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傍晚。
京城,西郊機場。
常浩南剛剛坐上專車後座,兜裡的手機便震了一下。
是栗亞波的短信。
【老師,交換關聯泛函計算階段已完成。但有些情況,最好能當麵彙報。】
火炬實驗室要求通訊設備儘可能使用國產,但仍然不可能在手機上說什麼細節。
常浩南略一沉吟,對前麵的司機道:
“小秦,去火炬實驗室。”
當常浩南換好衣服,走進計算中心的時候,栗亞波早已等候在主操作台旁邊。
見前者進來,立刻迎上:“老師,您來了。”
“嗯。”常浩南把工作服最上麵的一粒扣子扣好,示意對方彙報情況。
栗亞波指向屏幕上一排密密麻麻的文件:
“這是現階段得出的鎳鈷雙原子陣列在多級孔道中空碳納米顆粒基底上的計算模型,包括電子雲分布、鍵合能、可能的催化路徑等。”
常浩南坐到屏幕跟前,拖動鼠標,仔細審視著能量最低點的構型、活性位點的電荷密度分布。
化學模型涉及到的參數極為繁雜,即便是他,也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檢查完畢。
於是一邊滾動鼠標滾輪一邊問道:“你剛才說‘有些情況’,指的是什麼?”
栗亞波轉身走到旁邊,拿起一疊裝訂好的紙質報告:
“老師,您看看這個。”
常浩南接過報告,快速掃了一眼封麵。
中間印著連海化物所的標識。
“實驗報告?”他的語氣有些意外,“我記得合成測試還沒正式安排下去。”
“張韜院士那邊的積極性很高。”栗亞波解釋道,“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合成您設計的那種‘鎳鈷雙原子陣列多級孔道中空碳納米顆粒’,就當是練手和積累經驗……”
他說著從一遝報告裡挑出幾份,在常浩南麵前排開:
“其中有些品相看著還挺好,我就順手拿來做了幾組基礎的預篩選,結果……有些對不上號。”
常浩南一邊聽著,一邊隨意地翻開報告。
“練練手也好,熟悉工藝。”他的語氣頗為輕鬆“數據對不上模型也很正常,畢竟計算是理想情況,合成有偏差,測試條件也千差萬彆……我們的模型是指引方向,不是追求每個結果數據都一致。”
“不隻是具體數值對不上,”栗亞波搖搖頭,“關鍵是……不同批次樣品之間體現出的規律性,和我們模型預測的趨勢都不太一樣。”
常浩南操作鼠標的動作慢了下來。
栗亞波見狀又補充道:“之前研究一維陣列的時候,就從來沒發生過這種情況……”
常浩南終於接過報告:“能肯定形成了正確的陣列結構麼?”
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合成工藝問題。
“那台拚湊起來的設備隻能觀察到超一維排布的存在,還不能精確錨定單原子的具體位置。”栗亞波解釋道,“但按照目前的計算理論,就算產品的實際陣列結構跟設計不同,也不應該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全新特性才對。”
“全新特性麼?”
常浩南聞言直接把幾份報告翻到最後,目光在數據分析和結論之間快速移動。
很快,他臉上的輕鬆神色褪去,眉頭微蹙。
“有點意思……”
他來回對比了幾輪,然後把麵前的報告分成三堆。
“排除單純數值方麵的不同,這些測試結果可以大概分成三類。”
常浩南手指點了點最左邊的三份:
“這些跟咱們的預期相符吸附轉化多硫化物的效率很高,循環膨脹率低,抑製穿梭和緩衝體積膨脹的效果也不錯。”
緊接著,他又指向中間的四份,“這一類的催化選擇性有問題,對有害副反應的催化活性好像比正常電池反應更高……容量衰減肯定要加速,甚至熱穩定性都可能出問題。”
栗亞波點頭,同時懊悔自己怎麼沒想起來提前把類彆給分好。
“還有最後這兩份。”常浩南的表情更加困惑,“催化活性倒是第一類差不多,但顆粒在電極片上很容易就會粉化脫落……”
他甚至重新確認了一眼報告上麵的數據:
“整個合成工藝幾乎沒動過基材,這物理穩定性怎麼會這麼差的?”
陣列結構上的差異,理論上主要影響的是化學活性和選擇性。
而物理機械性能,比如顆粒在電極上的附著強度、抗粉化能力,則主要取決於基底材料本身的特性,跟負載上去的鎳鈷原子本身,包括它們的排列方式,關係應該不大。
顯然,栗亞波確實發現了一處異常狀況。
但在缺乏有效觀測手段的情況下,到底哪裡異常,似乎隻能靠猜。
常浩南陷入沉默,重新將目光投向還在運行著計算結果的大屏幕。
栗亞波在旁邊等得有些坐立難安,但也不敢打擾自家導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