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後,2012年12月。
連海。
濕冷的晨霧裡,一支由警車開道、工程車護送的特彆車隊,碾過結霜的路麵,緩緩駛入連海化物所的大門。
居中那輛特殊改裝的半掛卡車,如同移動的堡壘,密封與減震設計隔絕了外界一切侵擾。
車隊停穩,引擎聲歇。
空氣裡隻剩下海風劃過枯枝的尖鳴。
位於半掛車後麵的是一輛外形接近考斯特,但掛著紅旗標的中巴車。
側門打開之後,一群身著深藍色製服、胸口繡著“MCC”徽標的技術人員魚貫而下。
他們並未急於靠近卡車貨箱,而是默契地轉向隊尾另一輛廂式設備車。
專用液壓升降平台、高精度激光定位儀、帶有自適應平衡係統的叉車附件……
一件件精密工具被高效卸下。
兩台早已待命的叉車迅速完成了“武裝升級”。
而就在技術人員上下忙碌的同時,負責本次交付任務的孫飛也從排頭第三輛小車上跳了下來。
他快走幾步,迎向在此準備接車的化物所團隊。
為首二人自然是所長張韜,以及所書記崔燕。
“張院士,崔書記,你們好!”孫飛雙手分彆與二人相握。
崔燕並非專職研究人員,因此隻是簡單打過招呼之後便退後半步,開始安排身後的一眾人員進行對接。
而張韜則帶著滿臉的興奮:
“孫研究員!”他用力回握,還拍了拍對方的小臂,“之前都是郵件電話,今天可算是真正見著麵了。”
緊接著,還真誠地補充了一句:
“你們的工作,可是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儘管雙方已經合作過一段時間,但基本都是經由常浩南和火炬實驗室進行中轉。
唯一一次麵對麵的機會,是兩個月前那場微觀表征技術聯盟公司(MCC)揭牌成立大會暨MTA01型設備發布會。
但也是崔燕前去出席的。
“您過譽了。”孫飛連忙擺手,姿態放得很低,“是時代給了機會,更是常院士在關鍵節點給予的信任和指導,否則無論是我還是彙聚科技,都走不到今天。”
“說實話,那幾篇論文,至少一半的功勞得記在火炬實驗室的計算團隊頭上。”
他語氣坦率並沒有居功的意思。
“不要妄自菲薄嘛……能擔得起常院士這份信任,也相當於一種認可了。”
張韜笑著拍了拍孫飛的臂膀,帶著過來人的感慨:
“要是沒有之前幾年如一日在國產儀器設備領域的堅持,哪來後麵這些故事?”
寒暄間,卡車巨大的貨箱後門在液壓杆的輕響中緩緩開啟。
透明的高分子篷布下,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輪廓在特製減震托架上顯露真容——
TEMAPT聯用設備。
MTA01。
流線型的外殼泛著冷冽的金屬光澤,複雜的接口與探頭被保護罩嚴密覆蓋。
粗看之下,應該是被分成了三個部分,等到安裝現場進行組裝。
孫飛從助手手中接過厚厚一遝文件,遞給張韜。
“張院士,這是設備簽收和調試的相關文件。”
張韜看著眼前足有十幾份的材料,有些震驚:
“這麼多?”
“設備還處於技術驗證階段,MTA01的運輸、安裝、調試流程都在同步完善。”
孫飛解釋道
“出於技術方麵的考慮,我們采取分階段簽收,也就是從開箱驗貨、內部轉運、基座確認、設備安裝、功能校準到最終驗收測試,每個關鍵節點都需要單獨簽署確認文件。”
“理解,理解。”
張韜點頭,接著把文件接到手中,又分出兩份交給身後的王令驍以及另一名老師。
這種東西,還是需要多人交叉確認。
隨即又抬起頭,半開玩笑道:“不會裝到一半出問題吧?”
“您放心。”孫飛指了指文件上的銘牌照片,“這台編號CN002,已經是國內落地的第二台……整個流程我們在CN001上驗證過一次了,大的地方不會出問題。”
“第二台?”這時候剛剛回到旁邊的崔燕忍不住插話,“可MCC發布的首批合作試用名單裡,國內好像隻有我們化物所一家?”
張韜也投來詢問的目光。
“第一台CN001,供給了火炬實驗室。”
孫飛語氣平常,仿佛在說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也確實是理所當然。
畢竟火炬實驗室並非“合作方”,而是設備研製的參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