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晟回到昆明已近三月。
黔國公府的書房內,炭盆驅散了春末的些許寒意,卻驅不散沐晟眉宇間的陰霾。他望著窗外熟悉的庭院景致,手中摩挲著一塊溫潤的翡翠——這是某個土司前日送來的"心意"。
"公爺,"心腹幕僚低聲稟報,"朝廷派來的那些官,動作比我們想的要快得多。"
沐晟冷哼一聲:"不過是虛張聲勢。朝廷哪來那麼多懂稅賦、通律法的人派到雲南?那些讀書人,不都擠破頭想去江南、京畿做官嗎?"
他久居邊陲,對內地這十年來的變化認知有限。他不知道,燕京大學堂、金陵書院乃至各地新式學堂,早已培養出大批精通實務的年輕學子,正愁沒有施展抱負的舞台。
"可是公爺,"幕僚憂心忡忡,"那個新來的稅務司主事王明遠,帶著幾十個算賬的好手,已經把昆明的商稅賬目查了個底朝天。還有理刑廳的那個李正清,更是油鹽不進,前日還把木氏土司的家奴給判了流放......"
"什麼?"沐晟猛地轉身,"木氏的人也敢動?"
"說是那家奴當街強搶民女,被李正清抓了個正著。木氏派人去說情,被直接轟了出來。"
昆明城南,新掛起的"雲南稅務司"牌匾下,排起了長隊。商戶們好奇地張望著這座剛剛修繕一新的衙門。
"都聽好了!"一個年輕稅吏站在台階上,聲音洪亮,"自即日起,所有商稅一律以永樂幣繳納!這是朝廷新鑄的銀元,成色十足,童叟無欺!"
人群中響起竊竊私語。
"這紙票子能當錢用?"
"聽說沐王府都不收這個......"
這時,一個綢緞莊老板陪著笑臉上前:"官爺,小的店裡都是些零散銅錢,這永樂幣......"
"無妨!"稅吏爽快地說,"隔壁皇家銀行就能兌換!一兩銀子換一塊銀元,隨時可兌!"
不遠處,沐家名下的"滇南茶行"掌櫃冷眼看著這一幕,低聲對夥計吩咐:"去,告訴各分號,繼續隻收銀子和海貝。我倒要看看,這永樂幣能撐幾天。"
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過半月,情況就開始逆轉。先是朝廷宣布,所有官營工程——包括正在勘探的鐵路線和剛剛開工的昆明至大理的水泥路——工錢一律用永樂幣發放。接著,福記商行在昆明開設分號,明確表示隻接受永樂幣交易。更讓茶行掌櫃心驚的是,連沐家控股的鹽業公司也開始要求用永樂幣結算。
"掌櫃的,這、這可怎麼辦?"夥計慌慌張張地跑來,"咱們不收永樂幣,可茶農現在都要這個,說是方便去福記買布匹、鐵器......"
掌櫃的頹然坐倒在椅子上。他終於明白,朝廷這次不是靠政令強推,而是用實實在在的經濟鏈條,讓永樂幣自然
與此同時,昆明城東新設立的"明倫學堂"裡,傳來了朗朗讀書聲。
"雲嶺蒼蒼,滇水泱泱,大明之風,山高水長......"
課堂上,年輕的教員正在領讀新編的《滇雲地理誌》。台下坐著數十個年紀不一的學童,有漢家子弟,也有彝、白等族頭人送來的孩子。
"先生,"一個彝家少年舉手問道,"書裡說我們都是大明子民,那為什麼還要分土司、流官?"
教員微笑著解釋:"這就好比一個大家庭,以前各房自己管自己。現在朝廷要讓大家更團結,所以派流官來幫忙治理,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學堂外,幾個土司派來窺探的家丁麵麵相覷。
"這還了得?再讀下去,娃娃們的心都要被讀野了!"
然而,讓他們更吃驚的是,不過月餘,就有土司主動把子弟送進了學堂——因為聽說學得好的,將來可以去北京的大學堂深造,甚至能做官。
消息傳到沐晟耳中,他久久不語。他終於意識到,朝廷用的不是刀劍,而是更厲害的武器:金錢和教化。
真正的衝突,發生在大理。
理刑廳推官李正清接到一樁命案:一個白族農戶因爭水,被當地楊氏土司的家丁活活打死。按照土司舊例,賠幾頭牛、幾匹布就算了事。但李正清堅持要緝拿凶手,依法審判。