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節點柔性抓取係統……“
邁耶重複了一遍,然後繼續解釋道:
“我們的消息人員最開始也沒搞清楚這到底是個什麼,但後來根據恒星公司給二級承包商發出去的訂單情況來看,它很可能是一張麵積非常巨大的、由聚合物製成的大網。”
格裡芬乍一聽還以為是自己想錯了,於是從後往前翻開那份厚厚的報告,花了幾分鐘時間之後,總算看到了一張根據推測而繪製出的示意圖。
然後他才確定,自己的理解確實沒錯。
真的是一張網。
“所以他們那個計劃叫‘太空漁船’,還真不是隨便起的名字?”
格裡芬有點繃不住。
但作為工程師出身的NASA一把手,他很快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具體的技術問題上:
“可他們準備怎麼解決網形控製和纏繞翻滾問題?”
格裡芬前前後後翻了幾頁,確定報告裡並沒有提到過這樣專業的細節。
用空間飛網捕獲航天器這個思路,NASA在90年代的時候也曾經考慮過。
但在政治層麵上,用一個可以長期在軌的航天器去攔截另外一個航天器,這東西很容易被歸類為太空武器,遠不如直接上升式的反衛星導彈更容易打擦邊球。
而技術層麵上,飛網在空間軌道上的展開、飛行,以及與目標發生碰撞之後對整個柔性係統產生的影響都很複雜,捕獲成功率遠沒有想象中那麼樂觀。
當然,這些其實都可以克服。
更麻煩的地方在於,以非直接殺傷為目的的共軌捕獲過程持續時間相當漫長,而對方的航天測控係統也很快就會發現這個不速之客,然後執行變軌機動等防禦動作,導致類似技術幾乎完全沒有實用性。
因此在開展了幾個沒有下文的項目之後,很快就放棄了進一步投入,繼而轉向其它更有效的“硬殺傷”方式。
被稱為“空天戰鬥機”的X37B就是成果之一。
然而當時誰也不會想到,竟然真的會有一個被賦予了額外價值的太空垃圾,值得人類專門執行一次航天發射任務去處理掉。
一番思索之後,即便是格裡芬也不得不承認,即便仍然麵臨不少具體問題,但麵對一個高速旋轉的大尺寸空間碎片,繩網方案確實比機械臂方案要現實,更重要是安全得多。
就算捕獲失敗,由於繩網的柔性特征,其載體也不會受到什麼致命威脅,甚至還能進行第二次嘗試。
“有沒有可能獲取到他們這個……呃……分布式節點柔性抓取係統,的更具體信息?”
邁耶略微思索了片刻:
“具體的可能需要谘詢一下情報部門……但既然是由歐洲而不是華夏國內負責生產,我想隻要不是太核心的部分,應該也隻是時間問題。”
得到這樣的答案之後,格裡芬的思維瞬間活絡起來:
“華夏現在每年隻能進行十次左右的航天發射,而我之前看過他們的任務計劃表,一直到今年年底的發射窗口都已經被排滿了,說明短時間內並沒有相關計劃……”
“如果我們能夠獲取到這個捕獲係統的相關信息,那在航天發射的效率這方麵,華夏人絕對不是我們的對手……”
想到這裡,他抬起頭,準備給邁耶下達新的指示。
然而話未出口,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突然響起。
格裡芬拿起話筒,隻聽到對麵傳來NASA新聞官的聲音:
“局長,華夏航天局突然發布了一個新的聲明,說預計兩個月後的太陽風暴會導致40396號空間碎片的軌道高度劇烈下降,國際空間站正麵臨嚴重的碰撞威脅……考慮到我們NASA仍然沒有給出實際解決方案,因此……”
“因此他們被迫認為,我們的解決方案已經失敗……”
突如其來的消息直接把格裡芬給整懵了——
???
我的計劃失敗了?
可是我怎麼不知道?
等等……
我什麼時候有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