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裂大明!
遼東,寧遠城閱兵校場,一個矯健的身影縱橫於風雪之中,一杆長槍宛如蛟龍戲水,揮灑自如,神出鬼沒。天籟小說.2
時而聲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時而淑景輝雕輦,高旌揚翠煙。忽而萬裡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忽而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
這是大明寧遠總兵官吳三桂。
一個時辰之後,收勢結束,護衛隨從忙遞上虎皮大衣,擦槍裝刀。
謀士方光琛湊上前,笑吟吟地說“看將軍練武,如看唐代公孫大娘舞劍,令人拍案叫絕,夜不能寐。”
吳三桂哈哈一笑,得意之色,洋溢畢現於白裡泛著紅光的大臉上。
方光琛又說“身處這亂世,我又想起了唐代崔顥的一詩。”
“哪詩?讀來聽聽。”
“這詩是寫漢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的。”說完,方光琛手撚胡須,搖頭晃腦地讀起來。
霍將軍
長安甲第高入雲,誰家居住霍將軍。
日晚朝回擁賓從,路傍揖拜何紛紛。
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儘灰亦滅。
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一朝天子賜顏色,世上悠悠應自知。
聽完,吳三桂仰天長笑,朗聲說“方先生真乃我忘形之交也。”
這方光琛乃大明王朝前遼東巡撫方一藻之子。
方一藻任職遼東巡撫期間,曾力主與滿清決戰,堅決鎮壓消滅被世人稱為建虜的滿清。
但是,在與清軍多次對抗的經曆中,感受到雙方實力懸殊太大,如果與其長期對抗下取,大明王朝不但不能收複失地,反而極有可能丟失更多的土地。
於是,痛定思痛,經過一段時日的深刻思索,方一藻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讚同對清議和對內鎮壓的主張。
崇禎十一年五月,在當時的兵部尚書楊嗣昌授意之下,方一藻與遼東總督太監高起潛,經過一番密謀,派幕僚楊樹楷化妝成浪跡江湖的算命先生小伯溫,到盛京試探清廷口風。
小伯溫楊樹楷來到盛京,通過各種途徑手段,見到了清太宗皇太極,把大明欲與大清議和的指示,轉達最高統治者。
清太宗皇太極聽完後,當場表示,大明與大清如能議和,願意撤兵東歸,兩國平起平坐,建立平等關係,若不能達成和平協議,夏秋之時,必定引兵南下,有所舉動。
得此情報後,楊樹楷趕緊返回,一字不落地報告於高起潛,隨後,巡撫方一藻又報告於兵部尚書楊嗣昌,極力主張趁此千載難逢之機,於清廷和議消禍。
同年六月,皇太極屯重兵於大青山,派遣使者,催促和談。方一藻積極建議大明朝廷援引隆慶年間“俺答封貢”的模式,與對方談判。
此議得到大明皇帝崇禎的默許,指示新任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具體辦理議和之事。
陳新甲又指示兵部草擬了和談文書,征得崇禎默許之後,欲派楊樹楷再次趕赴大青山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