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後,從打工仔到商業巨子!
鄭雲龍他們來的是很突然的,因為這時候的通訊問題,小姨媽家裡也沒有安裝電話,那就隻有電報才是及時到達的唯一方式,沒必要因為這事還發個電報,這也算是給小姨媽帶來了最大的驚喜,八月份的早上天亮得很早,也比較涼爽,鄭雲龍他們就走得比較早,隨便吃一點早餐就開車出發,跑了接近4個小時,現在還不到11點,聽到院子裡的動靜,小姨媽的公婆相互攙扶著從他們的房間裡走了出來,還是和前世一模一樣,一對慈眉善目的老人,兩個老人同年出生,中年時共同經曆了一些風雨,他們也是同一年去世,前後就相差一個多月時間,這也是人世間一段美好的愛情,小姨向她的公婆介紹著娘家來的所有親戚,老人家一邊說著文縐縐的迎客句子,一邊從口袋裡拿出幾張百元大鈔遞給小姨,讓她安排姨夫去買包餃子的東西,雖然這隻是一個拿錢的過程,裡麵也包含了一些北方老人的講究,老人家平時領了工資之後,都會把大部分的工資拿給小姨,讓小姨來安排家裡的開支,而老人家的兒女孝敬他的錢,他一般都會存起來,加上他平時剩下的工資,所以他身邊還是有不少的錢,多的不說,千兒八百還是隨時都有的,兒媳婦的娘家來了親戚,他作為公爹拿錢出來是一種麵子,也是一種表示歡迎的方式,至於為什麼要把錢遞給兒媳婦,因為兒媳婦才是家裡經濟的實際當家人,由於有前世一年左右時間的相處,鄭雲龍就顯得不是那麼陌生,拉著老人家的手,嘴裡也是爺爺奶奶的叫著,讓兩個老人也是心情大好,同時他也像半個主人,幫著招呼著自己的家人,姨夫騎著單車去村裡麵買包餃子的豬肉,順便去地裡弄點蔬菜。
小姨媽家的房子才修好四五年,雖然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卻不是那種土坯房,而是紅磚房,每間房子寬4米左右,深8米多,窗戶也是用的玻璃窗,而不是那種傳統的木格紙糊窗,所以也顯得窗明幾淨,在這時候的北方農村也是很氣派的,所以在那個年代,一家人能夠有一兩個拿鐵飯碗的,那是非常不錯的,小姨媽生了兩個兒子,他們家的房子也是按兩個兒子的規模修的,正房總共8間,加上院子的麵積,足足有四五百個平方,顯得很是寬敞,大家還在到處參觀小姨的家,母親把小姨拉到一邊,偷偷塞給小姨一遝錢,小姨想要推辭,母親趕忙按住,又在小姨的耳邊說了幾句,小姨才勉強收下,借著他們到處參觀的時間,鄭雲龍和弟弟兩人把尾箱裡的禮物搬了進來,由於坐飛機不是很方便,就沒有拿多少川省和粵省的特產,大部分是在京城買的禮物,除了煙、酒、茶和一點地方特產之外,就是京城稻香村的點心,各式各樣的買了好大一箱,這才是小孩子最喜歡的東西,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兩個小表弟之間的距離,兩個小表弟還是蠻聰明的,這個時候他們一個馬上讀初一,一個馬上讀四年級,成績也還算可以,按照前世的軌跡,兩年之後他們的爺爺奶奶去世,家庭的經濟水平開始下降,小姨不用再照顧兩位老人,也是那個時候開始做生意的,當然是做那種走街串巷的小本買賣生意,雖然能賺一點錢補貼家用,但是卻疏於對兩個小孩子的管理,兩個小表弟喜歡上了那種街機遊戲,也把學習成績拖垮了下來,最終就是大表弟職業高中畢業,小表弟隻讀完了初中,完全就丟棄了他們家書香門第的底蘊,這一世鄭雲龍打算幫助一下小姨,來報答上一世小姨對他的好,他要讓兩個表弟學業有成,才對得起他們家的書香底蘊。
20多分鐘後,姨夫回來了,還把和小姨同一個村的表姐帶來了,這個表姐是舅舅家的二女兒,名字叫蒲素君,人不算聰明,屬於比較老實的那種人,比鄭雲龍大兩歲,小的時候是小姨帶著長大的,對小姨的感情也比較深,滿19歲那年非要跟著回家探親的小姨到冀省,小姨很高興的帶走了表姐,後來經過舅舅的同意就嫁到了小姨他們村裡,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當年的小姨一個人在冀省,也想有一個親人在身邊,侄女要來,那是求之不得的事,鄭雲龍記得前世在小姨家的時候,那時候和父親的關係也不好,小姨還想把他也留在冀省,離小姨家200多米遠有一家人,算是姨夫的同族兄弟家,他家沒有兒子,隻有三個女兒,三個女兒長得都很漂亮,最大的比鄭雲龍小半歲多,當時是21歲多,最小的小4歲多,當時剛剛18歲,高中馬上就畢業了,三個女兒由鄭雲龍隨便挑一個,這事也就提了那麼一下,鄭雲龍也沒有同意,因為那個時候鄭雲龍已經和唐小蘭確定了關係,隻是由這件事可以看出,小姨在當地也感覺到有點勢單力薄,北方人很講究親戚和家族觀念,多一個親人就多一份力量,還有就是當年鄭雲龍在冀省定州的工地上,因為一件受欺負的事打了一架,實際上就是三拳兩腳的事,結果把小姨他們村的一個欺軟怕硬的二杆子都打怕了,見到他就繞道走,這事兒傳回小姨他們村裡,膽小的姨夫說話就有底氣一些,這些前世的細微小事,鄭雲龍也是到了這裡才想起來,這一世是注定不會再發生的……。而此時的一家人,小姨、姨夫、母親和表姐他們正在廚房裡熱熱鬨鬨的包餃子。
迎客的餃子,送客的麵。這就是北方的傳統,哪怕是到了二三十年後,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好吃的東西應有儘有,但是來了親朋好友,包餃子也是他們最熱情的接待方式,小姨家的這頓餃子也是非常的隆重,餡料就有兩種,有韭菜豬肉餡兒的,有芹菜豬肉餡兒的,另外還弄了幾個小菜,在北方家裡吃飯,很多人家裡是沒有南方的那種圓桌或方桌的,他們隻有炕桌,吃飯也是坐在炕上,或者就端著碗蹲在地上吃,感覺沒有那麼講究,但是在小姨家裡,卻有一張老榆木的八仙桌,還有兩張老榆木的圈椅,還配了幾隻方凳,這些當然不是什麼古董,隻是小姨的公爹作為文化人的一種講究,他們家還有兩個書櫃,也是榆木的,裡麵除了老爺子之前的部分教材之外,大部分都是一些史書類書籍和中外名著,老爺子是教語文的,對古漢語還是有一定的造詣,所以在小姨家裡吃飯還是比較講究的,雖然隻有一張八仙桌,隻能坐8個人,其他人或坐或站或蹲,氛圍還是非常的熱鬨,一頓飯也吃出了非常隆重的感覺。
吃完飯的水果就是吃西瓜,這時候北方的西瓜還真是便宜,在大量上市的時候,每斤就5分錢左右,有時候還是論個賣,哪怕20多斤的西瓜,也隻賣一塊錢,鄭雲龍前世記得最清楚的一次買西瓜的經曆就是在定州市的工地上,一個西瓜老板要一塊錢,他隻有8毛零錢,最後老板還是賣給他了,抱回工地一上稱,有27斤重,算起來每斤才三分錢,其實這也是當地農民的真實收入體現,這個收入和當時的全國平均數比起來,還要略高一點,就拿小姨家來說吧,他們家5個農村戶口,總耕地麵積大約13畝左右,除了蔬菜和必要的油料等經濟作物之外,每年必須拿出10多畝地來生產主要糧食,也就是小麥,小麥的產量大約在每畝600斤,他們家每年可以收6000多斤小麥,上繳完國家規定的各種糧食,5000斤左右就是全家的口糧,收完小麥之後可以再種一季其他農作物或經濟作物,比如大豆、玉米、花生或者西瓜。就拿西瓜來說事兒吧,這是能夠拿到市場上直接變現的東西,每畝的最高產量在8000斤左右,能夠賣到四五百元,除掉種子、農藥和化肥等開支,每畝地能夠收入200元就不錯了,一家人能夠收入2000元左右,這就是一年的全部花銷,全家人就指望著它穿衣、看病、修房子、娶媳婦兒等。種西瓜投入的人工肯定最多,收入也略高一點,種其他作物就要稍微差一點,但也沒那麼忙,小姨家裡就喜歡種玉米和花生,主要是省事兒一點,所以小農經濟模式的種地能夠保證一家人的吃穿就很不錯了,並不是像某些專家所說的暴利。
下午5點左右,太陽弱了一些,開著車載著全家人在小姨的幾塊田地之間轉了一圈,反正在農村,也沒有超載一說,這也是父母和外婆他們的要求,主要是詳細的了解一下小姨的生活狀況,你彆說,當地的好處就是交通特彆方便,雖然車不能開到地邊上,距離最多也就兩三百米,不過在收割和播種的時候,拖拉機是可以開到地裡的,這時候是8月20號。田地裡的玉米已經到了長籽的時候,還有一些少量的高粱,整個平原一片鬱鬱蔥蔥,不禁讓人想起了當年打鬼子時的青紗帳……。晚上小姨家裡還是能夠住下的,小姨家裡有3張土炕,每張土炕都是房屋的寬度,長4米左右,深度為兩米,北方來客的時候基本上是男女分開睡,每張炕睡五六個人不是什麼問題,大家睡在一起還方便聊天,這也是另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