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霸天下!
?江海洋也給鯊魚島的女人們安排了工作。
為此,他專門成立了染織和成衣等作坊,專門製作陸軍用的叢林迷彩服、軍鞋、背包等。雖然沒有後世的尼龍布做原材料,但使用薄帆布也可以。
唯一要考慮的是印染和掉色問題。
在後世,印染迷彩布料可以一次成功,即使多次套色,也不會出現重疊或者漏色的現象。明朝的印染技術已經很發達了,雖然還不能達到一次就將迷彩布料印染成功,但可以通過多次的印染套色,來完成迷彩花紋的印染。即使在套色的過程中出現重疊或者漏色,形成了黑邊、斑影、露白也沒有關係,因為那樣的效果,剛好符合迷彩色花紋混亂和色彩斑駁的形態要求。
曆史上,即使到了清朝晚期,中國人仍然沒有解決印染的掉色問題。
其實,這無非是燃料的配方而已,由於中國的物理和化學一直落後與世界,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國外這早就不是問題了。
這對於理科出身的特工江海洋來說,都不是問題。
目前,在他的指導下,匠作營已經研製出不褪色的配方了,而且,已經將骷髏幫所有戰船的帆布都染成深灰色。這樣,日後戰船的行動就可以非常隱蔽了。他還計劃著,怎麼將繳獲的荷蘭盔甲也弄上迷彩花紋,現在看來,隻能采取往上塗油漆的土辦法了。
在後世的二戰期間,各隊普遍使用綁腿,中隊更普遍,幾乎在所有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裡,我們都可以看見八路軍、新四軍打著綁腿的形象。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綁腿卻成為了新生的化學和燃燒類武器的最大幫凶,所以綁腿逐漸地淡出了軍隊。
霹靂燃燒彈的效果非常接近後世的燃燒彈。
在這個時代,除了江海洋擁有這樣霸道的武器外,其他人都沒有,所以,他決定陸軍依然使用綁腿。在行軍、涉水、打仗或者在茂密的叢林等複雜環境裡,行動和作戰時綁腿都是個好東西,它不僅可以當做爬上爬下的繩子,還可以當做傷員的繃帶,也可以用來捆背包,總之,用處多多。
在古代,鞋的種類以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鞋底除了這三種材料外,還有木質的。木質鞋底雖然耐磨,但行動不便,皮革鞋底雖然輕便,但非常不耐磨,而且普通百姓也穿不起。當初,江海洋重生醒來後,發現腳上穿著一雙高腰皮靴,就是皮革鞋底,在離開藏寶島時就已經磨的不成樣子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到了婆羅洲看見橡膠樹後,才想到要研製橡膠。
人們研究和應用橡膠較晚。
1736年,法國人發現橡膠樹流出的膠乳可固化為具有彈性的物質,才開始了對橡膠的研究;1823年,c麥金托什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膠布工廠;19世紀中葉,橡膠工業開始形成,人們開始生產膠布、膠鞋等日用品;19世紀末期,汽車輪胎出現。
當初,江海洋從在婆羅洲帶回一些橡膠乳,就是想研製橡膠,因為橡膠的用處太廣泛了。途中,匠作營一直在進行研究,現在,研製用於戰車輪胎的橡膠雖然技術還不成熟,但用來製作鞋底沒有問題。
用橡膠做鞋底有以下好處。
首先,橡膠鞋底比其他鞋底耐磨,由於橡膠鞋底有一定厚度,可以在鞋底上挖出凹槽來,這樣,線可以縫在凹槽裡會減少磨損。即使線斷了,隻要鞋底還能用,就可以重新縫線。這樣,大大延長鞋子的壽命。
其次,橡膠鞋底比其他鞋底的防水性和安全性好。
這樣,在行軍和作戰中,可以保護士兵的腳,使士兵可以行軍更快更遠。
第三,橡膠鞋底比其他鞋底的成本低。
現在,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橡膠的作用,所以,采購橡膠乳的成本非常低。骷髏幫已經從菲律賓等地廉價運回了大量的橡膠乳,用來製作鞋底及輪胎等其他東西。
江海洋將軍鞋暫時定為膠鞋和皮鞋,像親衛隊和飛鷹隊等特殊部隊配備高腰皮靴,等日後皮革夠豐富的時候,全軍都可以更換高腰皮靴。
他製作的另一種後勤裝備是背包。
十六七世紀時,歐洲軍隊已經開始攜帶背包了,但都是單肩斜跨背包。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就是背著一個豆腐塊式的雙肩包,把行軍毯卷起來綁在背包的上麵,非常的便利。使用像登山包一樣的雙肩軍用背包,還是後世的事情,在後世的戰爭影視作品裡,軍特種部隊每個士兵都背著雙肩背包。
江海洋決定給陸軍配備像後世登山包一樣的軍用雙肩背包,並儘量的減小背包的體積,隻要能裝下必須的設備即可,行軍被用防雨布卷起來綁在背包上,以方便行軍和作戰。等以後有條件的時候,他還會將行軍被更換為行軍毯和睡袋等新型設備。
當初,慰問海盜家屬時,江海洋就發現島民的生活很困難。
沒辦法,明朝末年是中國曆史上最悲慘的時期,不僅不斷,而且,天災更使得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鯊魚島的島民生活自然也緊緊巴巴。當初,他在俘虜的荷蘭三號船上發現了數袋玉米、地瓜、土豆,但數量不多,為了解決未來日益嚴重的糧食問題,他已經吩咐下去,在日後搶劫的商船上搜集玉米、地瓜、土豆等優良的作物種子,準備引導鯊魚島的人們播種和儲備糧食。
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靠種糧來解決眼前的困難不現實,那是半年到一年後的事情;就算他現在專程去藏寶島取寶,往返也得半年左右,這還是中間不出現意外的情況下。
他想到一個更快的方法——捕鯨。
由於鯨油是貴重的工業原料,曆史上,歐美一些國家的捕鯨活動長盛不衰。
17世紀,荷蘭和英國人都曾經組成龐大的捕鯨船隊,進行捕鯨。估計,一年約有三百艘捕鯨船出海,船員達一萬八千人,僅此一點,就為國家攫取了無數的財富。自20世紀中葉起,由於過度獵捕導致資源衰退,以及國際上對捕鯨的限製,捕鯨業已趨衰落。2007年,日本打著科學研究的幌子,重新開始捕鯨活動,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但日本依舊我行我素,國際社會也隻能乾瞪眼。
俗話說一招棋錯滿盤皆輸。
崇禎帝這貨根本不懂大海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因此,抱著老祖宗的裹腳布不放,閉關自守、禁海。否則,也不會造成國內嚴重的積極危機,更不至於吊死在歪脖樹上。他如果懂得捕鯨,在明朝最困難的時候,隻要把那些長年吃閒飯的海軍組織幾支捕鯨船隊,外出捕鯨,就可以暫時緩解國內的糧食和經濟危機。
當然,如果崇禎帝如果懂得大海的重要,也就不會滅國了。
吃鯨肉是日本飲食的重要部分,日本人說“日本人攝取的動物蛋白,多數來自鯨肉而不是牛肉。”由此可見,捕鯨對於日本人有多重要。
捕鯨不僅利潤大,而且鯨魚渾身都是寶。
鯨肉經加工後可供人類食用,碎肉可飼養動物,骨粉可用作肥料。鯨須可以製成很多物品,如刷子、婦女的胸衣,還有傘骨等等。鯨油在工業上可以用於製革工業,也用於回火浴和用作潤滑劑等,氫化後可作食用和製造肥皂、蠟燭等的原料。
現在,歐洲的捕鯨剛開始沒多久,美洲的捕鯨要到二百多年後從開始,亞洲的捕鯨幾乎沒有,而明朝還不知道捕鯨為何物。江海洋一貫是拿來主義的堅定奉行者,他決定借此機會先做中國捕鯨業的領路人,攫取上天賜予的免費資源。他相信,隻要將捕鯨專業化、產業化,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鯊魚島的糧食危機,還可以帶動鯊魚島的經濟繁榮,使海龍幫日後的發展多一個保證。
當然,捕鯨也是一門學問。
他雖然沒有參加過捕鯨,但沒吃過豬肉,還沒看過豬跑啊!作為特工必須博聞強記,在後世他看過捕鯨的視頻,所以了解捕鯨的方法。
在古代,由於技術的局限,捕鯨基本是純手工作業,主要使用手投銛和標槍、魚叉等作漁具。1731年,捕鯨開始使用手持發射的銛槍,日本曾盛行敷網和刺網纏絡鯨,然後以大、小銛射殺。到了近代,捕鯨則主要使用設在捕鯨船上的捕鯨炮,有的國家還試用電氣銛。近海捕鯨采用單船作業,遠洋捕鯨則由探鯨船、捕鯨船、運輸船等組成的船隊來進行。
他有後世的見識,想捕鯨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他用原來的幾條商船,和鯊魚幫的幾條中型帆船組成捕鯨船隊,讓匠作營專門為捕鯨船隊製造一批可以發射捕鯨叉的原始弩炮、捕鯨叉、投槍、浮桶、繩索等捕鯨的專業工具。浮桶是木質全密封的,上麵有鐵環,用繩子和捕鯨叉相連。捕鯨叉用弩炮發射,擊中鯨魚後,鯨魚會下潛,繩子後麵拴著的浮桶會給鯨魚下潛造成阻力,等鯨魚精疲力儘浮上海麵時,就可以將其殺死。
鯊魚島的人們雖然會捕魚,但卻沒有捕鯨的經驗,所以,江海洋先對捕鯨船隊的人進行了簡單的培訓,講解鯨魚的生活習性,如何捕獵、運輸、加工等。
準備好之後,捕鯨船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