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部效應和霍爾效應。”刑牧春總結道:“理論上,通過增加發電通道兩側電極對的數量,可以同時削弱這兩種效應所導致的電流偏轉。”
常浩南點頭表示認可:“思路是對的,但問題是……”他停頓一下,指了指圖像的橫坐標軸,“發電循環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達到穩態,但JF14風洞的有效工作時間不超過0.1秒。”
李敏此時還有些發懵:“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在測試中獲得真正的穩態數據?”
“就算加入一定的模擬推理要素,地麵風洞測試的有效時長也不可能滿足要求。”刑牧春的寬厚的肩膀似乎一下子垮了下來,“我們需要實際飛行測試。隻有在持續工作的環境中,才能準確評估這些效應的真實影響。”
這句話,讓現場一時間陷入了沉寂
團隊成員們臉上寫滿疲憊,但更多的是不甘心。
他們距離成功如此之近,卻被一個意想不到的物理效應攔住了去路——
淩霄1本身是為了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而設計的動力,這意味著飛行器本體與發動機將呈現高度一體化的設計。
不可能有額外的空間來容納兩段MHD發電設備。
而計劃中可重複使用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則要等到幾年後才能開始進行驗證飛行。
常浩南等團隊領導身兼多職,倒是可以不在乎把其中某個項目推遲到有條件之後再繼續進行。
但還有不少專職參與管式磁流體發電係統研製的同誌,他們卻很難放下手頭工作等這麼長時間。
而且,過長的空窗期也會對項目本身的進度產生負麵影響。
一時間,沒人能想出個妥善的解決辦法。
直到一陣倦意襲來,常浩南看了看時間,才意識到實驗已經持續了近二十個小時。
他環視周圍,入眼的是十幾雙布滿血絲的眼睛和憔悴的麵容。
“今天就到這裡吧,大家先休息。”他的聲音依然平靜,“我們明天再討論解決方案。”
眾人陸續離開,常浩南最後一個走出控製室。
走廊裡,他遇到正在收拾工具的李敏和王睿。
“彆太擔心。“前者正試圖安慰身旁年輕的工程師,“至少我們已經證明了基本概念是可行的……”
……
回到辦公室後,常浩南也終於有點熬不住了。
畢竟已經年過三十,精力和身體素質不再能和二十來歲最巔峰的時候相比。
他打了個哈欠,準備換上衣服小憩片刻。
但在躺到床上之前,他下意識地來到辦公桌前掃了一眼。
卻碰巧看到桌上放著一份報告——
2010年上半年懷柔科學城風洞中心的測試總結。
封麵上還貼著一張便簽:“常院士,這是近六個月的風洞工作情況彙報——辦公室小王”
嚴格來說,常浩南並非懷柔科學城的負責人,也不在力學所掛有任何職位,所以這種工作報告性質的東西完全不需要他來審核。
隻不過出於尊重,當然也可能是薑宗霖的授意,總之辦公室總會額外準備一份,送到這裡來。
期期不落。
擱在平常,常浩南其實都是直接放在一邊的——
他的項目在懷柔科學城是天字第一號優先級,根本不需要考慮跟其他任何人的測試進行協調。
但今天,卻不準備馬上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