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
在匈牙利王國境內,大批神羅軍隊彙聚到這裡,整頓之後,再朝著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前進。
奧斯曼帝國的大軍,早就聚集在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嚴陣以待,等候神羅軍隊的進攻。
神羅軍隊一次性對上兩大帝國。
萊茵河方向的法蘭克帝國,主要參與戰爭的諸侯,乃是巴伐利亞公國、普法爾茨伯國、施瓦本公國、符騰堡伯國等。
他們將會直接朝著法蘭克帝國帝國的瓦盧瓦地區前進。
至於巴爾乾這邊,則是奧地利以及勃蘭登堡兩個軍事強國出手。
神羅這一次進攻的想法,倒是非常簡單,以進攻奧斯曼帝國為主,法蘭克帝國更多是牽製為主。
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非常迅猛,短短時間內就占據有大量的領土。
大半個地中海,都快要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內海。
若不是奧斯曼帝國新占領的領土太多,難以提供多少收益,組建出來多少軍隊,開采多少礦物。
就以其龐大的領土,沒有這麼一些問題,僅僅依靠人口和資源的優勢,未必就不是神羅的對手。
更彆說,奧斯曼帝國還在進攻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帝國和大明的戰爭,神羅是管不上,過於遙遠。
但是,奧斯曼帝國想要繼續朝著東方擴張,並有可能解決掉奧斯曼帝國當前最大的競爭對手。
這就不是神羅所能容忍。
奧斯曼帝國和帖木兒帝國在信仰層麵,就存在巨大的割裂。
一方以容忍和開放為主,接納其他的信仰,似乎是想要建立強大的普世帝國。
另外一方,則是有點不一樣,帖木兒帝國妄圖取代當代的哈裡發,建立全新的神權和王權為一體的國家。
不管怎麼看,奧斯曼帝國的威脅,似乎都會更大一些。
後者征服土地,內部必然會存在激烈的反抗,就注定難以做到飛速的擴張,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在征服土地的治理上。
相比之下,奧斯曼帝國的模式,消化起來就非常快。
從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的軍隊,就能窺視出來,新征服的土地立刻就能提供不少忠誠的士兵。
並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提供更多的士兵。
神羅集思廣益,內部眾多的成員,隻要有一人發現問題。就足夠將問題給擴張出去,讓其他人都知道其中存在的危害。
所以,神羅才會選擇優先進攻奧斯曼帝國。
勃蘭登堡和奧地利絕對算是帝國內部強大的軍事諸侯。
奧地利大公學習伊比利亞、不列顛、波蘭、斯堪蒂納維亞等等地方的經驗,組建出來諸多強大的特殊軍隊。
不管是方陣步兵,還是長弓手、翼騎兵等等。
奧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都進行學習,搭配更為充足的後備軍隊,以及精良的裝備,軍隊戰鬥力絲毫不容小覷。
能穩穩坐在帝國的皇位上,光靠外交手段,那絕對是不夠。
更彆說,帝國內部不斷兼並的時候,外交手段起不到多麼大的作用。
唯有強大的武力,才是穩住地位的手段。
勃蘭登堡的軍隊實力強大,除開武器層麵,還有就是兵員的選擇。
有彆於其他軍隊士兵的擇選,勃蘭登堡的軍隊士兵那不是什麼人都能當,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勃蘭登堡士兵,就必須要經過層層篩選。
但凡有那麼一條不合格,就會被排除在外。
不過,窮山惡水出刁民,勃蘭登堡的地理環境不算好,民風本就比較剽悍。
人不多,但是素質很高。
他們就是最合適勃蘭登堡軍隊的選擇。
同時,進入到軍隊後,諸多的好處,包括不限於權力和地位。
想要成為人上人,進入軍隊就是最好的選擇。
軍隊幾乎把控勃蘭登堡所有,因此外人就常常說,“勃蘭登堡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
勃蘭登堡的軍隊數量不多,但是說起來戰鬥力,在帝國內部那絕對是無人能及。
……
神羅大軍彙集在匈牙利之後,就立刻朝著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發起進攻。
奧斯曼帝國早就在這麼一些地方嚴陣以待,等候敵人的進攻。
瓦拉幾亞相對平坦的地形,直接就成為雙方對戰的主要戰場。
奧斯曼帝國駐紮在這裡的統帥是馬哈茂德,出身奧斯曼家族,乃是非常有名的將才。
在奧斯曼帝國的開疆拓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等多個國家,全部都是馬哈茂德統帥大軍出征,將他們給徹底征服。
另外,最初在進攻阿爾巴尼亞的時候,帝國遭遇到非常大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