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洵聽了向天歌的彙報,靜靜的思索著。
每個郡縣的官員配置都是固定的,如果隨意改動,時間一長將會影響到天下所有郡縣。
到時候每個郡縣都增加官員數量,慢慢的就會出現冗官現象,到時不僅不會增加行政效率,反而會降低效率,影響帝國的統治。
“這個事情不能輕易開口子,一些郡縣官員數量不夠,肯定也有一些郡縣的官員數量很充足,
我們可以進行官員借調,彌補某些郡縣官員數量不足。”李洵一邊思索一邊說道。
借調?
向天歌和蕭若無眼睛一亮,這好像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比如長安郡的長安縣官員充足,而萬年縣官員不足,我們便從長安縣調遣一些官員去萬年縣,這樣一來,兩個縣的官員便足夠了,
所以無需去改動郡縣的官員製度,便可解決這個問題。”李洵繼續說道。
二人恍然大悟,對皇上感到了敬佩,皇上想問題的角度總是那麼的獨特。
向天歌趕緊拿起紙筆,記下了皇上所說的這個辦法。
以前他們每次在政事方麵遇到難題的時候,都會找皇上討論,總能從皇上這裡找到解決的辦法。
“今年帝國的糧食產量如何?”李洵問道。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糧食問題是曆代統治者最為關心,也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
縱觀曆朝曆代的農民起義,都是因為天災人禍導致百姓無糧可食,為了生存而反抗。
即便大明帝國糧食富足,依舊要重視糧食方麵的問題。
“陛下,今年全國七成以上的土地都是豐收。沒有豐收的地方,主要原因是高產種子還沒有實施到位。”蕭若無回答道。
高產種子發放到百姓手中很容易,但是想要種出來就有點難了。
尤其是地形地勢不好的區域,土質不好,必須先提升土壤的肥力,然後再去種植高產種子。
否則強行種下去,土壤肥力不足,完全就是浪費種子。
“嗯,爭取明年讓帝國每一個種地的百姓,都能種上高產的種子。”李洵對二人說道,他也明白沒有全部推廣出去的原因。
“太平糧倉收成如何?”李洵問道。
蕭若無和向天歌兩個人聽到太平糧倉四字,臉上露出了喜悅之色。
“陛下,今年太平糧倉大豐收,而且一年兩熟,很多糧倉都已經裝滿了,
前段時間太平糧倉還往都城北涼運送了百萬噸糧食,非常優質,深受北涼眾人喜愛。”向天歌回答道。
蕭若無跟著道:“陛下,宋時行這段時間一直在太平糧倉研究農作物,他想讓太平糧倉的農作物達到一年三熟。”
聽聞此話,李洵略感驚訝,一年三熟有點難度。
不過宋時行在農事方麵很有天賦,研究的也深,他既然決定鑽研這方麵,肯定有理論依據。
“讓他去做吧,朕很期待他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