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梁,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當前形勢下,朱元璋是已經掃平南方群雄,陳友涼、張士誠、方國珍等均已被滅,朱元璋已經統一江南,接下來的目標就該是北方的元政權了,此時的元政權內部是紛爭不斷。朱元璋已經肅清南方,且準備稱帝時,王保保和元朝軍閥仍然處於混戰之中,且和元朝廷處於僵持階段,北方一盤散沙,而南方卻是鐵板一塊。所以明眼人都知道天命是站在朱元璋這邊的。
這一世的朱小四已經7歲了,很可惜的是他和上麵的兄長除了朱標外都沒有名字,因為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需要立為世子才取名為標。他們這些人都還沒有顧的上,也許真應了後世網絡上人們說的,在朱元璋心裡隻有馬秀英和朱標才是家人,其餘的都是外人。當然這可能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太少的緣故吧。現在朱元璋馬上要稱帝了,自然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們都沒有名字。所以在稱帝前先要解決這個問題。
十二月,朱元璋在安排好了前線的軍事計劃後,返回金陵,開始為稱帝做準備工作。首要就是祭拜先祖,由於新皇宮正在建設,隻有在擴建後的吳王府選擇一處僻靜的地方作為臨時太廟祭奠朱元璋早年就去世的父母和兄弟。二十四日,朱元璋攜馬秀英帶領一眾孩子在臨時太廟祭奠先祖,朱元璋在自己親人靈位前真的是有感而發講述自己的以前,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在旱災裡先後去世。隻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朱元璋回憶當時情形說“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後來又和二哥分開逃生,自己當了和尚,沒過多久安穩的日子又是乞討,最後加入紅巾軍,最後成就了今天。朱元璋總結說“其實我真的很懷念那個家人都在,還有就是廟裡當和尚的日子,我走到今天是舍命而為,差點掉了腦袋,還是你們的母妃救了我”,說完深情的望了望馬秀英,馬秀英隻是眼中泛光。在一旁的朱小四則是覺得雞皮疙瘩都出來了,這和前世那個首富說懷念教書的日子有區彆嗎?還有就是撒什麼狗糧?當然他也不敢說出來。朱元璋繼續說道“從今往後,我們老朱家坐了天下就要善待我們的百姓和子民,不然總有一天就會出現第二個我。”這個祭拜基本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賜名了。為自己渡江後生的七個兒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為“棣”,此時朱棣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僅為兒子命名,還製定了後世子孫取名的規則,每一支擬定了二十字輩分。朱棣心裡想法卻是,朱棣這個名字終於走上了曆史舞台。可惜這個名字不是這個便宜老爹想出來的,而是彆人給他編輯的。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彆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同時封馬秀英為皇後,朱標為太子,其餘諸皇子爵位和之前一樣被朱元璋暫時性的遺忘了。朱棣和其它孩子跪在下麵朝賀的時候,望著坐在龍椅上雄視天下的朱元璋以及意氣風發的朱標。聽著後麵的山呼萬歲和千歲。朱棣心中多少是有些感觸的,朱棣其實在這幾年已經想通了很多。不得不承認,朱標待他比其他兄弟要好,但是朱棣卻是決定這個皇位是必須要的,他不想兩百多年後華夏一朝淪喪。更不想朱家子孫被趕儘殺絕,他並不指望朱標改變曆史即位後會有什麼改變,他不會把希望寄托在彆人身上。朱標真的會是個好皇帝,但是絕對不會做出背叛自己階級的事情。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蒙古在中原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丟失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在收到捷報後十分的高興,在場的朱標、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紛紛站起身恭賀,這是宋以來,漢人第一次占據幽雲十六州,這時的朱標已經被允準參與旁聽軍國政務。這時的朱標才十三歲,他已經不和自己的弟弟們一起上學了,接受的是大儒宋濂的獨對教育。而且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曆代東宮官製,並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禎、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禦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禦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讚善大夫,治書侍禦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也就是建立了一個太子班底。這是曆代太子都無法得到的待遇。朱元璋合上奏本說“下令讓將士們就地駐紮休整,穩固防線,李相那邊儘快派官員安撫地方。”李善長趕緊回應“臣遵旨。即刻派遣乾練官員前往。”朱元璋好像想起什麼說道“朕的孩兒們此刻應該在上學吧,我現在去看看。今天暫時就這樣了,朕也休息休息。”李善長由於政務繁忙就先行告退了,劉伯溫由於有事要奏報就陪同朱元璋前往學堂,吳王府雖然擴建了,但是畢竟都不是太大,朱元璋也不乘轎就步行而去,劉伯溫現在是禦史中丞兼太史令,朝中官員和將領有監察的權利,加之朱元璋有風聞奏事的授權,所以劉伯溫很注意收集官員不法事跡。今天就是奏報下情況,具體的主要集中在那批將領身上,劉伯溫沉著臉說道“近來,我不斷收到禦史們的上報,淮西的中級將領們行為驕橫跋扈,營私結黨,濫用職權。他們不僅擅自議論封爵之事,對待百姓更是肆無忌憚,動輒辱罵,甚至動手打人。這種行為無疑是對我們大明王朝的褻瀆,對百姓的殘忍欺壓。我深感痛心,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糾正這種不正之風,保護我們的百姓免受這些將領的欺淩。”
李將軍是淮西地區的一名中級將領。他常常以權謀私,對待百姓殘忍無情。有一次,一個農民因為未能按時繳納稅款,李將軍竟然命人將其雙手打斷,以示懲罰。這種行為引起了百姓的憤怒和抗議,但李將軍卻毫不在意,繼續濫用職權。
張都尉是淮西地區的一名軍事官員,他結黨營私,與一些地方勢力勾結,共同謀取私利。他不僅擅自議論封爵之事,還常常將國家機密泄露給外部勢力,以換取金錢和地位。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利益和安全。
王校尉是淮西地區的一名校尉,他對待百姓動輒辱罵,甚至動手打人。有一次,一個商販因為賣了一些次品給他,王校尉竟然將其打得半死,然後將其逐出市場。這種行為引發了市場的混亂和百姓的不滿,但王校尉卻逍遙法外,繼續作惡。
趙參將是淮西地區的一名參將,他濫用職權,常常將無辜的百姓關進大牢,以勒索金錢和財物。他還縱容手下欺壓百姓,導致當地的社會治安惡化。百姓們怨聲載道,但趙參將卻視而不見,繼續魚肉百姓。
這些例子都顯示了淮西中級將領的驕橫跋扈和對待百姓的不當行為。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朝廷的形象和百姓的利益,必須受到嚴厲的懲罰和糾正。隻有通過加強監管、嚴明法紀、提高將領們的素質和自律意識,才能確保朝廷的穩定和百姓的福祉。
”朱元璋出身貧苦,最恨這些劣跡,同時也對結黨之事有所警惕。聽了這些奏報,朱元璋表麵不動聲色,其實內心以及氣憤不已。但隨即冷靜下來,同時也有點懷疑,為什麼劉伯溫都是說淮西官員呢?朱元璋也不好挑明,隻說“天下初定,元廷的殘餘還沒有消滅,此刻不宜多做追究,等待時機再來處理。”說著走到了學堂這邊,學堂裡的情景卻把朱元璋氣得沒有暈過去。
隻見二皇子和三皇子各自帶著幾個小皇子在那裡不聽課,吵鬨玩耍,甚至把書丟去丟來,甚至戲耍教書的儒生。儒生礙於等級也不敢管。朱棣在座位那裡坐著打瞌睡,再小的在那裡不知所措。朱元璋雖然已經貴為皇帝,但是卻十分注重子女教學,就連朱標旁聽軍國要務的同時也要繼續學習,中書省、都督府剛剛成立,請以朱標為中書令,朱元璋不許,說“兒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禮師傅,習經傳,博古通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務重,皆令啟聞,何必為中書令?”。此外,朱元璋還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國子監學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多個才俊青年伴讀。在教學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禮法行事。朱元璋自己也時常賜宴賦詩,商榷古今。他曾特地對教育太子和諸王等人的儒臣說“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就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要不得。你要用實學教導,用不著學一般文士,光是記誦辭章,一無好處。”故此,除了讓太子誦習儒家經典,又專門選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又以梁貞、王儀為太子賓客,秦庸、盧德明、張昌為太子諭德,讓他們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向太子講授。朱元璋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曆訓導太子,要他明白創業的不易,守成的艱辛。朱標儘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絝之習。如此費心不可謂不重視子女教育。越是底層通過努力發達起來的人,越重視子女教育。現在有些自己不學習,還覺得孩子不學習也沒有什麼,怪教育體製,怪老師。抵觸課輔,抵觸作業,一些人還羨慕燈塔的快樂教育,殊不知越是權貴家庭,越是重視子女教育。朱標見朱元璋臉色都要變了,趕緊大聲喊道“二弟、三弟快來拜見父皇。”朱樉和朱棡一看如老鼠見到貓一樣趕緊停下都跪下拜見朱元璋。朱元璋本身就心情不好,再看見這個樣子,已經崩潰了。狠狠的說道,我看你們玩耍很帶勁,還有人在睡覺,咱就考考你們的學業。”裡麵的朱棣也醒了,雖然他兩世為人,心理年齡有30多歲了,可還是大氣不敢出,就如後世麵對上位者的怒火一樣。因為朱元璋一旦說咱,那就代表他已經是壓製不了自己的怒火了。劉伯溫隻覺得很尷尬,本想告退,卻被朱元璋留下見證下、朱樉和朱棡更是因為年齡小,被嚇得瑟瑟發抖,這個爹發起怒來可是不念什麼子女情的,
朱標見狀,趕緊吩咐貼身太監去請馬秀英,如今隻有馬秀英來才能遏製住朱元璋的滔天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