就是結的蕎麥粒太少,種個幾畝地還不夠我一個人吃的。”方伍尷尬地撓了撓頭。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