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軍隊的進攻,還在繼續。但是,後方收到消息的穀誌誠,多少是有些猶豫。到底是,應該不應該,答應唐國的停火請求呢?
“若是讓波立王國和奧斯曼帝國一起進攻的話,我們遭受的壓力不會小,就算是最後取得勝利,造成的損失也會很大。”
穀誌誠知道西域明軍,大部分都已經調集到旁遮普,直接凶猛進攻唐國的後方去。
奧斯曼帝國進攻大明的話,還能有帖木兒帝國阻攔。可波立王國進攻,就能順著草原,直接進入到大明的北方大漠。
“大人,不然我們先問詢一下內閣的意見。”
副將給出來提議。
前線戰場的總指揮,難以做出來合適的判斷,交給後方內閣處理是最好的選擇。
倒不是推卸責任,而是穀誌誠這邊也不能清楚知道,大漠草原和西域到底是什麼情況。
萬一,那邊還有很多力量,完全足夠抵擋其他國家的進攻。
穀誌誠這邊選擇停火,那不就是給大明做出來錯誤的決定嗎?
麵對這樣的提議,穀誌誠隻能選擇上報內閣。
在穀誌誠上報內閣的時候,內閣實際上已經收到消息。
並且,不是隻有唐國的停火請求,還有波立王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勒令停戰。
若是大明還不答應,與唐國達成停火,轉入到和談階段。
波立王國和奧斯曼帝國就會直接參與到戰爭中。
“一群豺狼,覺得我們虛弱,就想要從我們的身上,啃食下去一塊肉嗎?絕對不可能,我們不能答應唐國的要求,繼續打,就繼續打。奧斯曼蘇丹國和波立王國進攻大明,那就一起打了。”
內閣中,以勳貴集團為首的一批人,激烈反對停火。
停火,在他們的眼中,那就是屈辱。不是簡單的停止戰爭,而是向奧斯曼蘇丹國和波立王國認慫。
如此結果,才導致他們內心極大的抵觸。
“大明不是無敵的,直接麵對三個國家的進攻,還是有些吃力。就算是我們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也必然會讓西域和大漠,遭受到不小的破壞。大明對外戰爭,是為讓百姓更安穩且富足的生活,不是為了滿足領土的擴張。”
一些大臣站出來,開始勸說停火。
他們多數是儒家出身,新時代思想的改變,讓他們更加崇尚公羊一類的學說,將潛在的威脅,扼殺在萌芽中。
這就是他們選擇支持大明,對外部進行征伐的緣故。
當然,不支持也不行,隻能是為大明當前的行為尋找理由。
就好像是一句話,不管做了什麼,隻要是勝利者,自有大儒為之辯經。
大明就是這樣,為大明的行為做出來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些儒生能做的事情。
儒生在大明讀書人中占比很高,幾乎是占據到百分之百。
既然,儒生願意站大明,朱祁鎮自然不會苛責儒生。
扶持新思想很關鍵,卻不能瞬間就將陳舊的思想清除。
思想不比蠻族,殺光所有蠻族,就能解決邊境的禍患。
但是殺掉所有的儒生,不一定能徹底解決問題。
如今,儒生對大明出兵的解釋,那就是其他國家包藏禍心,意圖謀害大明之類。
反正,大明出兵,那都是防守性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