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冉冉。
大明軍隊在東洋不斷推進的時候,穀誌誠統領大軍對唐國的進攻卻顯得有些艱難。
從京城到雲貴之地,光是行軍就耗費兩個月多月的時間。
前線的消息,穀誌誠一直都在關注。
原本,穀誌誠還在想著唐國會不會冒險,選擇主動進攻大明。
這也是穀誌誠時不時關注的緣故。
至於說,唐國會不會進攻到大明境內,對大明的百姓造成什麼威脅。
穀誌誠是完全就沒有這樣的擔心。
與唐國的邊境位置,大明在這裡建造有幾個堅固的城池,眾多堡壘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就好像是另外一處長城。
此等堅實的防護,唐國就算是想要進攻,也會耗費極大的心思。
同時,附近生活的百姓不少,其中青壯更是數不勝數。
大明軍事革新後,常備軍隊有極大的削減。
但是,這不代表大明的軍事實力就被極大削弱。
恰恰相反,地方上民兵團體還在不斷擴張。
地方上,年紀在十六到四十歲的男性都被編入民兵隊伍中。
每周會抽出來一天時間,參與到常規的軍隊訓練中。
主要是體能訓練,以及火槍和火炮的使用。
當然,雙休是正常的雙休,每周騰出來的訓練時間,依舊按照常規的工資發放。
到這個年紀,男性多數是在大明商行或者其他勳貴,布爾喬亞等人開設的工廠工作。
所以,內閣還是很輕鬆就能調和這樣的規定。
至於說,每周加班。
那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事情。
若是存在有必須長期在崗的職業,比如捕快、大夫等等。
他們都會采取輪休製度,招募足夠多的人手,保證每周都能正常輪休,且每天都人正常值崗。
而且,這些崗位上還有女性參與。
就算是民兵,女性一樣可以選擇參與。
但是,女性主動參與進去,也不要想著會有什麼優待,進入到軍隊中就是一視同仁。
其他的崗位,也是一樣的模式。
“女性一樣能撐起半邊天。”這是內閣給出來的宣傳語。
有內閣作為背書,輿論導向什麼地方就不用多說。
除開,男性義務參與到民兵隊伍,女性可以主動參與民兵外。
還有就是年紀超過十二歲,願意接受軍事訓練的童子,一樣可以參與到民兵隊伍。
不過,他們就有些像是預備訓練,且多數還在培養理論知識,培養路線完全就是按照指揮軍隊的將軍。
人才,往往是從小培養出來。
就算是將才,也是一樣需要從小培養啊。
所以,內閣才會有接納童子參與軍隊的決定。
按照預想,這麼一批從小就進行軍事理論訓練的少年,在長大之後就能錄取其中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專門的將軍學堂培養。
有以上的諸多措施,大明的軍隊實力絲毫就沒有削弱。
隻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武裝大批的軍隊。
……
當穀誌誠帶領大軍趕到梧州附近的時候,東洋一些消息就送到他的手中。
從大明京城到東洋,還有海運幫助,行軍的路線比他們短很多。
所以,穀誌誠早就知道東洋方向的戰鬥會先一步打響。
隻不過,在收到消息的時候,穀誌誠還是有些意外。
“這……未免太快了一點吧!才過去多長時間?他們頂多就是作戰兩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奪取九州島,準備朝著東洋的京都進攻。”
穀誌誠心中焦急,在收到消息後,就覺得需要趕緊行動,可不能讓習明朗給比下去。
雖說,這無關乎什麼比拚。
但是,習明朗攜帶的新式火炮數量和新式啊弓弩都比穀誌誠攜帶的少許多。
而且,習明朗還分潤有一些新式火炮到水師上。
這數量的差距就更大。
明明比他們擁有更強大的武器實力,還落於下風的話,那就是怎麼都說不過去。
“加速行軍,給我擊穿唐國在河內地區的防線,將他們堅不可摧的防線撕開一道口子,快速朝著他們的都城阿瑜陀耶挺進。”
穀誌誠下達命令,就開始指揮軍隊朝著原本大越的地區進攻。
唐國在收到消息後,有幾個月的準備時間,所以諸多唐國可能進攻的方向都駐守有大批的軍隊。
而且,防線的建造還在繼續,一點就沒有停止的意思。
在當前防線的後方,唐國還在修建第二條防線。
唐國的想法,那就非常簡單,拖住大明,爭取足夠的時間。
隻要帖木兒帝國的大軍能參與到戰爭中,那麼一切就都會好起來。
穀誌誠領著大軍趕到邊界,諸多堡壘就橫亙在前方,上麵還架設有大量的火炮。
唐國在擴張中,獲取到的好處不少,一些獎勵自然就讓唐國的生產能李迅速提升。
而且,唐國扼守馬六甲海峽,更有數不清的島嶼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