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你也不用過於擔心……他們既然決定把長測試時間和高複現精度分彆放在兩台風洞上麵,那應該還是以技術驗證為主,後麵還需要把這兩項技術結合,才能拿出真正屬於下一代的應用性產品,所以至少在幾年內,我們靠等效模擬結合試飛積累出來的數據還是獨一份……”
“……”
……
在大量經費和ddl的雙重催促之下,x51a項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向前推進著,甚至讓柯林傑這樣的老輩人有了一種回到冷戰巔峰期的錯覺。就在布法羅研究中心的超高速風洞對兩級吻切錐乘波體方案進行最終驗證的同時,火箭動力助推段的測試也正在波音的威爾明頓測試中心同步展開。
相比於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新知識的高超音速動力學以及超燃衝壓發動機,火箭動力屬於是整個項目中不技術難度也並不算高的一環。
如果不是甲方大爹要命的臨時修改項目需求,甚至都無需專門從mit聘請外援。
不過,即便出現了節外生枝的情況,這一部分仍然屬於不太起眼的內容。
整個技術和測試團隊的氛圍也因此而顯得相對輕鬆。
甚至在測試結果確定符合設計要求之後,梅爾麗·赫斯特博士還提出把六台已經被完全燒黑了的火箭助推段一字排開,和三十多名核心人員一起合一張影。
儘管並非所有人都對這種拋頭露麵感興趣,但畢竟是一項重要的階段性勝利,加之赫斯特如今又是子係統負責人,因此眾人也都選擇給她幾分麵子。
再加上簡短的慶祝儀式,一番折騰下來,也不知不覺地很快進入了深夜。
總算結束工作的眾人陸續離開,少數還需要值班的,心思也都飛到了不久之後的聖誕假期上麵。
隻剩下赫斯特的副手兼學弟、也是很長一段時間裡直接負責與波音方麵對接的丹尼爾·賈博倫斯基還留在電腦前麵,準備通盤整理一遍過去幾天的測試流程,以便未來填充自己的博士論文。
但這個本來隻是勤快一下的行為,卻讓他很快捕捉到了異常情況——
儘管測試結果都落在項目允許的數值範圍內,但一號機和二號機在各自對應測試區間以外的工作曲線卻對不上號。
不過,他最開始也沒有太當回事。
畢竟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穩定性相對較差,性能出現一些波動實屬正常,不外乎是挑中了兩台差彆偏大的產品。
而且,連這樣都能通過測試,反而說明新的推進劑設計冗餘度很高。
然而很快,賈博倫斯基就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後麵的36號機也出現了一樣的情況。
按照順序的每兩台之間差異不大,很容易被當做個體差異忽略掉,可是當他把六條曲線繪製在同一張表上之後,卻發現其中的差異並非是正常波動那樣的高低隨機,而是極其規律的依序抬高。
這可不像是隨機因素所導致的結果……
由於固體火箭發動機無法靈活控製的特性,其測試條件並非無極改變,而是預先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分散區間,驗證發動機在模擬實際工作條件下的適應性。
六條工作曲線呈現出有規律的差異,最有可能的解釋不外乎是有人對它們進行了“應試化”的改造。
就像大學計算機編程的考試那樣,隻要事先知道後台對提交程序的驗證方式,就可以省去程序編寫過程,直接輸出幾個測試輸入對應的結果值即可。
隻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整個項目的真實性……
賈博倫斯基下意識想要叫住正在收拾東西的赫斯特。
但目光卻瞟見了旁邊文件上自己和師姐兩個人的簽名。
頓時,一股冷汗從後背冒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