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裂大明!
皇太極在圍困大淩河城十天之後,便開始了對祖大壽的勸降工作,派人將一封情真意切的勸降信送進了大淩河。天『籟小『說
“朕自即位以來,始終以延攬人才為重,將軍祖居遼東,世代忠良,文武兼資,乃不可多得之人。如今,朱明黑暗,禍起蕭牆,內亂不止,將軍空有一片忠心而不被認可,反而遭受無端猜忌,如此不公,朕甚為同情。”
祖大壽看著來信,雙手微微顫抖,心潮起伏,情不能已,確實,皇太極說出了長久壓抑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難言之痛。
“大清正處於鼎盛之時,與日薄西山的朱明,形成極其鮮明的對照,或許不久,將會南下替代之,以將軍獨具之慧眼,竟不能預料天下之將來?朕不信也。”
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賊,禍害大明已久,朝廷空耗無數糧銀而毫無一絲收獲,而今,李自成等人,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朝廷再無力量征剿,隻能任其縱橫陝西四川數省而束手無策,長期以往,將會動搖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根基。
而關外的滿清,已經和大明平起平坐,分庭抗禮,自袁崇煥被淩遲之後,寧錦防線隨即崩潰,清軍進攻勢頭更為淩厲,明軍隻能節節敗退而毫無進攻之力,局勢日益糜爛不堪。
對眼前的形勢,抗擊清軍十幾年的祖大壽,比誰都清楚,比誰都焦慮,可是,敢怒而不敢言,內心深處,他對崇禎的荒唐輕率之舉,極為憤恨,但也無可奈何。
“若將軍能夠棄暗投明,歸順大清,朕一定不會慢待將軍,孔友德之流皆榮登王位,而才能勝過其百倍的將軍乎?”
統領兵馬征戰沙場的軍人,哪個不想功成名就,封王進爵?而遼東名門祖氏家族,正是依靠數代人出生入死的巨大軍功而跡的,出身於這樣一個軍功世家,祖大壽從小就接受了極為嚴格的軍事教育訓練。
從軍之後,祖大壽一直親冒箭矢,衝鋒陷陣,搏殺於戰鬥第一線,屢立戰功,時至今日,才大明王朝被授予總兵官一職,而正當效力之時,自己平生最崇敬的薊遼督師袁崇煥,卻因數句謊言而被崇禎處以淩遲之刑,豈不痛哉悲哉?
“若將軍愚忠於大明,負隅頑抗,最終無非兩種結果,其一,戰死沙場,拋屍荒野,被崇禎拋棄,得不到任何恩賜,盧象升即為前例,其二,重蹈袁崇煥之覆轍,禍連九族,遺臭萬年,遭百姓唾罵千古。”
看到這裡,祖大壽騰地站起來,臉色蒼白,緊咬牙關,在室內不停地走來走去,猶如一隻剛剛被關進鐵籠的猛獸,怒火暴烈而又無可奈何。
他心中極其清楚,皇太極說的都是真話實話,毫無欺騙自己的一句謊言,但越是真話實話,越引起祖大壽的滿腔怒火。
少頃,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迅冷靜下來,暗暗告誡自己,祖大壽呀祖大壽,你是大明王朝的總兵官,統領成千上萬的將士,大淩河的一切,都擔在你的肩上,怎能如此幼稚,相信皇太極的一紙之言呢?
想到這兒,祖大壽已經下定決心,絕不能為皇太極的威脅之語或甜言蜜語所打動,做出有負於祖氏家族以及大明王朝的任何舉動,就是身敗名裂,也不能背叛大明王朝,功過是非,讓曆史去評說吧。
祖大壽鐵青著臉,三下五除二,當場撕毀皇太極的書信,一雙紅通通的眼睛緊緊盯著皇太送信使者,片刻,咬牙切齒地說“你回去告訴皇太極,老子就是死,也不會投降他的,也不會做一個無恥的大明叛徒。”
祖大壽的這副凶神惡煞般地模樣,將使者嚇得幾乎癱倒於地,聞聽此言,連滾帶爬地跑出大帳,一溜煙出了大淩河城,一口氣奔向清軍大營。
皇太極聽完使者的敘述,冷冷一笑,不動聲色地想,這祖大壽說得隻是一些氣話,因為大淩河還沒有到彈儘糧絕的那一天,等到了三餐不繼的時候,你祖大壽還能說出如此氣壯山河的大話空話?
為了進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皇太極采納第一謀士範文程之計,派清軍裝扮為救援明軍,瞞天過海,夜黑風高之時,搞了一次對大淩河的假救援。
祖大壽盼望援軍心切,急忙中不辨真偽,親自率軍出城相迎,欲前後夾攻,實現突圍,結果上了大當,被清軍殺得大敗,損失十分慘重,再也不敢也無力出城突圍。
於是,皇太極又親自寫信給祖大壽,進一步動搖其心其誌,瓦解大淩河明軍最後殘留的一點點鬥誌。
信中說,過去清軍搶劫屠殺遼東漢民之事,是父親努爾哈赤在世時所為,他深為懊悔,向祖大壽及明軍賠情道歉,現在清朝已經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也受到了嚴懲,希望祖大壽不要耿耿於往事,持有偏見。
祖大壽對這封言辭懇切聲情並茂的勸降信,嗤之以鼻,還是不信,和對待前一封書信一樣,予以當場撕毀,對皇太極的勸降,不理不睬。
幾天之後,大明王朝派出的四路救兵,向後四次援救大淩河,但都被早有準備,嚴陣以待的清軍擊敗。
祖大壽借此組織的多次突圍也沒有成功,均以失敗告終,大淩河的糧草一天比一天少,形勢一天比一天險惡。
大淩河城被清軍包圍三個月之後,城內的糧食吃完了,明軍就殺馬吃,馬吃沒了,就殺人相食,城內到處是嚎哭之聲,淒慘無比,猶如人間地獄。
皇太極得知真相後,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對身邊的範文程說“祖大壽已經到了山窮水儘的地步,朕看他還能堅守幾天。”
範文程微微一笑,說“皇上,現在再給這祖大壽寫一封勸降信,臣料定,他這次一定會慎重考慮的,再也說不出以前的大話空話了。”
皇太極仰天哈哈大笑數聲,連聲說“好,朕現在就給他寫第三封信,讓他明白,朕是愛他之才,實心誠意地勸他歸順的。”
為了勸降祖大壽,皇太極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派大明降將薑新持其親筆信,赴大淩河城與祖大壽麵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